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真的名將如云,這一點在授銜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其中有三位虎將更是威名遠播,成績也很突出,很多人都把他們稱為東野三虎。第一位就是李天佑,第二位是劉震,第三位是韓先楚。

三位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的確名氣非常大,但都與兵團司令員這個位置無緣。建國后三位都被授予上將軍銜,不過與另外兩位所不同的是李天佑卻沒有擔任過大軍區(qū)司令員。
李天佑來自廣西,14歲便投身紅軍,參與了百色起義,并在16歲時升至紅七軍特務連連長,由于作戰(zhàn)勇敢,被稱為“年輕的小老虎連長”。1934年,他就升任了紅軍的師長。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李天佑擔任了團長,僅僅一年后,他就被提拔為第343旅副旅長。但是沒多久他就去了蘇聯(lián)治病,并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因此缺席了大部分的抗戰(zhàn)。
解放戰(zhàn)爭期間,李天佑在東北擔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的司令員,“四戰(zhàn)四平”讓他名揚天下。部隊改編時,他是王牌第38軍首任軍長。
1949年5月,李天佑在部隊南下期間,擔任了四野第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
按說,李天佑在各個時期級別都不低,軍事指揮能力更是不弱,可就是沒有擔任大兵團司令員。
其實,這也不奇怪。這就要看看其他幾位兵團司令員都是誰了。四野下轄的四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肖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

李天佑和肖勁光相比,的確還是有些差距的。對比兩位的革命經(jīng)歷,肖勁光1922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也曾有留學的經(jīng)歷。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擔任過軍長以及軍團政委。抗戰(zhàn)期間的肖勁光,盡管在后方,但也是留守兵團的司令員??箲?zhàn)勝利后,肖勁光去了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梢哉f,他的級別非常高。況且,12兵團本身就是之前肖勁光擔任司令員的東北野戰(zhàn)軍第1前方指揮所(8月改稱第1兵團部)改編而來,他擔任兵團司令員理所應當,李天佑是爭不過的。
還有一位就是程子華,他沒有參加授銜,不是因為別的,僅僅是因為他離開了軍隊,去了政府部門工作。程子華在紅軍時期同樣擔任過軍長以及軍團政委。期間,他還曾是徐海東的上級。抗戰(zhàn)期間,程子華長期在晉察冀軍區(qū)工作,尤其是在冀中,影響力很大。
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所擔任司令員的13兵團,本身也就是之前的東北軍區(qū)第二兵團,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至于劉亞樓,他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長,和李天佑一樣。抗戰(zhàn)開始后,他擔任抗大教育長,沒多久便去了蘇聯(lián)留學。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劉亞樓擔任東野的參謀長,而“林羅劉”可是解放軍里面軍政參的典范,雖然他并不在一線帶兵,但在平津戰(zhàn)役期間,他任天津前線指揮部總指揮,軍事指揮才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野司首長選擇他擔任兵團司令員,也是認可他的能力。
在當時比較有些爭議的就是鄧華了,他是唯一一位從縱隊司令員升上來的,之前跟李天佑也是同一級別。當然,上級選擇鄧華并沒有問題,畢竟兵團司令員選擇是綜合因素,并非完全看重軍事指揮才能。鄧華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政工干部,這讓他在部隊做政治工作游刃有余,一個大兵團,需要考量的也很多。相比下來,鄧華更加全面。
不僅李天佑,其實像赫赫有名的韓先楚以及劉震等名將,同樣如此。
李天佑是從廣西出來的,建國后又回到了廣西,并且擔任廣西軍區(qū)副司令員,在廣西負責剿匪。后來,他也曾調(diào)任廣州軍區(qū)的第一副司令員。在司令員黃永勝去軍事學院學習時,李天佑曾代理職務長達兩年之久??上У氖?,李天佑最終沒有把代字去掉,而且在1962年9月被調(diào)往了北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其實,李天佑是有機會擔任大軍區(qū)司令員的,他也有這個能力。1960年的時候,成都軍區(qū)首任司令員賀炳炎上將因病去世。李天佑就是候選之一,然而最終他還是與這個職務失之交臂。這也是中央為了平衡各種因素,決定繼續(xù)由二方面軍的將領擔任成都軍區(qū)司令員。時任副司令員,也是賀老總麾下的猛將黃新廷接任了司令員的職務。
這也讓李天佑最終失去了這個機會,可惜的是李天佑因為身體原因在1970年去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