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摘編自《中國心法》。作者:趙昱鯤,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 責編 | 柒 排版 |二月 第 8932 篇深度好文:6295 字 | 13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人生意義,是人生的終極問題。
有個笑話說:有一位大學哲學教授,去其他學校訪問,在校園門口被一個保安攔住。保安問他:“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教授大驚失色,在校門口徘徊思索、喃喃自語了半天,連要進校辦事都忘了。
確實,“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是任何一個嚴肅對待人生的人,都會思索的問題。
雖然和功利得失一點關系都沒有,無視這些問題也完全不妨礙一個人好端端、樂呵呵地活著,但用蘇格拉底的話說,“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角度說,任何人就算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但是內心隱隱約約地,其實對這三個問題,也都有模糊的答案。
人生意義和蓬勃心理的關系更不用多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邁克爾·斯泰格(MichaelSteger)教授是研究人生意義的專家,他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感到人生有意義的人,愛和快樂更多,恐懼、憤怒、羞恥、難過更少,對人生更加滿意,也更少抑郁。
所以,有不少心理學家干脆主張,不要追求幸福,而應該追求意義。幸福不過是意義的副產(chǎn)品。人生有意義,做事會感覺更有干勁,遭遇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因為你知道其中的意義。
用尼采的話說:“那些知道‘為什么’的人,能忍受任何苦難。”反過來,如果人生沒有意義,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那自然難以達到蓬勃豐盛的心理。
我就有過這樣的階段。我是由于對“幸福的科學解釋”而接觸到積極心理學,但去學積極心理學的決定性原因,卻是因為積極心理學也研究人生意義。
我生于1970年代,長于1980年代,那個時代充滿理想主義,讓我也一直在思索: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雖然從外表上看,我一直在順利地上學、考試、留學、工作,但其實我大腦后臺里一直有一個線程在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雖然我當時已經(jīng)算是過上了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但我對人生并不滿意,因為我不知道追求這些物質目標的意義,又在哪里。
所以,我才會轉行去學積極心理學,然后發(fā)現(xiàn),我的思路一開始就錯了:我總在頭腦里面思考人生意義,要把它想通。但其實,人生意義不能僅僅靠理性,而要更多地靠情感。
一、人生沒有意義,
但人生來就有意義感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很簡單:人生沒有意義。
我這輩子讀過的最重要的書,是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用大量科學研究,無可辯駁地證明了生物體,包括人類,只不過是基因傳播自己的工具。
人類引以為傲的理性、情感、美德,都只是基因為了更好地傳播自己而進化出來的手段。父母在基因的驅使下生下了我們,而我們這套由基因組裝的肉體也終將衰敗、消失,所有這些記憶、想法、情感都會灰飛煙滅,只留下子孫還帶著那一套基因,可能繼續(xù)流傳在這個世界之上。
但是,人類基因為了更好地傳播,帶來了一個奇妙的副產(chǎn)品:意義感。
首先,人類大腦特別喜歡找規(guī)律,因為這可以減輕認知負荷,預測未來,指導你的生活。
所以,大腦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自動地進行總結,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有時候哪怕是沒有規(guī)律,它也能強行找出規(guī)律,比如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喜鵲報喜、烏鴉報災,處女座出生的人都有強迫癥。
人生作為每個人所經(jīng)歷的最大的現(xiàn)象,大腦當然也要想盡辦法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為什么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這預示著什么樣的未來?這些都指向對人生的終極解釋,也就是人生意義。
其次,人生有意義,能帶來巨大的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秩序帶來安全感,哪怕只是你感受到的秩序。為什么會干旱?為什么會發(fā)洪水?這些捉摸不透的自然現(xiàn)象讓原始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但是一旦解釋為:有個龍王在管下雨,好好祭祀龍王,就會風調雨順,那么大家就安心多了。對于心理來說,重要的不是會不會出事,而是出了事之后你有沒有解釋。
