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剛冒頭,日頭就曬得河面直冒熱氣。李大叔蹲守河邊三小時,魚護還是空的,竿尖動都不動?!巴赀@時候鯽魚正瘋咬鉤呢,今年咋跟消失了似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吧嗒著旱煙直搖頭。鯽魚怕熱是出了名的,可到底多熱算“過頭”?

水溫竄過25℃,這幫“溫水魚”就跟被按了暫停鍵,食欲嘩嘩往下掉。30℃往上更是夸張,漂子跟定在水里似的,任你餌料多香都不帶張嘴的。

雜魚鬧窩才叫人頭疼,麥穗、白條跟開了party。餌料剛沾水,水面就炸開鍋,米粒大的食團還沒到底就被搶光。有釣友氣鼓鼓地說:“釣了半天,全給這些‘小土匪’打工了!

”水里缺氧也是關鍵,氣溫一高,溶氧量就像漏了氣的氣球。

鯽魚憋得難受,要么浮在中層喘氣,要么躲進深水不動彈。你在岸邊急得直搓手,它們在水里慢悠悠“散步”,根本沒心思咬鉤。想破局?

得跟著太陽“錯峰出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蒙蒙亮的5點到9點,傍晚太陽落坡的17點到20點,正是鯽魚開飯的時候。這時候水溫不燙不涼,魚群活躍得很,下竿就有盼頭。釣位選擇更是門學問,深淺得看時辰“變臉”。

大中午就得找深水,3米以下的涼快地兒,鯽魚扎堆躲陰涼。早晚可不一樣,淺灘水草邊成了“食堂”,它們悄悄摸過來找食吃。

餌料得換“清淡口”,腥餌就像招蜂引蝶的花衣裳。玉米、麥粒這類素餌才對胃口,小雜魚瞧不上,鯽魚卻吃得香。有經驗的老手還會撒把酒米,香味飄出去,魚群慢慢就聚過來了。

打窩也不能照搬老法子,天熱魚動得勤,窩點不用太密。

選準一個水草縫或者下風口,撒把窩料就夠了,省得白忙活。

要是懶一點,直接抽頻率也行,餌料勤拋,慢慢就能聚起魚。天氣也得挑,雨后或者小雨天最得勁。雨水帶著泥土味和食物,鯽魚聞著就來勁,開口比平時痛快多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怕忽冷忽熱的天,魚跟人似的鬧脾氣,躲在水底不露頭。

調漂技巧也有講究,太靈太鈍都不行。

雙餌躺底最穩(wěn)妥,既能避開雜魚亂撞,又讓鯽魚咬鉤沒障礙。子線別太長,短點就能讓餌料更快到底,減少中途被搶的機會。釣法還得會“逗”,死等不如主動“請”。

輕輕提竿再放下,餌料在水里晃兩下,鯽魚忍不住就咬一口。

尤其是七星漂釣組,在水草邊逗釣,簡直是鯽魚的“克星”?,F(xiàn)在釣友圈里常說:“夏釣鯽魚靠等靠,不如跟著天氣跑。

”這話糙理不糙,天熱不是釣不著,是沒摸準鯽魚的“脾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說奇怪不,同樣的河,有人空軍有人爆護,差別就在這些細節(jié)里。我個人覺得,釣鯽魚就像跟天氣打交道,得學會“換位思考”。你怕熱,魚也怕;你想吃清淡,魚也想。

順著它們的習性來,準沒錯。當然,還有個小竅門沒說透——釣位的“陰涼賬”得算細,蘆葦叢、樹蔭下藏著不少魚窩呢。釣魚這事兒,從不是硬碰硬。

天熱有天熱的招,關鍵是別死守老辦法。

掌握了鯽魚的避暑規(guī)律,選對時間、找對地方、用對餌料,就算大太陽底下也能穩(wěn)當收竿。說到底,河里的魚不會平白無故咬鉤,多琢磨、多調整,自然就有好收成。就像老輩人說的:“釣魚不心急,摸準門道才是理。

”記住這些,夏天釣鯽魚也能有個好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