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白登回軍,把之前勸諫他不能打的婁敬從監(jiān)獄里放出來,封了侯。

這一點他比袁紹強。

官渡之戰(zhàn)前,田豐勸諫說宜守不宜戰(zhàn)。袁紹說:“亂我軍心,把你下獄,得勝回來再處置你!”袁紹戰(zhàn)敗。消息傳來,獄吏向田豐道賀:“這回您沒事了?!碧镓S說:“你不了解主公,他若得勝,一高興,就不跟我計較了;他若戰(zhàn)敗,必羞于見我,殺我便是不再面對我的辦法?!痹B果然誣田豐“幸災(zāi)樂禍”,殺了他。

劉邦自然非袁紹可比。但是,劉邦斬殺了十幾個告訴他匈奴可擊的使者,也沒有承擔決策責任,把責任推給了那十幾個幕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高祖劉邦像(明人繪) 。圖片來源: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shù)據(jù)庫

曾國藩專門說過領(lǐng)導(dǎo)者要獨立承擔決策責任的問題。因為成敗無定,不光是定計的問題。

他舉了五個案例,前三個都面臨一個主題:削藩。

漢朝晁錯建議削藩,結(jié)果六國叛亂,要“誅晁錯,清君側(cè)”。景帝慌忙把晁錯殺了。吳王照樣反,但最后景帝勝利了,削藩成功。

明朝齊泰、黃子澄建議建文帝削藩,燕王反,也是要求誅齊、黃,建文帝把齊、黃二人貶謫了。燕王當然也不會收兵,最后燕王成功,建文帝削藩失敗。

清朝米思翰建議康熙帝削藩。吳三桂反,康熙帝沒有誅米思翰,最后平定了吳三桂,削藩成功。

這三件事,背景、形勢,都差不多,處理各有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所以處大事,決大疑,要熟思是非,不要拘于往事成敗,不可遷就一時之利害,更不可歸罪于謀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三桂斗鶉圖。圖片來源: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shù)據(jù)庫

還有兩個案例:

唐朝末年,唐昭宗憤于李茂貞不尊皇室,意圖討伐之,要宰相杜能主兵。杜能苦諫堅拒,說:“他日我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六國之禍!”昭宗不允。

結(jié)果戰(zhàn)事一開,朝廷打不過李茂貞,李茂貞上表請誅杜能,杜能跟昭宗說:“我可是有言在先??!”昭宗這時候沒了英雄氣概,只能哭鼻子,說:“與卿決矣!”先下詔貶杜能為梧州刺史,接著就賜他自盡了。

所以這杜能,比晁錯、齊泰、黃子澄都冤!

曾國藩罵唐昭宗強迫杜能在前,又翻臉誅之于后,其作為正是一個亡國之君所為。他也檢討自己,他說:“我在打仗的時候,有時聽了幕僚一個定計,之后敗挫。我或許并沒有歸咎于他。但是見面的時候,臉色難免有些難看,還是我自己不懂道理,修為不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guān)于這“露出臉色”來的,他又講了一個案例:

后唐末帝李從珂擔心石敬瑭謀反。李崧、呂琦進言說,石敬瑭若反,必需契丹支援,您若與契丹和親,石敬瑭就沒機會了。本來計議已定,薛文遇卻說天子之尊,豈能侍奉夷狄,還引用了昭君詩“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來諷刺。李從珂改了主意,把李崧、呂琦罵了一頓,說,你們要把我女兒往火坑里送!二人跪地謝罪。呂琦腿腳不好,跪拜得慢些,李從珂還罵:“你給我擺架子嗎?”呂琦說:“您曉得我腿腳不靈便啊。”李從珂不罷休,還是把他降職。

后來石敬瑭果然引契丹打破唐兵。這回李從珂曉得是不該聽薛文遇的,又恨薛文遇,一見到薛文遇就罵:“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刀刺之。李從珂后來為石敬瑭所滅。

曾國藩總結(jié)說:“大抵失敗而歸咎于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成敗不一定,過去的案例不等于可以照做,也不等于不可以照做。

領(lǐng)導(dǎo)者要自己負決策責任。事情搞糟了,怪誰出的主意,那是“庸人之恒情也”,庸人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