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行街,是一個城市最有煙火氣的標(biāo)志。尤其是夜幕下的繁華街市,街頭巷尾的燈光逐一亮起,將整個街道裝扮得五光十色,步行街便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魂。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市井畫卷在眼前展開,可以近距離了解一座城市最真實、最溫暖的一面。有人說,想觸摸一座城市的溫度,就去它的步行街走一走——清晨的豆?jié){香混著吆喝聲,傍晚的霓虹映著老街巷,這才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

而我國第一條商業(yè)步行街,始建于1625年,不在上海北京,你去過嗎?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我國第一條商業(yè)步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fēng)景?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guān)中街的那些事。中街始建于1625年,原名“四平街”,由后金政權(quán)在改建沈陽城市規(guī)劃為“井”字形街道之一,比上海南京路(1865年)、北京王府井(1905年)等知名商業(yè)街早200多年。

其名稱源于“四季平安”的寓意,后因鐘鼓樓設(shè)立成為城市商業(yè)中心。歷史上曾設(shè)有鐘樓、鼓樓,形成“晨鐘暮鼓”的古典商業(yè)氛圍,后因1931年拆除成為遺憾。其街區(qū)保留了盛京皇城的歷史脈絡(luò),周邊現(xiàn)存文物建筑40處、老字號品牌16個。中街全長1.9公里(主街579.3米),是全國示范步行街之一,擁有“東北第一街”美譽(yù)。2021年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fèi)集聚區(qū),并獲評“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

它是沈陽最早形成的商業(yè)中心,1625年(明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至1631年(明祟幀四年、后金天聰五年)后金將明朝所筑磚城進(jìn)行改建擴(kuò)建,按照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說,將原來的“十”字形兩條街改筑為“井”字形4條街,即今天的沈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 當(dāng)時,中街路稱四平街,東西兩側(cè)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一派欣欣向榮之意!

大家熟知的“劉老根大舞臺”沈陽中街劇場也位于沈陽中街,是本山傳媒開辦的首家連鎖劇場,也是全國首家“綠色二人轉(zhuǎn)”劇場。到了沈陽,一定要聽一回二人轉(zhuǎn)。而這個老劇場,距今也是有著百年歷史!這里原為“沈陽大舞臺”劇場,始建于1908年。中街上還有很多胡同,每個胡同據(jù)說都有一段故事,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小商品行市(市場),都散布在沿銜的胡同里。

穿過沈陽故宮,就來到全國第一條商業(yè)步行街——沈陽中街。吉順絲房舊址、長江照相館等各式老建筑林立,老胡同穿插其間幽深雅致,百年老字號鱗次櫛比,中西風(fēng)格在這里遙相呼應(yīng)。沈陽故宮和中街所在的沈陽方城,由東、西、南、北順城街路圍合而成,是名副其實的沈陽建城之始、城市文明之源。中街歷史悠久,交易繁華。潮人們可以在這里找尋到一切時尚前沿的品牌,讓人目不暇接。

吃貨們同樣不可錯過,許多沈陽特色的美食也匯聚中街,可以趁此一飽口福。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彬、楊家吊爐餅、允指排骨,都讓人流連忘返。此外,中街特色集市眾多,夜市、金銀市、銅市、書市、皮市、鳥市、梨市,無論有什么愛好的人,都可以找到歸屬感。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遼寧沈陽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我國第一條商業(yè)步行街,始建于1625年,不在上海北京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