如果對人生沒有解釋,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只是一堆零碎的事件,就會讓你無所適從,覺得這個世界一片混亂,自己的人生不知所云。

但如果有了人生意義,就會像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演講中說的,“把點都連起來了”,你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了,就不再那么害怕,遇到挫折時,也會更加平靜地去應對。
我在美國時就曾經(jīng)很羨慕一些基督徒的態(tài)度,他們遇到苦難,也會難過,但不會絕望,而是說:“雖然我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這是上帝對我最好的安排?!?/p>
后來我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找到了這種力量:盡人事以聽天命。人生際遇,那是天命,我把意義放在“盡人事”,心中便無掛礙畏怖。
第三,人生有意義,能給人巨大的行動動力。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你只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做事的成功率也低。
如果知道人生意義的話,就會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而且對于實現(xiàn)目標充滿動力,遇到挫折更可能堅持下來,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情。
因此,有意義感的人,在進化上也有優(yōu)勢,更可能傳播自己的基因。所以,人類天生就有對意義感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的話,就會感覺頭腦混亂、心里困惑、不安全,心理問題更多,而且做事也更失敗。只要這個意義感需求得到了滿足,不管意義本身是什么,心理都會更加健康。
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人生意義是什么,而是你怎樣才能感到人生有意義。

那么,這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死局:人類需要意義感,可現(xiàn)代科學又表明,人生又沒有意義?,F(xiàn)代人就注定度過虛無、迷茫的一生嗎?恰恰相反。
這反而意味著解放。我們不用再去苦苦思索人生意義是什么,而可以看看什么能夠帶來意義感。
人生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人類探索了幾千年,爭吵不休,最后答案看來就是無解??墒裁茨軌驇硪饬x感?這個問題心理學就有大量研究可以借鑒了。感受嘛,心理學表示,我熟。關鍵是對人生意義祛魅。
在傳統(tǒng)上,人生意義都是那些金光閃閃的大詞:上帝、真理、人類、民族。但是,人生意義感,其實就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安全感、幸福感、自我價值感,并無本質區(qū)別。
如何獲得安全感、幸福感、自我價值感?心理學已經(jīng)有了大量研究。要獲得意義感也一樣,并不需要深山打坐二十年,而可以看看心理學怎么說。
二、中國式人生意義的優(yōu)缺點
邁克爾·斯泰格在大量研究后提出,人生意義感由三個要素組成: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衡量人生的價值、找到人生的目標。

這三項要素都有,你才會感到人生有意義。
它們其實就分別對應于人類進化出意義感需求的三個原因:找規(guī)律、安全幸福感、行動動力,因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就是安全、幸福這些感受。
這個模型讓我恍然大悟,為什么我以前花了那么多時間去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卻始終找不到答案,因為理性思考只能解決“理解人生”這一個要素,但不能讓你感到人生值得度過,也不能給你提供人生目標。從這個模型出發(fā),就可以來比較中國式和西方式的人生意義。
首先,在“理解人生”方面,西方文化從彼岸世界給人生賦予意義,比如人由上帝創(chuàng)造,因此意義是皈依上帝;中國文化在這個世界里尋找意義,這輩子就是要把人生在這個世界活好。
顯然,西方式人生意義更具有審美價值,宏大、永恒、高尚,而且也好理解。相比之下,中國式人生意義就顯得有些老土了,而且似乎邏輯也不太對,“把人生活好”,并沒有回答“人生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
但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隨著科學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彼岸世界的存在。這時,西方式人生意義原本上升得有多高大,現(xiàn)在破滅得就有多慘烈。
尼采那句“上帝死了”,對于西方人的心理沖擊,遠遠超過中國人的想象。有的人走向虛無主義或者享樂主義,而有的人則陷入抑郁和各種心理疾病。過于精美的理念往往是脆弱的,一旦被打破以后,一地殘渣反而更加難以收拾。
