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假期,在公寓讀了幾篇輕紀(jì)實的廢物文學(xué),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

一、《印度折疊-黃金城與貧民窟》與《我只是喜歡不穩(wěn)定的人生

作者“猴面包的樹”的狀態(tài)讓人羨慕,能追隨自己的熱愛,不管不顧。很多文字太美,原樣呈現(xiàn)便足以讓人身臨其境,看文字和圖片所展示的風(fēng)景、所感悟的道理,也錯落時空跟著度了一次假,感受了我一輩子可能沒機會去親身感受的風(fēng)景。

為什么起這個筆名?

“猴面包的樹”是一位年輕的女作者,說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名符其實。書評中有人稱其為21世紀(jì)的三毛,用文字帶讀者感悟這個世界的風(fēng)景。她的作品眾多,以游記為主,我特意挑了自己曾經(jīng)到過的印度,看她的《印度折疊-黃金城與貧民窟》。文中描述的很多場景,有的頗有同感,有的聞所未聞,她的敏感觸覺、細(xì)膩文字和真情實感讓人很有代入感。最重要的是,作者的人生觀讓人向往,但可惜,大多數(shù)人學(xué)不來。

猴面包樹生長在印度、非洲、澳洲,是有名的長壽樹。一年只長一厘米,生長非常緩慢,先長高到30米左右再開始長胖,樹齡隨隨便便就達(dá)好幾百年,千年以上的猴面包樹也有很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猴面包樹之所以長壽,是因為沒人砍伐,又能抵御自然災(zāi)害。它毫無用處,是個廢物,果實和葉子都不好吃,樹質(zhì)疏松,既不能做家具也不能蓋房子,猴子會吃它的果實,所以被稱為猴面包樹。

這個世界很奇妙,有用的東西被吃干抹凈,樹木被砍伐,動物被捕殺,沒用的卻能逍遙自在,自由自在,靠長壽成為奇觀。猴面包樹比任何灌木和樹木都高大,夕陽下,夢幻般的剪影向世界訴說著“無用之用”的哲學(xué)。這也是作者筆名的由來。

中國的莊子也有類似猴面包樹的描述?!?a class="keyword-search" >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猴面包的樹”所展示的文字,有時感覺是人間逍遙游。

關(guān)于旅游與人生

有人問我為什么旅行?!昂锩姘臉洹闭f:“見世界、見眾生、見真我”。我不想要平淡如水的人生,想要上躥下跳、無法無天、大鬧天宮,做美猴王,不做孫悟空。不帶緊箍圈,不聽誰的規(guī)勸。對我來說,最難以忍受的無聊是:做同一種人,待在同一個地方,過一樣的人生。

有人認(rèn)為,人生軌跡就像行星的軌跡一樣,永恒不變直到行星衰亡。但其實只要一個念頭,一個行為就能改變?nèi)松壽E,需要的只是不管不顧的勇氣和不知危險的傻氣。

人為什么總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呢?并非如此,大部分人只是活著而已,活著,已經(jīng)耗費了所有的力氣。當(dāng)我們認(rèn)為貧窮只是因為他們懶惰、愚昧?xí)r,真正愚昧的是我們。有很多東西我們生來就有,而那些東西,別人耗盡一生勞苦也得不到。

戰(zhàn)勝恐懼的辦法是直面恐懼,不斷體驗它,直到麻木。害怕什么就去接近什么,直挺挺站在它面前,若我不被嚇?biāo)?,就會變得更強?/p>

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我的憤怒是不值得的,我就不恨不憤怒了,人生短暫,愛都沒有時間,哪還要花時間去恨呢。

“我坐在瑟卓河畔,哭泣。傳說,所有掉進(jìn)這條河里的東西,不論落葉、蟲尸還是鳥羽,都會化成石頭,累積成河床。假若我能將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那么,我的痛苦與渴望就能了結(jié),而我,終能將一切遺忘?!?--保羅·科爾賀《我坐在瑟卓河邊哭泣》

關(guān)于那些惺惺相惜

在《我只是喜歡不穩(wěn)定的人生》中,“猴面包的樹”與一位灑脫的離異女人的對話很有意思,同頻的人總是惺惺相惜。

主人公對“猴面包的樹”說:

“二十年前我從英國來到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地方,住在山里,沒有電沒有網(wǎng),我愛上了一個騎馬的智利男人,我留下來,與他度過了10年,我提出分手,從山里來到小鎮(zhèn),開了一家旅館,疫情期間我傾家蕩產(chǎn)。這一切都要從12歲看到報紙上的一張照片開始,你永遠(yuǎn)也不知道你的思想會啟發(fā)到世界另一端的什么人?!?/p>

“你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做你喜歡的事,就像現(xiàn)在這樣。但是,你一定要記得,什么是重要的。你的熱愛是更重要的,你的工作只是手段,只是為了去輔佐你的熱愛。終有一天,你可以拋棄工作,完全追求熱愛之事。在此之前,你要記住熱愛高于工作,一切都是為了走向熱愛的道路。等有一天,你可以拋棄工作或者金錢時,不要忘記了,不要迷失了?!?/p>

“答應(yīng)我,你要寫下去,不要取悅讀者,只寫你自己想寫的東西。你的故事,你收集的其他人的故事,可能會影響世界某個角落里一個人的一生?!?/p>

這些對話所傳導(dǎo)的哲學(xué),是不是同樣也適合你我呢?

二、《一個人可以廢物到什么程度?》

作者張月,文章是一篇對選擇躺平的29歲年輕人的采訪。

主人公廢物到什么程度:有手有腳,不想工作,不想租房,在出租屋里躺了四年,耗盡所有積蓄之后,搬出出租屋,以一頂橙色帳篷為家,住在一個廢棄停車場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是強者,有人是勇者,有人覺得自己是弱者,沒有什么才華和天賦,也沒有強悍的意志力對抗世界和自我。主人公索性放棄了他自主的選擇,過一種貧困潦倒、流離失所但毫無壓力的生活,以一種平靜而認(rèn)真的姿態(tài),過著這種被絕大部分人認(rèn)為是廢物的日子。

當(dāng)心底徹底放下對人生的一些追求,心境反而慢慢變得平靜,然后慢慢就會習(xí)慣這種生活。就感覺很放松,就不再有那些壓力,不再有那種追求,也就不再有那種可望不可及的失落。主人公時常感覺到窮,但并不感覺到苦。

人吶,最壞的經(jīng)歷了,反倒看開了。

“有一種感覺在貧困時是極大的安慰,我相信每個生活拮據(jù)過的人都體驗過。知道自己終于真正到了貧困潦倒的地步,會有種如釋重負(fù)的感覺,幾乎感到愉快,你動不動就說什么淪入底層——好了,這就是底層,你到了這里,你受得了,很多焦慮因此而消除?!?-奧威爾《巴黎倫敦落魄記》

以上文字,大多來自上述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閑暇時看看不一樣的人生和風(fēng)景,為這個多樣性的世界感嘆和鼓掌。人人各有活法,人嘛,活出自我很重要。

明天,又要開始搬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