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nèi)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15年,家住溫州蒼南大漁鎮(zhèn)的一位村民背著竹簍上山。
忽然,一抹陌生而奇異的身影闖入他的視線——兩株足有五六米高的植物就在山上生長著,它非常漂亮,跟周圍的植物一點也不一樣。
這位村民感覺非常神奇,于是就將山上長著兩棵高顏值樹的事情跟村里人說了。

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于是鎮(zhèn)上林技員及當?shù)亓謽I(yè)局、省內(nèi)植物分類專家很快就找了過來,鑒定發(fā)現(xiàn)這竟然是3.6億年前就存在的樹木!
很快沒過多久,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專家也來到了現(xiàn)場查看情況。
這兩株植物有著筆直的樹干,表面布滿一個個橢圓形的葉痕,仿佛歲月留下的神秘符號;

頂部舒展著巨大的羽狀葉片,如同打開的翡翠折扇,在山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沙沙作響。
那挺拔的身姿、獨特的紋理、舒展的葉片,每一處都散發(fā)著遠古植物特有的魅力,仿佛在訴說著地球漫長歲月的滄桑變遷。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樹木會如此吸引人注意呢?


?——【·珍貴的筆筒樹·】——?
這種樹叫做筆筒樹,是大型樹蕨類植物,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其外貌極具辨識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它的樹干筆直而堅韌,猶如一根天然的石柱,可高達數(shù)米,成年筆筒樹最高可達七八米,在茂密的山林中鶴立雞群。

樹干表面密布著橢圓形的葉痕,這些葉痕呈螺旋狀排列,整齊而有序,宛如工匠精心雕刻的花紋,記錄著葉片生長與脫落的歷史,也賦予了樹干一種古樸而神秘的美感。
從遠處望去,樹干形似古代文人案頭的筆筒,“筆筒樹”這一形象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筆筒樹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其頂部那巨大的羽狀復葉,這些葉片從樹干頂端呈輻射狀舒展,猶如一把把巨大的綠傘,向四周盡情伸展。
葉片的顏色鮮綠欲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脈絡清晰可見,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精細的筆觸勾勒出的杰作。

當微風拂過,葉片相互碰撞,發(fā)出輕柔的沙沙聲,宛如一首悠揚的山林之歌。
在葉片的背面,隱藏著筆筒樹繁衍后代的秘密,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許多孢子囊群,這些孢子囊群呈圓形或橢圓形,顏色金黃,如同點綴在葉片上的小星星。

當孢子成熟時,孢子囊群會自動裂開,孢子隨風飄散,尋找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開啟新的生命旅程。
筆筒樹對生長環(huán)境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也使得它分布的范圍非常狹窄。

它比較喜歡長在山溝的潮濕坡地和溪邊陽光充足的地方,山溝中常年濕潤的空氣和豐富的水源,為筆筒樹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滿足了它對濕度的高需求;
而溪邊開闊的地帶,則能保證它接收到足夠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為生長提供能量。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筆筒樹常常數(shù)十株或成百株聚集在一起,形成優(yōu)勢群落,彼此相互依存,共同抵御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當然,也有部分筆筒樹散生在林緣灌叢之中,獨自在相對開闊的空間里生長,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

作為古老的蕨類植物,筆筒樹采用孢子繁殖的方式,然而,這種繁殖方式并不簡單,充滿了挑戰(zhàn)與艱辛。
從孢子發(fā)芽到長成小苗的時間要遠遠長于一般苗木的發(fā)芽時間,而且,其發(fā)芽過程極為復雜,要先后經(jīng)歷孢子、配子體、幼孢子體到幼苗等多個形態(tài)轉變階段。

在每個階段,筆筒樹對環(huán)境條件,尤其是溫濕度的要求都極為嚴格,這使得筆筒樹在自然環(huán)境下的繁殖成功率極低,種群數(shù)量難以得到有效補充。
如今,最初發(fā)現(xiàn)的兩株母樹中,其中的一棵已經(jīng)在生長過程中死亡。
但幸運的是,在它旁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一株新的小筆筒樹破土而出,頑強地生長著。

這株小筆筒樹也因此成為了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北端的筆筒樹,承載著延續(xù)物種的希望。
后來溫州市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守護行動,保護團隊首先將工作重點放在做好蒼南縣這株“獨苗”的原生境保護上。
他們在筆筒樹生長區(qū)域設立了保護區(qū),安裝了監(jiān)控設備,安排專人定期巡邏,防止人為破壞。

同時,鄭堅團隊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母株葉片上的孢子,這些孢子成為了后期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關鍵。
科研團隊在實驗室中,不斷嘗試調整溫濕度、光照等環(huán)境條件,模擬筆筒樹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

經(jīng)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無數(shù)次的失敗與嘗試,他們終于攻克了筆筒樹繁育技術,成功在實驗室繁育出第一批筆筒樹幼苗。
看著這些嫩綠的幼苗破土而出,科研人員們激動不已,所有的付出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
如今,這些幼苗已長到2米多高,在精心的照料下茁壯成長。

經(jīng)過 8 年多的致瀕原因解析、原生境保護、人工繁育及野外回歸,目前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聯(lián)合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已成功繁育筆筒樹2000余株。
我們堅信,在科研人員、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將有更多的筆筒樹在浙江的山林間扎根生長,重現(xiàn)昔日的繁茂景象。
參考:
央廣網(wǎng)《3.6億年前的樹種,在浙江溫州“救活”了,它曾是恐龍的口糧》2025-3-2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