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2日,上海民族樂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接連上演《零·壹|中國色》與《國樂詠中華》兩臺風格迥異的音樂會,以“科技賦能”與“文脈傳承”的雙重命題,探索國樂在當下的可能性。兩臺音樂會均參演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中心、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承辦的“時代交響——全國優(yōu)秀樂團邀請展演”。


《零·壹|中國色》演出現(xiàn)場
5月1日晚上演的《零·壹|中國色》是全國首臺國樂與AI音樂會,首演于2024年,由上海民族樂團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lián)合打造。借助騰訊天琴實驗室算法模型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在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家們的二度創(chuàng)作與個性演繹中,展開一張色彩斑斕的畫卷。笙、竹笛、箜篌、箏、阮、二胡、琵琶、嗩吶等樂器一一亮相,《東方既白》《松花》《嬌紅》《菡萏》《輕紫》《揉藍》《玄天》《茶色》《色雅》九首曲目風格各異,探索人工智能音樂創(chuàng)作的新圖景。


《零·壹|中國色》演出現(xiàn)場
《零·壹|中國色》以“科技為骨,人文為魂”,吸引了許多年輕的觀眾。一位觀眾說:“把中國的色彩、詩歌、音樂融為一體,震撼、優(yōu)美、飽滿,它帶給我們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認同,也激發(fā)出對未來更大的想象力?!?/p>
5月2日的《國樂詠中華》則是一次向中華文明深處的深情回望。音樂會由王云飛作曲,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執(zhí)棒,以五大篇章為脈絡,通過民族管弦樂的宏大敘事,勾勒出中華文明從思想啟蒙到精神傳承的壯闊圖景。


《國樂詠中華》演出現(xiàn)場
音樂會分《大春秋》《醉山水》《納百川》《天行健》《詠中華》五個樂章,以民族音樂詠嘆燦爛的中華文明。伽倻琴、薩塔爾、彝族四弦琴等不同民族的特色樂器在《納百川》一章輪番上陣。一位觀眾說:“就像乘著音樂的翅膀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多元而包容的民族音樂奏響了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自信和期許?!?/p>
《國樂詠中華》自2021年首演以來好評不斷,足跡遍及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全國十余個城市。作曲家王云飛與上海民族樂團在持續(xù)積淀、相互磨合中創(chuàng)新突破。如果說《零?壹|中國色》追問了“國樂未來向何處去”,《國樂詠中華》則回答了“我們從何處來”。


《國樂詠中華》演出現(xiàn)場
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持續(xù)推動國樂破圈,從跨界音樂會到人文對談,不斷嘗試新鮮載體。五一兩場音樂會,既是一次藝術創(chuàng)新的集中展示,也是對中華文明的精神禮贊。當AI遇見千年古樂,當傳統(tǒng)樂器奏響時代強音,人們得以窺見國樂在傳承與變革中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原標題:《時代交響 | 上海民族樂團用音樂追問: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到何處去?》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