4月25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短視頻單元榮譽盛典于北京舉行,安慶師范大學6名學生所拍攝油紙傘微紀錄片作品《傘文詩》,獲得文化藝術類三等獎。
“油紙傘很多人知道,那油布傘呢?”懷揣著這樣的好奇和疑問,2024年11月,這支6人團隊于宣城市涇縣開啟了一場為期五天的拍攝之旅。

“心里裝著要拍出一部好作品的韌性堅守”
“在與涇縣孤峰國民油布傘廠的廠長溝通后,我們約定的實際拍攝僅有三天半,時間緊,任務重?!眻F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李蘇皖介紹。每日往返住地與油布傘廠,清晨蹲守山林竹徑,低溫與奔波是團隊面臨的最大考驗?!笆种竷龅猛t,就哈氣暖一暖接著拍?!崩钐K皖表示,拍攝的艱辛在對作品的執(zhí)著面前不值一提,匠人選擇最有韌性的竹子作傘骨,他們心里裝著要拍出一部好作品的韌性堅守,再冷再累也能咬牙堅持。
策劃拍攝主題、籌備拍攝設備、記錄制作細節(jié)......一部微紀錄片的誕生,靠單人力量難以完成。團隊分工在這時凸顯作用:四人負責拍攝,一人承擔采訪,一人機動替補。因拍攝地與駐地距離遠,需早起搬運相機、穩(wěn)定器、三腳架等設備。為捕捉匠人上山砍竹的畫面,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跟隨拍攝,默契配合調整鏡頭角度?!?a class="keyword-search" >傘骨需經(jīng)百煉才撐得起風雨,你們也要在協(xié)作中磨出韌性?!眻F隊指導教師李萍常這樣叮囑團隊。

“油布需層層涂抹、反復晾曬,我們在剪輯中逐幀推敲、千次打磨”
在《傘文詩》的剪輯籌備中,團隊圍繞片名與敘事框架展開多輪討論?!皬拿竦絺愎谴┲?、再到傘面成型,如何用詩意的方式串聯(lián)起油布傘的制作流程,是我們最初的核心議題?!眻F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陳藝文回憶,小組多次推翻原有方案,最終決定以“傘的視角”構建散文詩式框架。談及片名由來,她坦言,靈感源于歌曲《父親的散文詩》。“當時在轉場設計中借鑒了歌曲散文化的歌詞結構,斷句和對仗手法給了我們啟發(fā)?!畟恪c‘散’恰好同音,既點題又保留了詩意?!?/p>
確定框架、設計承接、打磨細節(jié)......《傘文詩》的剪輯過程中,團隊成員分工協(xié)作、反復推敲。“我們嘗試將鏡頭畫面與音樂節(jié)奏、音效音響結合,希望在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情感上引發(fā)共鳴?!眻F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李武介紹,關于轉場設計,團隊最初設想以“黑底白字”標注篇章,但考慮到畫面美觀度,最終決定采用油布傘的制作空鏡轉場,并輔以散文化語言串聯(lián)各部分?!翱甄R既能延續(xù)畫面美感,又能自然銜接內(nèi)容,讓整部片子更具詩意流動感。”他說。
“素材從相機導進硬盤需要逐幀篩選和標記,因為拍攝量龐大,我們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眻F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劉若天回憶?!斑@個搖攝鏡頭要不要保留”“制作傘架的特寫再找一版......”很多個黑夜,團隊討論每個畫面是否應納入成片的聲音此起彼伏?!皼]有苦的艱辛,只有甜的滿足。就像油布需層層涂抹、反復晾曬,我們在剪輯中逐幀推敲、千次打磨,只為讓每一個鏡頭都浸透油布傘的靈魂?!眲⑷籼煺f。

“我們就像傘柄,是連接過去匠人堅守與未來創(chuàng)新傳播的紐帶”
劈竹條、磨傘骨、穿彩線......《傘文詩》歌頌的不僅是油布傘的制作工序,更是一代代工匠的堅守?!拔覀兙拖駛惚?,是連接過去匠人堅守與未來創(chuàng)新傳播的紐帶。”團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楊曉雨直言,在記錄油布傘制作的過程中,老一輩匠人的專注與堅守令團隊深受觸動,他們始終懷著讓非遺被看見、被關注的期待,希望能夠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發(fā)現(xiàn)油布傘的工藝之美,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
“當看到鏡頭里油布傘骨在光影中流轉,突然明白非遺傳承就像竹條破節(jié)——得耐住寒、扎下根,才能磨出韌性?!标愃囄闹钢夭睦镆唤M老師傅撫摸青竹的特寫鏡頭說:“匠人掌心的老繭擦過竹節(jié)時會發(fā)出‘沙沙’的聲音,這樣的細節(jié)比任何解說詞都更富有力量?!彼硎荆瑘F隊的付出最終都凝結成鏡頭里傘骨開合的清脆聲響,很榮幸能夠與非遺傳承者叩擊時代的回音“同頻共振”。

“傘是匠人的孩子,<傘文詩>是我們的孩子,得知<傘文詩>在北京電影節(jié)獲獎的瞬間,整個團隊都充滿了驚喜與激動?!眲⑷籼煺f。獲獎結果不僅是對作品的認可,更是對他們?nèi)找箞允氐淖詈没貞!霸跇s譽盛典的現(xiàn)場,我們看到了很多專業(yè)媒體和機構的視頻作品,這次旅程是<傘文詩>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向更高目標進發(fā)的起點。”她表示,就像父母期待孩子遠行,團隊也期盼《傘文詩》能帶著這份傳承,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對團隊而言,每一次作品的投遞都是一次挑戰(zhàn),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啊杏?lt;傘文詩>的過程中,我們在拍攝、剪輯、創(chuàng)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長,我們感謝這段雙向奔赴的經(jīng)歷,未來,我們會繼續(xù)深耕,爭做非遺文化傳承的優(yōu)質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團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yè)2022(2)班的王瑩瑩說。
《傘文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團隊用“鏡頭”做了非遺的“信使”,也因“熱愛”甘居幕后?!叭粼诟蟮奈枧_遇見<傘文詩>,我們希望它自帶光芒?!崩钗湔f。
通訊員 鄒紫奕 楊子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