相反,中國式人生意義雖然看上去比較質樸笨拙,但卻更加扎實,因為它是扎根于現(xiàn)實世界,因此只要人還活在這個世界,就不會破滅,它回避了對“人生本質”的討論,中國文化本來就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講究“本質主義”。
提到人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人想到的是“人生是怎么回事”,但傳統(tǒng)中國人想到的是塵世間的煙火氣: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過年時放的爆竹、工作的艱辛、親情的掛念……
我們不直接回答“人生是什么”,而讓人自己好好地去生活,在生活中你自然就會明白人生是什么。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歸根到底,從理念去理解人生,一旦理念錯了,便全盤皆錯。彼岸世界的破滅是一例。
還有比如李澤厚先生批評海德格爾哲學,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認為“個體的死亡才是真正切身的無可替代的本真……其他都是非本真”,因此就滑向“空的深淵”。
最后海德格爾加入納粹,很多戰(zhàn)死的納粹士兵口袋里都裝著海德格爾的書,就是因為錯誤的理念,導致了錯誤的人生意義。
相比之下,中國式人生意義可能會顯得庸俗,也許人生沒有那樣激情燃燒,但也不會犯這么離譜的錯誤,因為從現(xiàn)實世界出發(fā),立足于世俗生活,就不會走到那樣的極端。再看“衡量價值”方面,任何人生意義都能帶來正面感受。
相對較而言,西方式人生意義更加明確、高大上,帶來的正面感受更加熱烈、興奮,而中國式人生意義比較模糊、實用,帶來的正面感受更加平緩、寧靜。
這是兩個文化本身不同的情感取向偏好,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好的人生體驗。
最后,“人生目標”方面,西方式人生意義和中國式人生意義都能提供清晰的人生目標。在行動動力方面,理念高大上的西方式人生意義能帶來更加強烈的動力。
但是,西方式人生意義更可能犯錯,提供的是錯誤的人生目標,那時動力越強,反而會造成越可怕的災難。
此外,中國式人生意義更加容易操作,因為意義就來自于生活,而如何把人生活好,那就可以具體落實人生目標了:鍛煉身體、享受美食、天倫之樂、創(chuàng)造性工作,等等。
西方式人生意義往往來自于理念,雖然高大上,但是也就難以夠得著。皈依上帝,到底該怎么做才是虔誠?全人類福祉,到底該怎么做才是真的提升?一不留神,就南轅北轍了。
總結起來,中國式人生意義和西方式人生意義各有千秋。
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西方式人生意義已經(jīng)遇到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困難:彼岸世界靠不住。“上帝死了”,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的上帝替代品,但這些新的人生意義,也往往都建立在彼岸世界的理念之上。
如果往下仔細推導過去,最終都難以逃脫一個“空”,因為人不過是基因傳播的工具,你說的那些理念,雖然宏大、永恒、高尚,但是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時,中國式人生意義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了。我們拒絕“本質主義”的思考方式,不去從理念推導人生意義,而是從人生當中活出意義。
這樣的人生意義,不僅僅能幫到當代中國人,而且如果推廣開去,也可以幫到全世界的現(xiàn)代人。
所以,李澤厚先生才主張“中國哲學登場”,因為中國哲學可以治療西方哲學的“空”,把現(xiàn)代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現(xiàn)實世界,就在這個人間,體驗踏踏實實的意義感。
三、如何建構中國式的人生意義?
首先,需要放棄“人生有特殊意義”、“人生對所有人都有一樣的意義”、“人生有預先注定的意義”等觀念。
這些觀念都是來自于科學還不昌明的古代,人們普遍過于抬高人類的位置,以為人生一定有神秘、高貴、了不起的涵義。
但是,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人生只是自然界偶然的結果,因此,再去尋找那些宏大、永恒、高尚的意義,注定只會落空。這其實是一個好消息。
老子說:車輪中間是空的,才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車才有用;器皿中間是空的,才能放東西,這樣器皿才有用;房子中間是空的,才能住人,這樣房子才有用。
“有”是已有的好處,但“無”,才能讓事物發(fā)揮作用。因此,人生的本質是“空”,正好可以讓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況去定義。
如果人生真有先天注定的、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意義,那我們就失去了選擇,只能按照那一種方式去生活了。
在傳統(tǒng)社會,我們也往往難以選擇其他生活方式??墒窃诂F(xiàn)代社會,中國式人生意義就意味著更大的解放,因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況去建構。
具體怎么做呢?
