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2日,“蘭情冉冉”張冉昆曲系列演出第四季在中國大戲院舉行。本次演出既包含經(jīng)典大戲《牡丹亭》,又囊括折子戲《紅梨記·亭會》《雷峰塔·斷橋》《鳳凰山·百花贈劍》。適逢五一假期,本地戲迷與外地票友共同讓這座百年劇場座無虛席。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薄?a class="keyword-search" >牡丹亭》以情感的真切,成為眾多中外觀眾了解昆曲的窗口。杜麗娘之所以能穿越四百年時空依然震撼人心,在于她完美具象了人類永恒的精神困境——在秩序與自由、現(xiàn)實(shí)與理想、肉身與靈魂的撕扯中,守護(hù)內(nèi)心的春光。這個手執(zhí)柳枝從冥界歸來的女子,不僅是湯顯祖“至情”哲學(xué)的化身,更成為了中國文化中追求個性解放的意象。
從朱家角園林到“蘭情冉冉”,張冉已演出《牡丹亭》400余場。張冉與昆曲結(jié)緣始于《牡丹亭》,她跟隨恩師張洵澎學(xué)的第一出戲,便是《牡丹亭·尋夢》。

戲曲不同于其它戲劇藝術(shù)之處,在于戲曲演員要先表演行當(dāng),再在行當(dāng)之中表演人物。行當(dāng)雖是演員把握人物的工具,要想演得動人,還需一戲一格。在《紅梨記·亭會》《雷峰塔·斷橋》《鳳凰山·百花贈劍》三折戲中,張冉展示出閨門旦行當(dāng)?shù)牟煌赡苄?,演繹不同人物的生命張力。
《紅梨記》文辭雅致,相較于《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夢幻情思,更顯行動力。開扇遮羞、合扇指意,拋袖顯驚、絞袖表憂,云步繞亭、挫步急避,張冉在表演中以運(yùn)用折扇、水袖的程式動作展現(xiàn)情愫,又以步法節(jié)奏表達(dá)“發(fā)乎情”與“止乎禮”的矛盾。

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是蛇年的重頭戲。昆曲骨子老戲《雷峰塔》以方成培傳奇為底本,這一版本影響了田漢整理的京劇《白蛇傳》及諸劇種的流變版本,而昆曲《雷峰塔》以載歌載舞著稱。張冉把握前人留下的舞臺提示——“旦行作腹痛介”需掌握分寸,身懷六甲的胎氣占幾分、水斗敗陣的窘境占幾分、愛與恨各占幾分,閨門旦的青春形象又占幾分。
《鳳凰山》作者早已失考,演出本卻在一代代藝人的口口相傳中保留下來,可追溯到徽班吹腔。百花公主為草原女子,兼驕嬌二氣。鳳冠上五六尺長的雉尾翎子,舞動起來富有動感,彎曲起來可以輔助表演。張冉學(xué)習(xí)雉尾生的表演技巧,又結(jié)合閨門旦的家門特征,當(dāng)雉尾劃過海俊的臉頰,是百花公主最為深切的表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