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葉兌(1307 - 1389),字良仲,寧??h人(現(xiàn)三門海游上葉人)。自幼承蒙祖父葉培(南宋咸淳年間進士)的庭前教誨,學識淵博,精通經(jīng)史。其呈獻的《武事一綱三目》,堪稱改寫中國歷史進程的關(guān)鍵之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戰(zhàn)火紛飛,各方豪杰紛紛崛起。六朝古都金陵(如今的南京)彼時雖為朱元璋所占據(jù),然而其所處的戰(zhàn)略局勢實則極為艱難,腹背受敵:北方有元廷的鐵騎大軍虎視眈眈,西邊陳友諒憑借天險地勢割據(jù)一方,南邊張士誠率領(lǐng)富庶之師盤踞,東邊的方國珍更是手握精銳水軍。朱元璋縱然麾下有諸多雄兵猛將,面對四方的圍追堵截之勢,一時間也難以招架,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接受元朝的招安,派遣使者攜帶厚重禮品前往大都(現(xiàn)今北京)朝拜進貢,俯首稱臣。此乃朱元璋的韜光養(yǎng)晦之計,亦契合 “識時務者為俊杰” 這一古老訓誡。元廷果然派遣使者前來冊封,倘若這般局勢就此定格,恐怕中華歷史的長卷之上將不會出現(xiàn)大明王朝的篇章。

值此歷史的緊要轉(zhuǎn)折關(guān)頭,身為一介布衣書生的葉兌毅然挺身而出,向朱元璋獻上《武事一綱三目》這一絕世奇策。朱元璋展卷閱罷,恍然大悟,仿若遇到天賜的韓信、孔明一般,不禁感慨長嘆:“天助我也!” 于是當機立斷,將元廷使者扣押在金陵,表面上以優(yōu)厚之禮相待,實則暗藏鋒芒。一面巧施計謀迷惑元廷,一面趁張士誠沉醉于富貴安逸、陳友諒依仗天險而驕縱自大之際,親自率領(lǐng)精兵強將,溯江而上,與陳友諒展開一輪又一輪的浴血奮戰(zhàn),最終用火攻之法大破敵軍,奠定勝局。緊接著,又采用 “鎖城法” 圍困蘇州,生擒張士誠;施展 “攻心術(shù)” 瓦解方國珍的勢力;最后斬殺元廷欽差,公然扛起反元大旗。來自三門的英杰葉兌的文韜謀略與朱元璋的武略雄才相互輝映,直至洪武元年(1368 年),元廷徹底土崩瓦解,元惠帝倉皇北逃,統(tǒng)治華夏長達八十八年之久的蒙元政權(quán)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正是以《武事一綱三目》作為戰(zhàn)略轉(zhuǎn)機,延續(xù)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元璋稱帝之后,屢次下詔征召葉兌入朝為官,然而葉兌卻淡泊名利,堅決推辭不受,依舊回歸故里,以授徒講學維持生計,栽種梅花以自娛自樂,修筑 “四梅軒” 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自號 “四梅先生”。其所著的《四梅軒集》共有四卷,文采出眾,熠熠生輝。

這位以平民身份扭轉(zhuǎn)乾坤的海游人——葉兌,得到央視《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的高度贊譽,稱其為 “真士大夫”。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破格被列入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之中,足見青史留名,依靠的并非僅僅是功名利祿,更在于經(jīng)世濟民的真才實學。

明史·列傳第二十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葉兌,字良仲,寧海人。以經(jīng)濟自負,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書。

元末,知天運有歸,以布衣獻書太祖。列一綱三目,言天下大計。時太祖已定寧越,規(guī)取張士誠、方國珍。而察罕兵勢甚盛,遣使至金陵招太祖,故兌書于三者籌之為詳。

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guī)模。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孔明臥草廬,與先主論三分形勢者是也。今之規(guī)模,宜北絕李察罕,南并張九四。撫溫、臺,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江之所備,莫急上流。今義師已克江州,足蔽全吳。況自滁、和至廣陵,皆吾所有。非直守江,兼可守淮矣。張氏傾覆可坐而待,淮東諸郡亦將來歸。北略中原,李氏可并也。

今聞察罕妄自尊大,致書明公,如曹操之招孫權(quán)。竊以元運將終,人心不屬,而察罕欲效操所為,事勢不侔。宜如魯肅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其大綱也。至其目有三:

張九四之地,南包杭、紹,北跨通、泰,而以平江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聲言掩取杭、紹、湖、秀,而大兵直搗平江。城固難以驟拔,則以鎖城法困之。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別筑長圍,分命將卒四面立營,屯田固守,斷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屬邑,收其稅糧以贍軍中。平江既下,巢穴已傾,杭、越必歸,余郡解體。此上計也。

張氏重鎮(zhèn)在紹興。紹興懸隔江海,所以數(shù)攻而不克者,以彼糧道在三江斗門也。若一軍攻平江,斷其糧道;一軍攻杭州,絕其援兵,紹興必拔。所攻在蘇、杭,所取在紹興,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紹興既拔,杭城勢孤,湖、秀風靡,然后進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余孽隨而瓦解。此次計也。

方國珍狼子野心,不可馴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書納款。后遣夏煜、陳顯道招諭,彼復狐疑不從。顧遣使從海道報元,謂江東委之納款,誘令張昶赍詔而來。且遣韓叔義為說客,欲說明公奉詔。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獪如是,宜興師問罪。然彼以水為命,一聞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騎無如之何。夫上兵攻心,彼言杭、趙一平,即當納土,不過欲款我?guī)煻9ブg(shù),宜限以日期,責其歸順。彼自方國璋之沒,自知兵不可用。又叔義還稱義師之盛,氣已先挫。今因陳顯道以自通,正可脅之而從也。事宜速不宜緩。宣諭之后,更置官吏,拘集舟艦,潛收其兵權(quán),以消未然之變。三郡可不勞而定。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兩浙既平,必圖歸附。下之一辯士力耳。如復稽遲,則大兵自溫、處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聲已震,然后進取兩廣,猶反掌也。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辭去。賜銀幣襲衣。后數(shù)歲,削平天下,規(guī)模次第,略如兌言。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投稿郵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出處:《三門史志》2015年第三期

□ 整理:張世楷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 寧波南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技術(sh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