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史前文明的聚落考古發(fā)掘,最有影響且建有較大規(guī)模博物館的文化遺址是北方西安的半坡遺址和南方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山頂洞人及其之前的古猿人化石發(fā)掘還算不上是人類的歷史,只能稱為猿的歷史),所以,這兩處遺址應該說是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要比半坡遺址早1000年左右。如果想對史前人類文明活動有直觀的了解的話,這兩個地方是非去不可的,所以本刊記者分兩路去了這兩個地方。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雖然年代上較半坡遺址還要晚,已進入青銅時代,大致與中原的夏商周同時,但這兩處遺址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且其青銅器擁有獨特的“未來”風格,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這里也是中國文明一個相對獨立的源頭,所以,也一并進入了我們的行走路線。

半坡遺址局部: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小圍溝、甕棺、方形房址、圓形房址、泥圈柱洞。
1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幾年前,筆者曾經來過半坡博物館,可惜當時遺址現場正在進行回填保護,沒能目睹半坡遺址的真容。這次,我們《休閑讀品》雜志要做“史前文明”專輯,筆者再次來到半坡博物館參觀,并采訪了這里的專家何副館長。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經何副館長專業(yè)介紹后,再去參觀博物館,我們獲益良多,更深層次地了解了很多問題。
說起來,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還得歸功于陳毅元帥。1956年,陳毅元帥率領中央代表團去西藏參加西藏自治區(qū)籌委會成立大會,路經西安,參觀了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之后,對當時的國家文物局領導鄭振鐸等人提出來的建立博物館一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第二天就發(fā)電報給國務院,國務院決定一次性撥30萬元的經費建館,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了半坡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也是亞洲最早的遺址類博物館。
我們在一個陰冷的冬日午后來到半坡博物館,或許是天氣比較冷,館里的游人不多,只見稀稀拉拉的幾個人,看起來頗為寂寥。雖然當年修建博物館時投入了巨資,但畢竟時代久遠,和近些年新建的博物館相比,顯得有些簡陋,且被旁邊的高樓擠在中間,很不起眼。遺址博物館的外形很像蔬菜大棚,文物展廳和農村的磚瓦房沒有什么區(qū)別,倒是大門造型比較獨特,是仿照半坡遺址的建筑而建的。
浐河流域曾經遍布仰韶文化遺址,據說有數十個之多,遺址間相隔也就幾公里,但目前發(fā)掘出來并保護起來的僅有半坡遺址。1953年西安東郊建設西北地區(qū)第一座火力發(fā)電廠時發(fā)現了唐代墓葬,同時對周圍進行大面積的考察時,在附近的半坡村發(fā)現了一處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因為遺址地處半坡村,后來就將它稱為半坡遺址。據考古勘測,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guī)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qū)、圍溝以北的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qū)三部分。