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涼爽舒適的地鐵車廂里,普通乘客可能很難想象,施工人員盾構隧道時的辛苦。“五一”勞動節(jié)前,新快報記者特意前往廣花城際工地,探訪一位有著14年工齡的盾構機司機——賴尚涯。
跟隨賴師傅的腳步,記者見證了盾構工人在地底是如何用汗水澆筑城市的“動脈”。在似“蒸籠”的隧道里,每一鏟泥土的挖掘,每一環(huán)管片的拼裝,都是對耐力的挑戰(zhàn),推動著城市向未來邁進。

入行
無懼高溫失聯(lián) 志當盾構司機
2011年,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賴尚涯大學畢業(yè)。那時,到基層一線鍛煉的氛圍,讓他把目光鎖定在地下隧道盾構機司機的崗位上。
盾構機,被稱為“地下巨獸”;而操作盾構機的司機,則被稱為“地下刀客”。很多人可能覺得這職業(yè)應該很威風。其實不然。

“當時的盾構機硬件設施比較落后。駕駛艙非常狹小,通行甚至站不直腰,也沒有空調,溫度基本在40℃以上。駕駛艙里沒有手機信號,和地面控制室的聯(lián)絡全靠內線電話?!?賴尚涯說,一個班是12小時,等于人到了地下工作,就會失聯(lián)12個小時。
艱苦的條件并沒有嚇倒他,因為自從2006年第一次坐上廣州地鐵二號線,他就被這種發(fā)達的城市交通工具迷上了。

■賴尚涯在盾構機駕駛室操控設備。
入行14年后,賴尚涯從每把盾構機刀頭都要拿尺子去量偏磨度的新手,成長為行業(yè)的老將。坐在駕駛室里,只要他覺得需要開倉換刀具,基本上都是到了必換的程度。
而目前他所駕駛的盾構機,直徑尺寸從當年的6.28米增長到了6.9—7.5米,有的甚至達到8.8米,駕駛艙里也有了空調。
掘進
速度按分鐘計 距離以毫米算
盾構挖隧道是一個集體性很強的施工項目,一個班組通常是1名司機,2名機電工人,10名掘進工人?!岸軜嫏C司機就是指揮長。盾構機推進的速度和排土量都是以分鐘來計算的。” 賴尚涯表示,除了自己要掌握充足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注意和工友的溝通交流,使各個崗位的工作有效聯(lián)動起來。
統(tǒng)籌工作按分鐘計算,而盾構機推進的距離往往是以毫米來計算,非??简炇┕と藛T的耐心。
“地層良好的時候,一分鐘能推進三毫米,意味著一小時能推進一米多。但地層不好的時候,要五六個小時才能推進同樣的距離。”對這些進度,賴尚涯早已了然于胸。
而盾構機只要一開機,就必須24小時運轉。盾構機班組的排班時間,是按“十二小時一個班”來計算的——早7點到當天晚7點,或者晚7點到次日早7點。6天休一天或者8天休兩天,然后就早晚班對調?!懊看无D換上班時間的頭兩天是最難受的,就需要和工友兄弟們多溝通,互相支撐著。我經(jīng)常提前做好準備進隧道,如果我晚一分鐘到崗,那么下面辛苦了12小時的兄弟,就要晚一分鐘下班。”
動力
造“冰雪奇緣” 讓盾構更安全
入行這些年來,賴尚涯有自己的成就感。

■賴尚涯在測量管片拼裝間距。
比如參建的番禺客運站至廣州新城西區(qū)間,三條聯(lián)絡線就用了三種不同的工法。其中有一條聯(lián)絡通道,采用了“冷凍法”進行施工,在地底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冰雪奇緣”。長達45天的冷凍時間里,賴尚涯每天在多個監(jiān)測孔測量土層下降溫度的變化。當土層到達-30℃時,加固才進入穩(wěn)定期,這時方能組織開挖。這種工法不僅克服了地下水系復雜、地面老舊建筑物安全風險大的施工難題,同時也為我國地鐵工程的快速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
成就
最愛乘坐地鐵 感受勞動成果
賴尚涯喜歡在施工結束后,親自搭乘一下地鐵,用另外一種視角感受當年盾構推進過的線路。
他難忘自己帶著老婆兒子,一起回東莞坐地鐵的經(jīng)歷?!岸軜嫲阉淼劳诤昧?,我們就離開那個工地了,沒機會親眼看看隧道里跑著列車是什么樣的。為彌補這遺憾,后來我們一家人專門回了趟東莞,只為坐地鐵感受一下。到了我自己親手盾構過的那一段,真的特別有感覺,特別難忘?!?/p>
【微訪談】
新快報:最大的職業(yè)挑戰(zhàn)是什么?
賴尚涯:必須細致加專業(yè)。盾構機司機對地下作業(yè)的所有專業(yè)必須都熟悉,就像一個螺絲掉了導致停機,我要迅速發(fā)現(xiàn),并馬上解決問題。
新快報:展望下你的職業(yè)領域。
賴尚涯:我堅信未來的盾構機能夠更加自動化,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動能夠更好,還能實現(xiàn)更精細的作業(yè)管理,更加看齊理想化的作業(yè)要求。說不定還能在非常安全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盾構機的無人駕駛和隧道管片無人安裝。
【記者體驗】
隧道內高溫高噪音
一個班就是12個小時
新快報記者戴好安全帽,跟隨賴尚涯從施工井口拾級而下,感受盾構司機的工作環(huán)境。
隧洞蜿蜒向前,一眼望不到頭。已打通區(qū)域的管片壁上,有一條臨時搭建的施工通道,寬度只能容納一個人緩步而行,“路面”則是懸在半空中的鐵絲網(wǎng),走在上面略顯晃悠。
從井口到盾構機作業(yè)處,記者大約走了10分鐘。4月的廣州氣溫還算涼爽,但這里的溫度與地面上反差極大,此時的記者早已是汗流浹背?!暗叵码m然曬不到太陽,但是盾構機上大功率電機、油壓泵、電器件散發(fā)的熱量集中在狹小的空間內,隧道內溫度高達三四十攝氏度?!笔┕と藛T說。
繼續(xù)前行幾百米后,記者終于見到盾構機駕駛室。大約兩平方米,能容三四個人站立,駕駛室里有四塊屏幕,屏幕下方還有20余個按鈕?!斑@個是啟動鍵,對講機是用來和外面工作人員溝通的,這個按鈕是用來控制推進速度的,這個是用來控制泡沫流量的……”賴尚涯一一介紹著駕駛室內的各種設備。
駕駛室的一角,貨架上面整齊排列著一個個貼著標簽紙的透明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斑@是挖出的渣土”。賴尚涯拿起其中一個碗,用手捻著碗中的土告訴記者?!拔覀兠刻於家≡鼧幼鞣治?,檢測渣土與勘查的地質情況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通知技術員對各項參數(shù)做出相應調整。
離開駕駛室,越往里走,掘進中的盾構機發(fā)出的轟鳴聲越大,記者只能靠“筆談”和大聲喊話與他人溝通。記者體驗的時間不長,已難以忍受這噪音,而賴尚涯和同事一個班就要在隧道里待夠12個小時。
■出品:馮樹盛 李 青
■策劃:新快報記者 陳琦鈿
■統(tǒng)籌:新快報記者 王 彤
■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佳文 梁賢安
■攝影:新快報記者 郭思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