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時期的一批工匠,也許能給你答案。廣州博物館“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展覽,就講述了這些兩千年前廣州城建設者的故事。他們默默無聞,卻勤勤懇懇,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以及其他貴族墓葬出土的各類陶器、磚瓦上,都留下了他們作為制作者或者監(jiān)造者的戳印,這些都是他們存在于歷史上的痕跡。

小人物也可以有姓名

由于“物勒工名”制度的存在,讓兩千年前的建筑構件,得以留下了那些史籍無載的工匠的名字以及其他的信息碎片。所謂“物勒工名”,指的是將器物的制造者、監(jiān)造者或生產機構的名稱刻印在器物之上,以明確責任關系,考核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秦漢時期這一制度在嶺南地區(qū)推廣,廣泛運用在手工業(yè)生產中。以南越王宮署遺址出土的帶戳印、拍印文字的建筑構件為例,其攜帶的身份信息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官署/身份+制造者名字,二是制造者的籍貫,三是制造或監(jiān)造者的官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憑借他們親手燒造或監(jiān)造的磚瓦,我們知曉了他們的名字:單、犁、窋、最、節(jié)、佊、富、貧、衣、垂、利、滔、庫、樂、橋、夢、忠、善……他們來自天南海北:蜀、曹(今河南滑縣)、寧、鮮、汙(今河北磁縣)、綿、賴(今河南鹿邑)、祈(今陜西祁縣)、營、臨(今山東淄博)、留(今山東微山縣)。他們大多隸屬于“左官”、“右官”等負責制陶的官署機構,身份地位大多比較低微,為“卒”為“奴”,很可能是隨秦軍南攻百越的士卒和中原謫戍嶺南之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史記》、《漢書》記載,秦朝政府在平定嶺南之后,曾多次將大批中原逃亡者、有罪官吏、贅婿、商人及軍民遷移至嶺南,讓他們參與本地區(qū)的戍守開發(fā)?;鸸鉄蔁芍?,嶄新锃亮的磚瓦陶器自他們手里誕生;磚瓦堆砌間,番禺城墻高壘,南越宮城巍巍,往往來來都是他們揮汗如雨的身影。普通人的一生大多湮滅無存,但我們回望歷史,仍然可以從波瀾壯闊的正史字縫間,從只鱗片甲的出土文物信息中,拼湊讀取他們存在過的痕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陶器上,留下了工匠手指的捺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官”到底是個什么官?

南越王宮署遺址及其他貴族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帶“官”,或“左官”“右官”“左”“右”“工官”的戳印,據研究,應為當時負責制作磚瓦陶器的官署機構,似為“左工官”、“右工官”的省稱。這件1973出土于淘金坑南越國墓葬群的印“官根”銘陶罐,顯示其為一名隸屬于工官,名叫“根”的陶工所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越國時期 印“官根”銘陶罐

工官,是秦漢時期地方管理官府手工業(yè)的官署。從睡虎地秦律竹簡《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等可以看到,秦對官府手工業(yè)的管理非常嚴密,規(guī)定了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規(guī)格,各類勞動者的勞動定額及其換算,對勞動者的訓練和考核,度量衡的檢校等內容,地方設工官,勞動者有工師、工匠、徒、隸等,中央則由少府管理。漢承秦制,沿用中央少府-地方工官的手工業(yè)管理制度。據《漢書》記載,漢代各地設置的工官多達十多處,實際數目當不止于此,涵蓋絲織、銅器、漆器、陶器、鐵器、鑄錢、玉器、兵器、木器、船只、金銀器、磚瓦木石等當時社會生產最為重要的手工行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官節(jié)”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左官卒窋”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右官”戳印文字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右?!贝劣∥淖滞?/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左工”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工官趨”瓦

南越國時期作為嶺南地區(qū)承秦啟漢的發(fā)展階段,采取了“和輯百越”的政策,積極推動漢越融合,引入中原的地方官吏和行政管理制度,其中應當包含了工官制度。從出土文物來看,當時似乎分為左工官、右工官,以右工官級別更高。

此處還有N個“公”

除了“官”以外,南越國宮署遺址還出土了大量“公”字瓦片、陶片和磚塊,部分墓葬也出土了印“公”銘陶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越國時期 印“公”銘陶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越國時期 “公”字戳印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越國時期 “公”字瓦

滑動查看更多活動現場照片

這些“公”字銘文,有戳印也有拍印,有些帶邊欄有些不帶,寫法也各有不同,其含義未明,為官職的可能性較大,有學者推測,“公”也許是制陶組織中的隊長或小隊長之類的角色,應為陶器的質量檢查者。每一塊建筑構件的鍛造,都離不開從制造者到監(jiān)督者的細心、專注和嚴謹,在“物勒工名”嚴密的管理制度下,由一個個普通人托舉營建的番禺城和南越國宮署就這樣屹立而起,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年的公侯將相和普通人,都早已化作黃土一抔,他們的故事,仍留待后來的有心人打撈述說。如何在歷史上留下星火微光?兩千年前的南越工匠給了我們一種答案,那就是做好日復一日的事,以勞動,以行動,以汗水,留下自己生活的印記,書寫或長或短,或平淡或精彩的生命史。抓住勞動節(jié)假期的尾巴,一起來廣博,看漢晉廣州人的人生百態(tài)吧!

參考文獻:

《中國歷史百科》

《南越國宮苑遺址出土文字辨釋》

《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地方工官考》

《廣州漢墓群西漢前期陶器文字匯考》

《漢代工官管理體系探究》

展覽信息: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

展覽日期:2025.4.29—2025.9.7

展覽地點:廣州博物館鎮(zhèn)海樓展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李明暉

美編 | 葉靖楠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林暉暉

審核 | 朱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