要訣是“我之常情”:根據(jù)我的情感和我的具體情況,通過理性思考和梳理,建構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問問自己:是什么能給我?guī)矸e極的體驗,并給人生提供具體的奮斗目標和動力?
有一項總結了眾多對人生意義研究的元分析結果可以供你參考。
首先,雖然人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能帶來最多人生意義感的對象卻是出奇的一致:人際關愛。尤其是家人,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因素。
其次是友情,也就是與家庭之外的人的連接。
除此之外,人們還經(jīng)常從以下對象獲得人生意義感:
“工作、職業(yè)、事業(yè)、教育、學習、健康、個人幸福、動物/寵物、自然、個人目標、未來抱負、個人生活、滿足基本需求、個人成長和發(fā)展、人權和價值觀、理想、助人、財務安全、愛好/休閑活動、服務、文化和傳統(tǒng)、社會事業(yè)、人文關懷、信仰、表達、創(chuàng)造性活動、家庭和花園、技術和物質財富?!?/p>
顯然,人際連接最重要,尤其家人,更是重中之重。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情感所系。
其余的意義感來源,也大多是“人之常情”。當然,這個列表只是參考,你不需要從中挑選,而應該更多地從自己日常生活中反思:
我最喜歡做什么事情?什么情況下我最開心?什么讓我最有動力?我最想達成什么目標?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的人生意義感來源。拿我自己來舉例。
我最喜歡的事情有: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跟孩子玩、聊天、學習,陪伴他們一起成長,跟家人一起旅游、看劇、打牌等等;讀書、思考、寫作,向別人那里學習,整合成自己的理解后,再寫出來和其他人分享。
我最開心的情況是:家人的開心;看到自己能夠幫助別人的生活變得更好;讀到好書、恍然大悟的那一刻,自己創(chuàng)造出高質量的產(chǎn)品。
讓我最有動力的是:照顧好家人,如果他們生活不好,會給我?guī)砩钌畹牟话玻蛔x書、思考、解惑,我對這個世界很好奇,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對社會有貢獻,能幫到別人的心理更豐盛,讓世界變得更加仁義。
我最想達成的目標是:給家人提供支持,當然不是要富貴,而是讓他們可以通過奮斗去實現(xiàn)人生意義,不用被迫卷入低水平的生存競爭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思考成果;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更加蓬勃,世界更加仁義。
整合到一起,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發(fā)揮好學、創(chuàng)造等優(yōu)勢,照顧好家人,幫助別人的心理更加豐盛,世界更加仁義。它聽上去平平無奇,但能給我?guī)矸e極的體驗,給我的人生提供奮斗目標和動力。
這種中國式意義也讓我們更加“活在當下”,因為意義就來自于當前的生活,所以你只要專注于當前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可以收獲意義感。
比如說,陪伴孩子成長,就不是一個手段,而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要實現(xiàn)的一個目標。
因此我?guī)Ш⒆拥臅r候,不會焦慮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也不會煩躁他們怎么玩?zhèn)€不停,讓我無法工作,而是就安心地停留在這一刻,享受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活在當下,是因為當下才是最好的意義感來源。如果是思考“人生意義”,那就容易更多地關注過去“我從哪里來”、未來“我到哪里去”。但是,只有當下是唯一真實的。
關注當下才能生活在真實之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覺察,因為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意義感之中。
所以,意義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人生沒有提前注定好的意義,而是需要靠你每時每刻的自主行動,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感。
我們不是要追尋人生意義,而是要有意義地活著。前面提到,有些心理學家主張不要追求幸福,而應該追求意義,因為幸福不過是意義的副產(chǎn)品。
在我看來,意義也不用追求,而只要專注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活好,因為意義感不過是美好人生的副產(chǎn)品。
你也可以試著仔細思索那四個問題,從中建構出你的人生意義。重要的不是這些意義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而是能讓你感到人生滿足、充實、有目標和動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