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10時18分,在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qū),中津浮橋正式通橋。時隔30多年,中津浮橋再度橫臥于靈江之上,臨海市民自發(fā)來到現(xiàn)場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浮橋重現(xiàn),對于游客來說,多了一個濱水打卡點;對于本地市民尤其是老一輩臨海人而言,更像是一次歷史的接續(xù),往日時光被重新照進現(xiàn)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重現(xiàn)歷史記憶

“小時候喜歡在江邊玩水,有時候搬個板凳就坐在江邊洗衣服。刮臺風的時候,浮橋就被一節(jié)一節(jié)收起來,這些記憶都太深刻了?!薄?0后”市民傅敏俐就出生在江下街,住了20多年才搬離,當天也特地趕到現(xiàn)場,“我想再走一走兒時的浮橋?!?/p>

浮橋不僅是百姓的生活記憶,也是帶有時代感的城市記憶。據(jù)《臨海縣志》記載,南宋淳熙年間,中津橋修筑在興善門外的金雞嶺下,由郡守唐仲友創(chuàng)建,橋長287米、寬5米余,建造時,以每2艘船組成1節(jié),總共以船50艘組成25節(jié),然后用纜索、地錨、錨碇等設備將浮橋的所有船只串聯(lián),連系固定成為橋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座橋改寫了靈江無橋、全靠船渡的歷史,800多年間,一直是連接兩岸的重要通道。正如在地文化學者李忠芳所說:“當時的靈江上沒有水泥橋,連接城鄉(xiāng)全靠這浮橋。清晨,一挑挑帶露的蔬菜,一籮籮新碾的大米,一擔擔曬干的柴火,就是從這座橋上挑進城的?!?/p>

隨著靈江大橋、望江門大橋相繼建成,浮橋逐漸失去交通價值,于1994年被拆除,退出歷史舞臺。轉眼間,靈江上架起6座跨江大橋,兩岸交通日益便利,但中津浮橋作為一代代臨海人的集體記憶,卻反復被人提起。

2022年,臨海啟動府城記憶工程,以中津浮橋、大書場茶館等項目為代表的古城記憶得以恢復,鄉(xiāng)愁也終被化作“可觸摸、可體驗、可分享”的具象載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重建文化地標

當天,靈江潮水滔滔,全長280米、寬5米的中津浮橋上道旗飄揚、燈籠高懸,市民游客紛紛排隊上橋,只為一“走”為快,其中還有不少花甲老人。

“浮橋全橋由14節(jié)橋腳舟和7節(jié)浮箱組成,腳舟可自由拆組,可有效減少潮汐對橋體沖擊,切實保障通行安全?!迸R海市住建局城市建設事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設計建設團隊以鋼結構為主體基礎、輔以木飾,在風貌統(tǒng)一保留浮橋韻味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保障了通行安全。

歷史上,中津浮橋是臺州的第一座浮橋,也是中國浮橋建筑史上的一件杰作,曾被收錄進《浙江橋梁》和《中國古橋技術史》。在建造之時,為使浮橋能適應潮汐的漲落,唐仲友使“橋不及岸十五尋(每尋為八尺),為六筏,為以柱二十,固以檻,筏隨潮與岸低昂,續(xù)以板跳”的方式來修造浮橋,修筑時又采用了“活動引橋”的方法,能隨著晨昏潮汐的起伏隨時變換坡度,確保不受影響而能通行,其原理、形式已與現(xiàn)代浮橋的做法十分近似,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如此,這也是一座文化傳播之橋。時至今日,東湖碑林依然矗立著清道光年間的“嚴禁浮橋勒索碑”、1922年的“重修兩津浮橋碑”。著名散文家、詩人朱自清也曾寫道:“南山殿望江樓上看浮橋,看憧憧的人在長長的橋上往來著……都是我喜歡的?!?/p>

重構文旅格局

站在中津浮橋上,北側是蜿蜒的城墻,抬頭可見巾山,山水形勝間可以照見千年古城厚重的歷史底蘊,南岸是未來的旅游集散中心,那里將作為“城市文旅會客廳”引入人文演藝、臨海風物展示、精品商業(yè)、特色度假酒店等業(yè)態(tài),可以預見靈江南岸的文旅發(fā)展前景。

這座浮橋,為臨海聯(lián)通靈江南北兩岸、打造“一江清水環(huán)繞古城,十里靈江,十里畫廊”的景觀軸線,畫下了“點睛之筆”。當然,意義不止于此。連年來,臺州府城的客流量逐年攀升,這對文旅產(chǎn)業(yè)、城市形象來說,是機遇,但對交通體系、停車保障等基礎設施來說,是挑戰(zh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津浮橋就作為臨海推動全域旅游縱深發(fā)展,實現(xiàn)“5A引領、5星閃耀”旅游新格局的“戰(zhàn)略支點”,把文旅動線從岸邊向江上延伸,將文旅框架從3.12平方公里的臺州府城向靈江對岸拓展。此舉既有效解決了交通堵、停車難等基礎設施“硬傷”,同時也為臺州府城文旅事業(yè)提供了更多發(fā)展空間、想象空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常常聽家人講起,太爺爺和太太爺爺守護老浮橋的故事?!眱晌恍W生杜依諾和金芷晗作為原守橋人后代,也特地請假趕到通橋現(xiàn)場參與見證。

這一刻,浮橋重現(xiàn)的意義,不僅是對臺州府城因水而興歷史脈絡的還原,還將作為一個新起點,承載起祖祖輩輩臨海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作者:盧靖愉 吳世淵 李洲洋

編輯:張婷

一審:符薇薇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