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居然匯集了

趙孟頫、陸羽、蘇東坡

這,究竟是什么地方?

讓這三位文人墨客

爭先到訪、念念不忘

近幾日

一位小紅書博主的分享

引起了很多網(wǎng)友的思考和共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日的無錫

因文化大咖馬未都的

“逛吃逛吃”系列視頻而沸騰

鏡頭中

他漫步于“惠麓鐘靈”的惠山古鎮(zhèn)

在華孝子祠透過飛檐翹角看玉蘭花開

又在張明公祠品讀橫渠四句

在錢王祠細數(shù)千年家脈

望著“天下第二泉”的碑刻喝一口熱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腳半邊,泉水生清,茶葉泡香片呀,錫山末相對那惠泉山呀,山腳下兩半邊開個泥佛店。”八九十年前,一首《無錫景》唱紅上海灘,流行于江南的大街小巷。

惠山,是江南神圣的存在

二泉,是人們美麗的向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里是惠山山麓一座很別致的小園林,在古樸厚重的石門上書兩字“二泉”,這就是惠山泉的所在地了。

園內(nèi)亭臺樓閣,小池流水,一番江南園林的風采。泉水隨山勢自西向東,分上、中、下三池,組成了惠山泉的完整水系。

惠山泉及其庭院由泉、池、亭臺、碑刻等組成,以泉源為中心,構成了錯落有致、古樸精巧的泉庭景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惠山泉原名漪瀾泉,相傳為唐大歷元年至十二年(766-777)無錫令敬澄派人所開鑿。

惠山的得名是因為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結廬修行,古代"慧"、"惠"二字通用,便稱惠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傳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圍砌成上、中兩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宋代,又在下方開一大池,呈長方形,實為魚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下第二泉”聞名天下

當年,茶圣陸羽為了一泡好茶

將天下水分為二十等,列惠山泉為二品

并說“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

又為這里增了一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欄斑駁,泉水泠泠

無錫惠山腳下

天下第二泉的三池碧水靜臥千年

——上池八角澄澈

中池方正如鑒,下池石螭吐水,如龍銜玉帶

這一汪清泉

曾被唐代“茶圣”陸羽譽為天下第二

從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

將泉水煮作詩篇,釀成傳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8世紀

陸羽踏遍山河,以《茶經(jīng)》為尺

將惠山泉推上神壇

他品評:

“惠山石泉第二”

自此帝王將相競相追逐

唐宰相李德裕命人千里運水至長安

宋徽宗欽定其為貢品,月進百壇

一口甘泉

牽動半部中國茶史

元代書法巨匠趙孟頫

揮毫題寫“天下第二泉

五字蒼勁如龍,至今鐫刻于泉亭石壁

一詩一字

凝固了宋元的文脈風流

趙孟頫在題字之余

還題詩一首:

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來尋第二泉。

貪戀君恩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比于趙孟頫的“留連”

蘇軾的“留連”更勝一籌

是二泉三絕之一

1074年,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來到無錫

第一次品嘗惠山泉,激動之余

寫下《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蘇軾在此留下傳世絕句

他攜福建貢茶“小龍團”踏月而來

以泉烹茶,嘆其“色味兩奇絕”

甚至謫居嶺南仍念念不忘

將異鄉(xiāng)泉水命名為“通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今

古樹蔭下,茶香依舊

輕抿一盞二泉水泡的碧螺春

仿佛與陸羽對飲、同東坡唱和

千年茶韻在唇齒間流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代名流對惠山泉評價很高,其中不乏為惠山泉屈居第二泉而鳴不平的。明代有位知府,盡管被冠以“天下第一泉”的一眼泉就在他的轄區(qū)之內(nèi),但他還是認為第一的桂冠應該給惠山泉。詩人王世貞也對陸羽頗有微詞:“空勞陸羽輕題品,天下誰當?shù)谝蝗???/p>

既然有唐朝大詩人李紳贊揚“惠山書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有深通“泉美茶香異”之理的蘇東坡把惠山泉比作乳水,建議“乳水君當饗惠泉”,那不就足夠了?非要分個“第一”“第二”有多大的意思呢?何況那個號稱第一的泉連當?shù)禺敃r的父母官也不認可呢。

好勝心是世間萬物的天性。老虎爭第一,是要爭當大王;樹木爭第一,是要爭奪陽光;豪杰爭第一,是要爭霸江湖;商家爭第一,是要爭取財富……于是,到處是天下第一長、第一寬、第一高、第一大、第一美……個個睥睨萬方,唯我獨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卻也有不把“第一”當回事的,甚至覺得“第二”挺好。

某年從林語堂女兒的回憶錄里讀到林語堂《誰最會享受人生》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我們承認世間非有幾個超人——改變歷史進化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fā)明家、大總統(tǒng)、英雄——不可,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個中等階級者,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可是不多;在社會上稍具名譽,可是不太顯著。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名字半隱半顯,經(jīng)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而不完全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為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

這段文字可以說是林語堂的人生宣言,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我在中學以第二名畢業(yè),在圣約翰亦然。畢業(yè)第二名似是我一生學校教育中的運氣……我相信如果我肯在功課上努力一點,便不難得到冠軍,不過我不干。第一,我向來對于課程不太認真;其次,凡做什么事我一生都不愿居第一的。

林語堂先生說話謔而不虐,頗有妙悟。他的平和雍容的幽默作為一種人生姿態(tài)和文化格調(diào),頗有現(xiàn)實價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并非實指“二”,而是一個概念,表示“無意苦爭春”、“退一步海闊天空”、盡可能給自己多留一些空間、至少不把自己逼到絕境之類的意思。

由此看來,“天下第二泉”一點也不委屈,反而是那些自己標榜“天下第一”的種種,顯得冒傻氣。

惠山泉還孕育了民間藝術家阿炳和名曲《二泉映月》。清光緒年間的阿炳原名華彥鈞,雙眼失明的他對二胡演奏造詣深高。據(jù)說他常在夜深人靜時摸到惠山泉畔,聆聽那叮咚泉聲,手掬清涼泉水,神接皎潔月光。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nèi)外的優(yōu)秀作品,是我國民間器樂創(chuàng)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這首曲子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中國音樂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也讓天下第二泉的名聲更加遠揚。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先生留給世間最好的禮物。一位潦倒的藝人,把無限的溫柔和凄苦,都傾注到這首曲子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首曲子開始并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

后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lián)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這時方定下曲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還知道什么關于

天下第二泉的故事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金石聲、無錫發(fā)布、惠山古鎮(zhèn)景區(qū)、今晚報、身邊美景天 天看、小紅書網(wǎng)友@Inslive

編輯:張靜

校對:李倩

責編:楊珍

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