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太多家庭,孩子從小到大聽話懂事,學習也不差。

可一到初中、高中就突然變了,成績掉了,脾氣倔了,人也封閉了。

很多家長一臉發(fā)愁,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其實,家里那個“爸爸”,在很多時候,才是那個最被忽略、卻又影響最深的人。

特別是下面這4種爸爸,養(yǎng)不出優(yōu)秀的孩子,尤其是第2種,太準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第一種,控制欲強、事事代勞型

我一個遠房親戚,就是“控制欲強”的典型代表,他的口頭禪就是“不要”。

孩子小時候?qū)憘€作業(yè),他總要在旁邊盯著,順便喊幾句:“不要這樣寫!”

孩子自己選衣服,他說顏色太丑:“不要穿這個?!?/p>

孩子想自己串珠子,他說:“別玩這個,你又弄不好?!?/p>

他常說:“我這不是為他好嗎?等他大了就知道感恩了?!?/p>

可真等孩子上了高中,問題全來了:沒主見、沒動力、啥都指望別人安排。

老師讓他做個課題報告,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會?!?/p>

我見過這孩子一次,跟他聊天,他說話軟綿綿的,眼神總躲閃,好像怕說錯話一樣。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啥,只知道什么是“爸爸安排”。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是笨,而是被“太聰明”的父母給管廢了。

一個孩子,小時候被管得太多,長大后往往沒有方向感。他不敢做決定,也不會為自己負責。

控制不是教育,是替代;安排不是愛,是限制。

咱當父母的,雖然愛子心切,但也要明白:我們能替他走一時的路,卻走不了他一輩子的人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第二種,情緒不穩(wěn)定、愛發(fā)脾氣型

我們鄰村有一個爸爸,嗓門特別大。

孩子一做錯事就挨罵,輕則訓,重則打。他從不覺得自己有錯,反而說:“我這是在教育孩子,不罵不成才。”

那孩子10來歲,見了人總是躲躲閃閃。上學成績倒也不差,就是一點自信都沒有,連回答問題都會臉紅、結巴。

有一次我問他:“你怕你爸嗎?”

他點點頭,又說了一句讓我心酸的話:“他一回來,我就趕緊躲起來?!?/p>

有時他也會偷偷說:“我不想讓我爸來開家長會,他要是看到我哪里不如別人,就會發(fā)火?!?/p>

一個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怎么可能健康成長?

脾氣暴躁的爸爸,就像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炮彈,孩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心里裝滿了不安和委屈。

而這些委屈,不是一天兩天能化解的。

它們會留在孩子的骨頭里,長成自卑、長成憤怒。

有些孩子忍著忍著,長大后變得特別懦弱;

有些孩子憋著憋著,將來也變得一樣暴躁。

一個人一輩子最怕的,不是沒錢沒勢,而是從小沒被溫柔地對待過。

父親的情緒,就是家庭的天氣。

天常陰,草就不長;

人常吼,心就不敢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第三種,忽視孩子、毫無參與感型

有的爸爸,不吼不罵,也不打不鬧。他在家,就是個“空氣人”。

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交給媽媽或者奶奶,從學習到生活,從吃喝拉撒到升學擇校,爸爸從不多插一句嘴。

“我忙”“我不懂”“你看著辦”——這是他們最常說的話。

孩子辛辛苦苦做的手工,拿給爸爸看,爸爸只敷衍一句“嗯,很好,不錯”然后就把孩子推開。

孩子的那種失落與失望,其實會記在心里。

孩子最怕的,不是被罵,而是被忽略。

他努力半天,得不到一句夸獎;

他失落時,也沒有一個肩膀可以靠。

他們可能嘴上不說,但心里清清楚楚——誰在乎他,誰敷衍他。

父愛的缺失,很多時候,其實是懶惰和逃避的借口。

你缺席了他的童年,將來,他也可能會缺席你的晚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第四種,唯成績論英雄型

我表姐夫,是那種典型的“分數(shù)至上”型爸爸。

孩子考了95分,他冷著臉說:“怎么不是100?”

考了85分,他一句話:“別讀書了,放假就跟我去廠里。”

孩子拼了命地學,平時電視手機很少碰,可爸爸還是不滿意。

只要看到他在發(fā)呆,或者無所事事,爸爸準要說一句:“不知道去看書嗎?”

爸爸的口頭禪是:“不好好讀書,我將來怎么指望你?”

他以為這是激勵,其實是摧毀。

有句話說得對:一個孩子,在成績面前活成了工具,就很難再活成自己。

真正的好成績,從來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孩子在被尊重、被認可中,一點點長出來的。

孩子不是考試機器,更不是用來給父母爭面子的道具。

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是陪伴,是看到努力之后一句“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

父母的嘴,是孩子的風水。什么樣的話語,塑造什么樣的孩子。

我常想,一個孩子這一生,能有個溫和、有擔當?shù)陌职?,是多大的福氣?/p>

不是所有人都幸運,但如果你看懂了這些,也許你就能幫他少走些彎路。

孩子長得快,童年一轉(zhuǎn)眼就過去了。

錯過了,是一輩子的遺憾;守住了,是一輩子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