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武漢街頭,短袖衫比櫻花謝得還快,賣瓜老漢的三輪車剛停穩(wěn),就被問“保熟不”——,這提前28天的夏天,藏著個天氣過山車。氣象局的喇叭剛喊完“歷史同期最早入夏”,街頭巷尾就炸開了鍋:廣場舞阿姨把薄外套塞進帆布袋,菜販子直抱怨萵筍葉子打蔫快,連巷口的老槐樹都提早冒出了濃蔭。可這“夏天”壓根沒打算好好待——眼瞅著五一假期到了,天氣預(yù)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

5月1日的太陽曬得柏油路發(fā)軟,31℃的高溫讓便利店的冰鎮(zhèn)汽水賣斷了貨,穿堂風(fēng)里卻藏著股子悶勁兒,像蒸鍋掀開了條縫。第二天更絕,35℃的高溫預(yù)警剛掛出來,路邊的溫度計就蹭蹭往上躥,有大爺躲在樹蔭下?lián)u蒲扇:“這哪是春天,分明是秋老虎提前來串門了!
”誰能料到,3號的北風(fēng)呼呼一吹,氣溫直接跌了6℃,晾在陽臺的短袖衫被吹得啪嗒啪嗒打欄桿,讓人忍不住翻出壓箱底的薄外套。4號就更熱鬧了,返程高峰撞上中到大雨,雨滴噼里啪啦砸在車窗上,高速路上的車燈連成一串紅珠子,急壞了趕火車的上班族。不光武漢,全國的天氣都有點“擰巴”:北方剛享受完晴暖天,冷空氣就帶著降溫來搗亂,內(nèi)蒙古的揚沙、新疆的浮塵,讓出門的人直皺眉頭。
南方更是雨水不斷,衢州的雨剛停,越城的高溫又冒頭,旬陽的天氣預(yù)報頁面卡了殼,急壞了等著看天出門的老百姓。老輩人常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可今年谷雨剛過,武漢就熱得穿短袖,這農(nóng)諺到底還靈不靈?有人說氣候變了,有人說老天打盹,各有各的說法。

最愁的還是種地的老鄉(xiāng),田里的玉米苗剛露頭,就趕上這忽冷忽熱的天,地膜該不該掀、水該咋澆,成了田埂上的熱門話題。賣除濕機的老板最近笑得合不攏嘴,武漢的梅雨季還沒到,家里的墻角就返潮出水珠,活性炭、石灰包成了家家戶戶的“香餑餑”。
可也有人覺得這天氣挺“帶勁”:木蘭天池的雨中漫步,東湖邊的清涼 breeze,博物館里的悠閑時光,誰說雨天就不能玩得痛快?
我瞅著路邊提前落葉的香樟,總覺得這反常天氣像面鏡子,照見的不只是穿衣戴帽的事兒——提前出攤的瓜農(nóng)、調(diào)整行程的游客、地里犯難的莊稼,都被這天氣牽著走。

都說“天有不測風(fēng)云”,可這兩年的“不測”好像格外多:提前的夏天、突然的降溫、說下就下的大雨,到底是老天爺脾氣變了,還是咱們該多留個心眼?
不管咋說,日子還得往前過:出門帶傘的、車?yán)飩渫馓椎摹⑻锢锒嘤^察的,老百姓自有對付天氣的法子。
就是不知道,下一個節(jié)氣來的時候,老天又會擺出啥臉色?
咱且走且看,多備點應(yīng)對的招兒,總沒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