1954年—1957年,先后對遺址進行了五次發(fā)掘,總發(fā)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半坡人曾經在這里生活了上千年,何副館長告訴我們,我們在遺址現場看到的并不是同一時期的遺物。原來這些樸素的柱洞、窖穴、盆盆罐罐,訴說的都是上千年的歲月變遷、幾十代人的悲歡離合和他們用心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冬天參觀半坡遺址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走進遺址展廳,第一個感覺就是冷,好像比露天還要冷,這是因為沒裝空調的緣故。整個遺址充滿了濃郁的北方生產生活風貌。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半坡人的生活一定過得非常簡陋、無趣,但來半坡之后,一定會發(fā)現自己的想象力是那么的貧乏。6000年前,半坡人不僅已經開始種植粟這一北方代表性農作物,還有了自己的“菜籃子”工程,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他們便會將豐收的果實存進窖穴里,這種非常簡單實用的儲藏方式北方農村直到現在還有使用。從分布格局可以看出來,窖穴并不從屬于每個房屋,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原始公有制說的證明。半坡人在制作彩陶時,也是分工合作,據專家介紹,陶器上的圖案每一個都非常成功,應該是由專人繪上去的,可見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風格簡練樸素,有一種原生態(tài)的美感,他們筆下描繪的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生活總是多姿多彩的,有快樂就有悲傷,當孩子們死去的時候,他們強忍著悲傷,將孩子用彩陶做的甕棺放在房子周圍,并在陶盆上穿個小孔,據說這樣孩子們害怕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呼喊求救,這代表了半坡人對生死的看法。
半坡人住的主要是半地穴式的房屋,這些房屋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別,外形有圓有方,比較適合北方地區(qū)干燥少雨的氣候特點,入口處是一個斜坡門道,屋內正中有一個炕灶用來炊煮和取暖。建造這種房屋,需要先用柱子做好支架,然后覆蓋上木板等,最后在里面和外面都涂抹上草拌泥。半坡人的生活方式有點像現在的日本、韓國,他們既沒有床,也沒有桌椅板凳,白天席地而坐,晚上睡在地板上。眾多的房子構成了居住區(qū),在居住區(qū)外,則挖有大小大圍溝,據說是為了抵御其他部落的侵擾。
站在博物館中,看著四周的高樓大廈,總覺得壓抑。半坡人曾經享受著廣闊的天地,如今卻只能縮在這個小院中。即便如此,仍不得安寧,圍墻外不時傳來噪音。原來就在圍墻外不到十米處的地方,正在建一座高樓,已經挖了一個大坑打地基。據說,這里原來是準備修一個半坡文化廣場的,但是項目用地批下來之后,不知怎么就變成了一個房地產開發(fā)項目。唉,這種打著文化的旗號來做房地產的短視行為,讓我們非常感慨,現在很多地方的文化遺產保護,表面上做得如火如荼,但最終的目的往往就是房地產,真是愧對我們悠久的歷史。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1957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107.4畝,主要由出土文物展和遺址展區(qū)組成,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大門的造型根據的是半坡遺址的“半地穴式房屋”,上面的圖案是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紋。

