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小伙伴和我一樣,刷國外美食vlog時常常一頭霧水。前陣子在B站上看到一個英國小哥拍中國的“美食黑名單”,結(jié)果看到一塊奇奇怪怪的奶酪,頓時樂了——這不就是傳說中“藍紋奶酪臭襪子味”嗎!彈幕也是神回復:“我國的狗都不吃”“這玩意憑啥能爆紅?”不過歐洲人真的為它瘋狂,據(jù)說好奶酪能拍出天價。今天咱就來聊聊,這貨憑啥在中國這么不吃香卻在國外排隊瘋搶,順便給想嘗鮮的朋友長長見識。

一、藍紋奶酪,臭名遠揚也走紅
我最早知道藍紋奶酪,還是大學某次中外美食品鑒課(別誤會,其實就是超市買現(xiàn)成的那種)。打開包裝那一刻,味道直接從教室門口沖進鼻腔,大家一致懵圈:這不是小時候忘記洗的襪子味嗎?!我還真有點被嚇到。有同學咬牙切了一小塊,結(jié)果各種表情包齊飛——有人夸“有風味”,有人轉(zhuǎn)頭就吐,老師在一旁拍手哈哈笑:“這可是歐洲貴族的心頭好??!”
百度了一下,才發(fā)現(xiàn)這玩意歷史可悠久了。藍紋奶酪主要是牛奶或羊奶發(fā)酵制成,把真菌——也就是青霉菌接種進去,讓它自然生長,所以就有了滿滿“藍灰色大理石”的花紋。法國、意大利、英國都把藍紋奶酪當特產(chǎn),比如法國的羅克福(Roquefort)、意大利的哥根佐拉(Gorgonzola),連名字都透著異國氣息。早在幾百年前,歐洲就用這種發(fā)酵來給奶酪提鮮,本地人吃了幾百年,咱剛接觸當然要適應。

二、價格真的高,貴得有點離譜!
如果你是超市??停瑧撘娺^冷柜里貼著進口標簽的藍紋奶酪,動不動一小盒就要四五十、一百多塊。按克數(shù)算,簡直是“乳制品里的黑鉆石”!我特意問了店員,他說這貨因為發(fā)酵周期長、精細,運輸保存又麻煩,而且需要冷鏈到位,成本居高不下。還別說,在歐洲超市,某些稀有奶酪品種單價能比普通牛排還貴,買得也是儀式感十足。
不過,也有一些“平民版”。比如國內(nèi)做西餐供應的小品牌,價格能低到三四十一盒,品牌不響但味道倒也正宗。可是,相對歐美那種專門酒莊定制、手工老廠的頂級貨,這種平價藍紋只能說是讓你提體驗而不是高規(guī)格享受。(不過我覺得……咱真的不必強求啥“純正血統(tǒng)”,能讓舌頭少一分抗拒就及格啦?。?/p>
三、為什么國內(nèi)不流行?難道只是“臭”?
這個問題我真研究過一陣。其實啊,味道沖只是表象。亞洲人的飲食習慣和歐洲人差異挺大。我們講求清鮮、自然、溫和,奶制品就愛新鮮牛奶、酸奶,再高級點是馬蘇里拉、車達這些比較溫和的奶酪。藍紋奶酪的“發(fā)酵臭”,對咱來說像變質(zhì)了,習慣不了很正常。而且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歐洲那邊天氣冷、早年生活艱苦,腌、發(fā)酵、儲存腥味食物對人體供能有好處,所以文化和歷史都決定人家愛那一口。

不得不說,國內(nèi)外對“重口味”奶酪的態(tài)度,和皮蛋、臭豆腐在國外被震驚是一樣的。換個角度看,外鄉(xiāng)味道那就是要過一遍心理關。

四、不同價位、口味體驗實測
說到體驗,我可是認真“以身試毒”的!
第一次朋友聚會,帶來一小盒法國藍紋,大家試吃前還特意上網(wǎng)搜“藍紋奶酪怎么搭配比較下飯”。事實證明,直接吃味道那叫一個沖,入口像被酸騷咸襲擊,余味還帶點蘑菇氣和海風味。搭配點蜂蜜、堅果和水果勉強能下口,搭紅酒、配面包也成了西式“標配”。我覺得稍微雪藏一會兒,溫度低點,味道沒那么沖。我自己最喜歡抹面包或者和意大利面一塊吃,味道能拯救不少亞洲味蕾。
有一陣試過便宜品牌的,感覺略咸,味道怪,蘑菇味重。后來陸續(xù)又買了意大利原包裝那種,不吹不黑,質(zhì)地更細膩,臭味也有層次感,不是單一那種“打嗝返味”的感覺。高端貨“發(fā)酵臭”更接近堅果、濕樹林那種香。如果你是想試試鮮,建議先買小份,別大手一揮買好大一盒,虧大了!

五、選購小竅門和實用建議
很多小伙伴問,怎么挑藍紋奶酪?
新手建議買超市份量小的、進口標簽清楚的——貴點保證味道
看表面霉斑分布均勻的,太干太濕、或有異色就別碰
不喜歡“純放味”,可以配蜂蜜、核桃、葡萄酒試
剩下的奶酪用保鮮膜包好,最好冷藏,短時間吃掉別存太久
有條件可以找?guī)卓钚『凶霰葘Γ易约耗芙邮艿目谖斗秶?/p>
說了這么多,我還是勸大家如果有條件,不妨一試。咱不用非得和外國人一比高下,也沒必要“自我鄙視”。地球那么大,大家各吃各的,覺得好吃就加個雞腿,接受不了也無所謂,別勉強自己。
藍紋奶酪在中國雖然難稱爆款,但在零食進口鋪、高級餐廳、烘焙圈都慢慢有了小眾擁躉。以后去超市看見冷柜里那一小塊,別這么快翻白眼,把它當個新鮮玩意嘗嘗,是冒險也是樂趣。說不定哪天你也能“嫌棄它臭,還一口接一口”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