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中國色》讓各國觀眾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如何創(chuàng)新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視聽美學;《國樂詠中華》則能讓各國觀眾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如何回望古代中國的黃鐘大呂。

“東方既白”四個字出現(xiàn)在天幕上,五束聚光燈打在身穿粉青色袍子的五位笙演奏員身上,中間的趙臻以托塔李天王的姿勢托著笙。前奏畢,他們吹起笙,聽起來的節(jié)奏、氣質與民族傳統(tǒng)曲目迥異——盯著舞臺的瞬間,猛然發(fā)現(xiàn)笙的結構與管風琴頗相似,笙音創(chuàng)造的意境有一種在穹頂下被光芒沐浴的莊嚴與空靈。想起中國元朝,由蒙古騎兵開辟的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使得管風琴傳入了中國宮廷,曾被稱之為“興隆笙”——笙確實與管風琴有著血緣關系,而AI創(chuàng)作的《東方既白》,把人類命運共同的和鳴,凸顯得更為鮮明……

全國首臺由AI作曲、編曲的民樂音樂會《零·壹|中國色》,作為上海民族樂團參加“時代交響——全國優(yōu)秀樂團邀請展演”的第一臺作品,前晚在上海音樂廳上演。昨晚,民樂團參加“時代交響”的第二臺音樂會《國樂詠中華》也在此首演。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中心、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承辦的“時代交響——全國優(yōu)秀樂團邀請展演”中,上海民族樂團的這兩臺音樂會,成為民樂交響的“序幕”。

這兩臺民樂音樂會的方向、風格并不一致,但都是在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民樂要素、再現(xiàn)中華文化視覺審美的基礎上,與世界對話。只是《零·壹|中國色》在提煉出中國傳統(tǒng)審美要素的同時,挖掘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世界對話的歷史根脈,以科技賦能的方式創(chuàng)作。而《國樂詠中華》則是在復原中國傳統(tǒng)禮樂規(guī)制的文脈傳承,延續(xù)民樂在禮儀、禮教等文化生活里的躍動,以音符勾勒何以中國。簡言之,《零·壹|中國色》讓各國觀眾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如何創(chuàng)新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視聽美學;《國樂詠中華》則能讓各國觀眾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如何回望古代中國的黃鐘大呂。

中國民樂本身就在歷史長河中流變。二胡、琵琶、揚琴、嗩吶等樂器的“源頭”來自絲綢之路;而古箏也成為朝鮮半島流行的伽倻琴的“源頭”……樂器的形狀、演奏方式的變化,按考古學的說法,就是可以“以物證史”。這也就能證明為何《零·壹|中國色》的開場,笙音在AI曲庫擁有更多西方音樂素材的前提下,會演繹出管風琴的氣質。而這樣的藝術作品,又會激發(fā)觀眾回望文化與歷史。

當《菡萏》響起時,臺上的5位彈奏大阮和中阮的女生,是像彈吉他一般,給阮加了背帶演奏的。菡萏,意為荷花。5位身著粉色衣裙的女生演繹的曲目,初聽起來有幾分像夏威夷吉他。阮,得名于其發(fā)明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阮,也被稱之為“東方吉他”。這支曲目,視覺上兼具少女的端莊與靈動;聽覺上兼容東方與西方的氣息。像這樣的曲目,仿佛可以貫通中西、折疊時空?!秼杉t》不僅僅是古箏女演奏員身上的衣色,也是古箏與電吉他“兩股樂音激流的對撞”——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弦樂,一個是西方電音弦樂,沖擊的是觀眾的心弦,超乎想象的肯定是古箏的激越,嬌而烈!嗩吶與電吉他、架子鼓等西方樂器的合奏,在《茶色》中直接推向搖滾!而《輕紫》里的二胡竟然能演繹出爵士樂的節(jié)奏與風情。《玄天》中,一身黑衣紅鞋的中國鼓手,直接把排山倒海的音浪推到觀眾的椅背……而所有曲目的名稱,都出自古詩詞中提及的色澤。這臺音樂會聽得、看得人仿佛身處東西文化交融的核心——事實上,這樣的地方只可能存在于劇場或音樂廳……

與《零·壹|中國色》不同,《國樂詠中華》整臺演出都有編鐘、中國鼓作為禮樂“標配”佇立臺上。它們前面,就是幾乎全建制的民樂團——就好比交響樂團的演奏方式一樣。首章《大春秋》,就以先秦樂器開場。編鐘、鼓,定下了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基調。
“禮興樂盛”的意思就是當禮儀興盛之際,音樂也會繁榮昌盛。音樂是禮儀的象征。此時的音樂也相對肅穆,呈現(xiàn)出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盛況。第二章《醉山水》則潛入山水意境,展現(xiàn)“青山綠水育風骨”的東方美學。第三章《納百川》生動展現(xiàn)民族音樂的多元共生,通過伽倻琴、薩塔爾、彝族四弦琴等代表性民族樂器的創(chuàng)新組合,構建出民族大團結、風格音樂匯的圖景。

第四章《天行健》則以竹笛的清越空靈,二胡的渾厚,琵琶的剛柔并濟,剛柔交織。末章《詠中華》,山河為卷,音聲為墨,眾器齊鳴間,“和而不同”的樂章浩蕩升騰,詠嘆中華精神家園的永恒。

這場音樂會,是小學課本上對中國的形容詞的音樂具象化,如“江山如畫”“地大物博”“禮儀之邦”“百家爭鳴”“56個民族56朵花”……中華民族樂器是中華文明承載音樂之形器,中華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奔騰流淌的情感長河。浸入《國樂詠中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作者:朱 光
圖片: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編輯:小 開
責任編輯:李 緯
欄目主編:朱 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