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這位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云游四海,留下無數(shù)動人詩篇。其在泰安的行跡,雖歷經(jīng)千年歲月沖刷,卻在文獻典籍與地理考證中逐漸清晰。通過劉傳錄等學(xué)者的深入研究,結(jié)合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我們得以重新勾勒出李白在泰安的生活軌跡與創(chuàng)作脈絡(luò)。

寓居乾封城,耕種龜陰田

在泰安行跡中,乾封城是李白生活的重要據(jù)點。唐代實行嚴(yán)格的戶籍制度,開元二十五年敕令規(guī)定,外鄉(xiāng)人李白一家僅有他一丁,可分得百畝田地。而龜陰田,這片位于乾封縣城北、泰山以南汶河流域的土地,正是官府按規(guī)定分配給乾封縣戶籍人員的耕地 。李白在《寄東魯二稚子》中深情寫道:“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詩中提及的 “東魯”,結(jié)合地理與歷史考證,所指正是汶水之濱的乾封城。此地的龜陰田與汶陽川,在詩句中以互文見義的手法,展現(xiàn)出李白在此耕耘生活的場景。且魯國曾在龜陰田附近筑謝過城紀(jì)念,其位置在今泰山區(qū)泰前街道辦事處東、西(謝過)城村,與乾封城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進一步印證了李白寓居乾封城、耕種龜陰田的事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徂徠山隱居,“竹溪六逸” 之樂

寓居乾封城期間,李白常前往徂徠山隱居。唐開元年間,他與孔巢父、韓準(zhǔn)、斐政、陶沔、張叔明等人隱居于此,號 “竹溪六逸”。徂徠山山清水秀,竹影搖曳,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隱居環(huán)境。他們在竹林中酣酒縱歌,談詩論道,逍遙自在。這段隱居時光,不僅讓李白遠離塵世喧囂,更在與友人的交流中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靈感,其詩歌中豪邁灑脫的氣質(zhì),或許就源于此段在徂徠山的悠然歲月。

登臨泰山,留下瑰麗詩篇

泰山,這座雄偉的 “五岳之首”,自然也留下了李白的足跡。唐玄宗天寶元年(742 年)四月,李白從故御道登上泰山。在攀登過程中,他被泰山的雄偉壯麗所震撼,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與豪放飄逸的筆觸,創(chuàng)作了《游泰山六首》?!八脑律咸┥?,石平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生動描繪出泰山御道的開闊與山勢的險峻;“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又展現(xiàn)出他站在泰山之巔,胸懷天下的豪邁氣概。這些詩篇不僅是對泰山美景的贊美,更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寫照。

汶河石門送別,情誼長存詩中

汶河上的石門,位于今天北陽關(guān)村和顏謝村之間,是漢武帝修建的水利設(shè)施,也是溝通汶河兩岸的重要通道。此地獨特的地理地貌與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描述高度契合。詩中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記錄了李白與杜甫在此地的依依惜別之情。站在石門閘上,李白看著泗水縣的生機(唐代新泰縣省,徂徠山前屬于泗水縣),望著徂徠山的黛青,與杜甫把酒言歡,這一別后的思念與重逢的期盼,都化作了不朽的詩句,流傳千古。

從寓居乾封城耕種龜陰田,到徂徠山隱居與友人談詩論道;從登臨泰山留下瑰麗詩篇,到汶河石門送別摯友,李白在泰安的每一處行跡,都承載著他的生活經(jīng)歷與情感寄托。這些行跡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更成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通過對李白在泰安行跡的辯考,我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也讓我們對泰安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