半坡遺址袋狀窖穴:半坡遺址的窖穴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區(qū)內(未與房屋形成一一對應關系),一般為口小底大的圓形袋狀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多用來儲藏食物和生產生活用具,有的則發(fā)現有人骨架。照片展示的是一個袋狀窖穴,穴壁用細膩的黃土涂抹,底部直徑1.68米,發(fā)掘時底部堆積著18厘米厚的腐朽谷殼。

半坡遺址人面網紋彩陶盆:彩陶是半坡遺址陶器的代表作,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一般用直線條,繪人面、魚、鹿及幾何形紋樣,其中人面紋和各種魚紋是最具特色的紋飾,寬帶紋施于器表,其它紋飾多施于器皿的內壁。

半坡遺址甕棺群:半坡遺址的墓葬發(fā)現很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共約1000多座。這些墓葬可分為土坑墓和甕棺葬兩種。甕棺葬絕大多數分布在房屋附近,除個別為成人二次葬外,絕大多數埋葬幼兒。甕棺葬的葬具一般是一個加砂紅陶甕上扣一個泥質紅陶缽或盆,盆或缽上往往鉆一個小孔,可能是供死者的“靈魂”出入。

半坡遺址圓形房屋復原模型
2 河姆渡遺址
如果說半坡遺址以其半地穴房屋和粟的種植,代表了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面貌,那么河姆渡遺址就以其干欄式建筑、人工栽培水稻,表達出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生活狀態(tài)。
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境內,因地處姚江河姆渡口而得名,距余姚市區(qū)大約20公里。1973年夏天,當地群眾在興修水利時發(fā)現了這一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過1973年和1977年的兩次考古發(fā)掘,遺址的基本面貌已經清楚,遺址總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達4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它們猶如一部內容翔實的史書,逐頁記載著河姆渡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fā)生的一切。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遺址的發(fā)掘成果,1993年5月在遺址境內的河姆渡鎮(zhèn)浪墅橋村中,落成了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因為河姆渡遺址的代表性,杭州灣以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被稱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也是長江流域新時期時代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時代比半坡遺址早大約1000年,但其文明的發(fā)展程度卻并不遜色于半坡,到了這兒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絕非虛言。
傳說中最先教人們筑巢而居的有巢氏就是南方人,原始巢居不僅有防御野獸的作用,還有防澇的作用,河姆渡先民無疑繼承了這一點。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fā)現了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構件,這些就是先民們的干欄式房屋的基礎。河姆渡的房屋常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緩坡,以大小木樁為基礎,用榫卯連接木構件,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形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葦席或樹皮等構建墻壁,建筑外觀與現在云南等地少數民族的干欄民居很相似。這種底下架空,上帶長廊的干欄式建筑很適合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其建筑過程要比半地穴式建筑復雜得多,不僅要用到大量木材,還要經仔細計算后進行分類加工,需要大量人員協(xié)同分工勞作,在建造時對技術要求也較高,需由專人進行現場指揮。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堆積層、碳化米粒、稻穗紋陶片、稻根等,說明7000年前的人類已經過上了飯稻羹魚的生活。那些骨耜、木杵和石磨、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還有那些帶著炭化飯粒的陶片,也告訴我們當時的水稻生產加工已經成型。河姆渡人的食品種類非常豐富,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吃到豬肉、魚、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有時獵手還能帶回來野味。7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的這片土地還是海濱,遇到風平浪靜的天氣,他們或許還會駕著獨木舟駛向大海,回來之后餐桌上就多了海鮮。或許同樣是地處海濱的原因,河姆渡人為了獲得淡水挖掘了水井。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與紡織有關的工具如紡輪、經軸、分經木、繞紗棒、齒狀器、機刀、梭形器、骨針等,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豐富,可見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有相當水平。
我們走出文物陳列館,前往遺址展區(qū)時,剛近下午四點,沒想到遺址現場展區(qū)的工作人員正在急匆匆的關門下班,在我們的要求下,才得以站在離入口不遠的梯級上匆匆一瞥,頗多遺憾。臨走前,我們在姚江邊上看到了經常出現在河姆渡遺址宣傳資料上的“雙鳥朝陽”巨石,那對利喙長尾昂首振翅的巨鳥在拱護著一輪光焰熊熊的太陽搏擊升騰,這是一幅河姆渡人刻在一塊蝶型象牙片上的遠古圖畫,如今已成為河姆渡遺址的標志物。我們很難破解河姆渡人當時賦予的這幅圖畫豐富的遠古文化內涵,只感覺,雖然7000多年的時光已經過去,但今天看到它,猶給人一種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和力量。站在姚江邊,江水悠悠,不舍晝夜,古文明興衰的熱鬧和寂寞,都演繹進了這蜿蜒曲折的江水之中。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浪墅橋村,于1993年5月落成開放,博物館總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由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qū)兩部分組成。 博物館建筑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干欄式”建筑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墻面,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

河姆渡遺址不同文化層陶器:河姆渡遺址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每個文化層的陶器都有其自身特點。

