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刷到兩則視頻,前后一對比,感慨萬千。

第一則,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坐在院子里,身旁幾個兒女圍繞,爭著要接她去自家住。

老人滿臉含笑,眼神中盡是欣慰之色。

第二則,同樣是多子女家庭,可與之相反的是,一位老人孤零零的坐在養(yǎng)老院,身旁時不時傳來工作人員的叫喊聲。

緊接著鏡頭一轉(zhuǎn),一雙兒女互通電話,言辭里全是母親養(yǎng)老問題的“推諉”和“扯皮”。

子女語氣里的那種嫌棄,從屏幕里溢出,讓人五味雜陳。

這兩則視頻是否有擺拍和作秀的嫌疑,暫且不論,倒讓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分享的故事。

她說自己兄弟姐妹三個,各家也都過得不錯,按理說,贍養(yǎng)老人根本不在話下。

可自從父親因病離開后,母親的“養(yǎng)老問題”,卻成了整個家庭的大難題。

原因很簡單,老母親愛說閑話、挑弄是非。

比如,父親剛?cè)ナ滥菚?,朋友的大哥先是把母親接去了他們家里。

結(jié)果沒幾天,就跟左鄰右舍各種吐槽兒媳婦的不是。

剛開始兒媳聽在耳里,也沒當(dāng)回事,可后來越來越離譜,竟攛掇著兒子跟兒媳離婚。

這一下,朋友的大哥實(shí)在沒法子了,只能把母親送去了其他子女家里。

可問題是,同樣的劇情,再一次上演。

周而復(fù)始,輾轉(zhuǎn)多次,最終幾個子女都不愿再接手母親這個“燙手山芋”。

只能讓老人家一個人孤單單的住在老家的宅子里。

其實(shí),許多事情之所以釀成后來的結(jié)局,可能早已草蛇灰線,有跡可循了。

正所謂: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虛。

而縱觀那些在晚年被爭先贍養(yǎng)的“香餑餑”老人,往往具備著3種特質(zhì),占一個都是家庭的福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懂得“放手”的老人,更受愛戴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很多家庭矛盾之所以難以緩和,就源于老人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

小到育兒方式,大到婚姻事業(yè),總想著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掌控和指揮。

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會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yuǎn)。

這就像是手里握著一把沙子,若是握的太緊,則從指縫間淌出的沙粒越多。

可若是將手心慢慢張開,沙粒不受外力作用,反而有更多存留。

對應(yīng)到與子女相處上,更是如此。

我老家的張阿姨,中年喪夫,為了不讓兒子受委屈,她堅(jiān)持不再嫁人。

兒子學(xué)習(xí)成績很好,高考結(jié)束后,身旁人都勸張阿姨盡量給孩子報(bào)考省內(nèi)的大學(xué),到時候能離自己近點(diǎn),養(yǎng)老還能有個保障。

可張阿姨卻不為所動,但凡有人提起,她只是笑著說:“孩子有自己的打算”。

到最后,張阿姨的兒子雖然在外省讀完了大學(xué),可卻感念母親的默默付出和養(yǎng)育恩情,回到了家鄉(xiāng)發(fā)展。

反觀老家的另一位老人,他就做出了錯誤示范。

同樣的情況,只是他卻偷偷篡改了女兒的志愿。

這一下,兩個人鬧的不可開交,女兒心灰意冷之際,選擇退學(xué),獨(dú)自跑到外地打工。

到現(xiàn)在,父女倆依舊形同陌路,逢年過節(jié),家里十分冷清。

其實(shí),對待兒女,有時候,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老人學(xué)會放手,子女才會更愿意主動靠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嘴邊有把鎖”的老人,更受歡迎

《圍爐夜話》中有句警世恒言:

神傳于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yǎng)神也。

禍從口中,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說白了,言語,有時既是柔情之水,有時也能是傷人之刃。

而那些被子女爭相奉養(yǎng)的老人,往往掌握著“三不說”的語言藝術(shù)。

不說子女伴侶是非、不說兄弟姐妹短長,不說陳年舊賬恩怨。

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小區(qū)73歲的周老師堪稱典范。

當(dāng)女兒問她:“媽,當(dāng)年,是不是故意不給我陪嫁”。

她笑著回應(yīng)說:“那會兒家家都不寬裕,委屈你了,以后補(bǔ)上”。

當(dāng)大兒子抱怨弟弟不常來看望,她忙打圓場說:“年輕人事業(yè)忙,他前兩天還打電話呢”。

這種“不聾不啞不做家翁”的智慧,讓她跟家庭所有成員的相處都十分和諧,就連兩個兒媳都搶著接婆婆同住。

可反觀那些“心直口快”的老人,常常容易陷入“一言喪邦”的窘境。

就像之前看過一個案例,有位老人總在飯桌上數(shù)落自己女婿沒出息,結(jié)果后來女兒婚姻危機(jī),自己也被推給養(yǎng)老院。

由此可見,古人說的“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果然是至理之言。

其實(shí),那些受歡迎的老人,通?!白爝吘陀幸话焰i”,他們深知什么事該說,什么事該沉默。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句話,卻藏著家庭興旺的秘訣,也藏著自己晚年的福報(bào)。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有“底氣”的老人,更招子女心疼

俗話說:靠人不如靠己。

尤其是人到晚年,哪怕子女再怎么孝順,最終能長時間依賴的就是歲月加持的“底氣”。

可有的老人,卻偏偏不明白這樣的道理。

他們年輕時不想著存錢,等到上了年紀(jì),喪失了勞動力,但凡是吃穿用度和住院,都掌心朝上,跟子女伸手。

而子女呢,本就陷在自己生活的一團(tuán)亂麻里,常常自顧不暇。

雖嘴上不說,可若是太頻繁,難免心生怨懟。

可反之,那些有“底氣”的老人,可就大大不同了。

就像我媳婦的姥姥,年近80,身體硬朗,自己還有退休工資。

平日里不但不需要子女操心,而且還時不時的提供幫助。

比如誰家農(nóng)忙,老人家就上門幫忙,要么做飯、要么跑腿。

兒女們勸她,把自己照顧好就萬事大吉了,可她呢,凡事卻依舊替兒女想。

有時候在兒女家忙完,大家都留她住幾天,可她害怕給孩子們添亂,不聲不響就走了。

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每年都會納鞋墊,我去拜年就會給我一雙。

那一刻,真的有種“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溫暖與柔情,讓人既心疼,又尊重。

你看,人就是這樣。

若是處處依賴,事事糾纏,很容易遭人嫌棄。

但若是獨(dú)立自主,卻反而令人尊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shí),說白了,那些在晚年被爭相贍養(yǎng)的老人,其實(shí)早在青壯年埋下了福報(bào)的種子。

他們也許不懂什么是“情感賬戶”理論,卻用幾十年的言行持續(xù)存款。

他們未必讀過《顏氏家訓(xùn)》,卻踐行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道真諦。

尤其是在這個老齡化加速的時代,我們終將得明白:

孝順不僅是子女的義務(wù),更是父母的修行。

老人若是想安享晚年,先要修煉這些境界。

畢竟,真正的福氣從來不是討要來的,而是“我自清香蝶自來”的順其自然。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