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突然放出大招,公開承認自己的部隊打進了庫爾斯克戰(zhàn)場,這事可不簡單,庫爾斯克剛被俄羅斯宣布全境收復,朝鮮這時候跳出來秀肌肉,擺明了想讓全世界看看它的實力。
從硬核的作戰(zhàn)風格到“崔賢”號導彈護衛(wèi)艦的亮相,朝鮮不僅在戰(zhàn)場上露臉,還把朝俄合作的成果擺上了臺面,這波操作,到底是想刷國際存在感,還是藏著更大的戰(zhàn)略野心?

庫爾斯克的戰(zhàn)火剛熄,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俄軍已100%收復這片戰(zhàn)場,就在這當口,朝鮮突然高調宣布,自己的部隊也摻和了這場硬仗。
據俄方媒體報道,朝鮮部隊在戰(zhàn)場上的風格相當硬核,隊形獨特,沖鋒時毫不猶豫,傷亡都不怕,展現出一種“豁出去”的氣勢,這種打法跟俄軍的體系化作戰(zhàn)不太一樣,但效果不俗,硬是幫著俄軍啃下了不少硬骨頭。

朝鮮在這時候把自己的貢獻擺上臺面,可是有自己的小心思在,庫爾斯克戰(zhàn)役是俄烏沖突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全球媒體都在盯著,朝鮮借著俄方勝利的東風,把自己的軍隊推到聚光燈下,等于在國際舞臺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過去,朝鮮的軍事能力常被外界質疑,認為不過是“老舊裝備+人海戰(zhàn)術”,這次實戰(zhàn),朝鮮用行動證明,自己的部隊不僅能打,還能跟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并肩作戰(zhàn)。

這種曝光對朝鮮來說,簡直是免費的形象廣告,尤其是在地緣政治上,朝鮮長期被孤立,這波操作無疑讓盟友和對手,都得重新掂量它的分量。
朝鮮還通過庫爾斯克的實戰(zhàn),實打實地鍛煉了部隊,現代戰(zhàn)爭跟過去不一樣,信息化、聯合作戰(zhàn)成了主流,朝鮮軍隊以往更多靠地面部隊,缺乏高強度實戰(zhàn)經驗。

這次在庫爾斯克,部隊要適應復雜地形,還要跟俄軍協同,學習怎么在現代戰(zhàn)場上玩轉戰(zhàn)術,這種經驗,遠比演習來得值錢,朝鮮軍隊的戰(zhàn)斗素養(yǎng)和組織能力,估計都上了好幾個臺階。
而且他們國家的軍事實力,在近些年也發(fā)展迅猛,最近亮相的“崔賢”號導彈護衛(wèi)艦絕對是個大亮點,這艘5000噸級的艦艇,乍一看不咋起眼,但裝備卻讓人眼前一亮。

艦上裝了相控陣雷達,布局跟美國“神盾”艦有點像,還有近程、中遠程艦空導彈,巡航導彈,甚至彈道導彈,這配置,簡直是把能塞的火力全塞進去了。
朝鮮的工業(yè)基礎不算強,能造出這樣的艦艇,背后肯定有外援,外界普遍猜測,俄羅斯在這事上沒少幫忙,兩國軍事交流明顯加深,俄羅斯在雷達、導彈制導和情報支持上的技術,很大可能流到了朝鮮手里。

“崔賢”號的亮相,不只是秀肌肉那么簡單,朝鮮的武器體系,跟其他中小國家比,獨樹一幟,像越南、印尼這些國家,海軍裝備多是買來的,體系化程度不高。
朝鮮不一樣,它硬是在有限資源下,把導彈、艦艇、雷達捏合成了一個完整的火力網,這種布局,透著股“火力至上”的執(zhí)念,尤其是艦艇上裝彈道導彈,這在全球都少見。

如果未來這些導彈能搭配核彈頭,威懾能力估計得翻倍,顯然,朝鮮在裝備發(fā)展上,已經不滿足于防御,而是想打造能投送力量的戰(zhàn)略平臺。
去年,金正恩和普京在俄羅斯會面后,兩國簽了一系列合作協議,軍事領域是重頭戲,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消耗巨大,需要外部支持,朝鮮正好能提供資源,比如彈藥、人員,甚至是戰(zhàn)略上的牽制。

這項合作可不是一方得利,俄羅斯的技術和經驗,對朝鮮來說就是及時雨,庫爾斯克作戰(zhàn),某種程度上成了雙方合作的試金石。
朝鮮軍隊不僅拿到了實戰(zhàn)機會,還通過跟俄軍的配合,學到了不少現代戰(zhàn)爭的門道,這種合作對朝鮮的軍事現代化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

過去,朝鮮的軍事力量主要用來防御,頂多在朝鮮半島周邊搞點威懾,現在它的裝備和技術,隱隱有了“走出去”的架勢。
比如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射程,已經能覆蓋更遠的區(qū)域,等于在告訴美國、韓國這些對手,朝鮮的軍事現代化,不是鬧著玩的。

朝鮮通過這次參戰(zhàn),成功把自己的名字跟俄羅斯的勝利綁在了一起,這在外交上是個巧妙的棋,俄烏沖突讓全球地緣政治分裂加劇,朝鮮站隊俄羅斯,不僅鞏固了朝俄聯盟,還可能吸引其他反西方陣營國家的注意。
像伊朗、敘利亞這些國家,跟俄羅斯關系都不錯,未來可能也會跟朝鮮有更多互動,朝鮮的軍事能力和技術進步,成了它打開國際合作的一把鑰匙。
可以說,朝鮮承認參與庫爾斯克作戰(zhàn),絕不只是為了炫耀戰(zhàn)果,它通過實戰(zhàn)錘煉了軍隊,借俄羅斯的勝利抬高了國際地位,還靠著朝俄合作,把自己的裝備和技術推到了新高度。
這一系列操作,很大可能是想讓世界重新認識一個軍事現代化的朝鮮,未來,朝鮮的武器展示和國際動作,恐怕還會更頻繁、更矚目。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