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遺址:河姆渡遺址內發(fā)現大量干欄式建筑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筑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居住。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
3 神秘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
與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展現的內容相比,三星堆遺址看起來并不是那么原始,甚至,還頗具未來感,讓我們對人類的由來問題有了更多的思索。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zhèn)真武村月亮灣南,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一家在淘車水溝時偶然發(fā)現了一坑玉石器,這個被泥土掩埋了數千年的古蜀遺址從此被揭開。此后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多次的調查和發(fā)掘,都沒有太大的發(fā)現。1986年夏天,磚廠工人在考古工作者的駐地附近取土時,相繼發(fā)現了兩個祭祀坑,這兩個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象牙和貝等。此后的考古工作發(fā)掘出了一個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積居住區(qū)和兩個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遺跡的大型遺址群,它的總面積超過12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在西南地區(qū)發(fā)現的范圍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據考古學家推斷,三星堆文明距今約4800年—2600年,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到商末周初,上承古蜀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古巴國,前后歷時約2000多年。
三星堆遺址最出名的自然是青銅器,三星堆博物館專門建設了一個青銅器館來陳列出土的青銅器。和中原的青銅器主要是實用的生活用具不同,三星堆的青銅器幾乎沒有任何實用意義,讓人對其用途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在幽暗的展館中,那暴露在燈光下的兩米多高的大型青銅立人像、那三四米高的青銅神樹上昂首挺立的神鳥、那眼球突出十多厘米的縱目面具、那長達五六十厘米的菱形眼形器、那直徑達八十多厘米的放射狀太陽形器,都極具未來感,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科幻電影中關于外星人以及其飛行器的模樣,假如說“眼形器”是外星人的飛行器的模型,那么“太陽形器”代表的則是方向盤,面具上的“縱目”就是戴了望遠鏡的結果,圓頂的頭像則顯示駕駛者帶了頭盔。我們這樣的想象,當然不是沒道理的,事實上,關于人類的起源,就有一種說法,說人類是來自于外星球,我們實際上就是外星人。
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文物,現在有很多研究者都把它們當作是祭祀用的工具,這種說法,相比于我們想象它們是外星飛行器模擬物來說,無疑要無趣得多,也毫無想象力可言。難道我們的祖先整天沒事干,就忙著祭祀嗎?他們的生活難道就這么簡單無聊嗎?
在建筑方面,三星堆人主要建造兩種房屋,一種是與河姆渡遺址相同的干欄式建筑,另一種是竹編木骨泥墻建筑,蜀先民們就地取材,用木或竹架構底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再在里、外兩面涂抹草拌泥,頂部以竹、茅覆蓋,長背短檐,三星堆二期文化房址上的大量木樁、木棍和有竹片痕跡的紅燒土塊,就是這種房屋的遺跡。
看完三星堆博物館,被視為三星堆文化后續(xù)展現的金沙遺址博物館自然不能錯過。金沙遺址的發(fā)現與如火如荼的建設事業(yè)密切相關,2001年2月初,一家建筑公司在挖下水管道時,發(fā)現了金沙遺址。據考古勘測,金沙遺址分布面積在五平方公里以上,經過八年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銅、石、陶器和近一噸的象牙,另外還有大量巨大的烏木。據測定,遺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年~前650年),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時期,主體為晚商到西周早期,延續(xù)至春秋時期。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金沙遺址路。整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qū)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組成。遺跡館中有一條橫跨遺跡之上的走廊,方便對遺跡進行近距離體驗。陳列館的文物,比如金面具、銅立人像、石跪坐人像等,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三星堆的藏品,很容易就能從它們之間看到繼承關系。但是這里的器物明顯比三星堆的要小很多。到了這里,還不能錯過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太陽神鳥,這件鏤空的圓形金箔厚度只有0.02厘米,精心雕刻著四只神鳥繞著太陽飛翔,內層那12道旋轉的光芒,時刻透露出一股勃勃的生機和蒸蒸日上的氣象。
三星堆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給我們的共同感受是——“神秘”,或許這種神秘感還源自于其缺乏記載。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主要發(fā)展時代是在夏商周三代,此時,中原地區(qū)的歷史已經有了文字記載,而關于三星堆和金沙的歷史卻沒有任何記載,這使得我們看它們的歷史總有一種云山霧罩的感覺。它們本身的發(fā)展水平并不亞于中原文明,為什么在歷史記載的待遇上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在對他們的歷史進行研究時,多是將其與奇異的古蜀傳說相印證,這種方法我們感覺總是有些缺少說服力。古蜀文明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謎團還待進一步解開。

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館:三星堆博物館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博物館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開放,占地面積約33公頃,現有兩個展館,分為第一展館(綜合館,陳列金、銅、玉、石、陶等類文物)和第二展館(青銅專館)。照片展示的是青銅專館,為三部一體的變形螺旋式建筑,具有“堆列三星”與“人類歷史演進歷程”的雙重象征。

三星堆青銅眼形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有40多枚菱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眼形器,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可拼合成菱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的長約五六十厘米,上面模壓如眼球的紋飾。

三星堆戴冠縱目面具: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號祭祀坑”,高84.3厘米,寬78厘米,呈長方形,角尺形大耳朵向兩側伸展,倒八字形長刀眉,眼球向外突出,眼眉描黛,口涂丹朱。額頭正中有一用補鑄法安裝的夔龍狀額飾。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號祭祀坑”,通高48.5厘米,圓頭頂,頭發(fā)從后向前梳理,腦后有戴發(fā)飾的凹孔。金面罩用金箔制成,雙眼雙眉鏤空,用土漆調和石灰作黏合劑粘貼于頭像面部。

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跡館: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是一座主題公園式博物館,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8000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和園林區(qū)等部分組成。照片上的遺跡館,呈半圓形,主體結構采用大跨度鋼結構,內為無柱大空間,建筑面積7588平方米。游客可以通過橫跨遺跡上的走廊,近距離參觀。

金沙遺址金面具: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大多塑造的是動物形象,迄今為止,僅有金面具表現的是人的形象。金面具高3.74厘米,寬4.92厘米,眉毛成弧形,耳朵外展,鼻梁直挺,嘴角還掛著盈盈的笑意。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太陽神鳥”是2001年出土于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個金飾呈圓環(huán)狀,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是四只相同的圍繞著內層的光芒逆時針飛行的鳥。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4 結語
中國史前文化的遺址還有很多,有些地方這次想去但沒去成,比如反映捕魚為生的東北興凱湖新開流文化遺址,發(fā)現了十座遠古的魚窖,一般每窖藏魚有數十條,還發(fā)現了精巧的魚漂、魚鉤,反映出捕魚技術的高超,我們就十分神往。再比如以黑陶著稱的山東龍山文化,其薄如蛋殼的陶器也吸引著我們,想一睹為快,只好以后再找機會了。
了解遠古歷史,參觀遺址博物館是絕對必要的,只有站在遺址現場,才能對當時的生活情況有直觀的感受,也才能對其他專家學者基于考古發(fā)掘報告形成的歷史解釋有更深的理解。對筆者來講,在上述參觀中,最具震撼力的莫過于三星堆的那些青銅面具,原件體量如真人的頭盔一樣大,排成一排放在那里,像是現代飛行員宿舍里排成一排的飛行頭盔,那一瞬間,覺得人類好像真的是從外星來的。
總結一下我們的參觀感受。
1、看到了人類文明的起點,但不知道人類的由來。在各個遺址博物館,我們能看到人類初始文明的狀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講,當時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期另有專文《恍若同世》奉上,此處不多贅言),說明人類一開始就是這樣生活的。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按進化論原則所設想的那樣,這些原始人與猿之間存在著進化關系。以目前所能見到的考古現場資料而言,各種人類起源學說,都可以從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證據,所以我們說,我們只是看到了人類的起點,而沒有看出他們的由來。
2、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多種文明匯聚而成的。以我們所見的四處遺址而言就各有特點,根據現有的考古發(fā)掘,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在遠古時期,至少有數千個文明風格不同的聚落存在,這些聚落的交融,最終形成現代中國人這個大的群體。
3、人類起源的多樣性和環(huán)境的多樣性,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性格的復雜性和包容性,這也是這個民族不斷自我更新的內在動力。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lián)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yōu)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yè)務范圍、提高業(yè)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專業(yè)、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chuàng)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