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3日電(記者朱青、劉美子)這個“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全新開放的“安徽文明史陳列——夏商周時期的安徽”展覽,為公眾帶來了一場文物盛宴:1933年被盜走的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楚王熊(寫作酓)悍鼎,跨越92年后“返鄉(xiāng)”,與楚考烈王銘文器楚王匜鼎同臺亮相,實現(xiàn)了兩代楚王“父子鼎”的世紀重逢。

  楚王熊悍鼎和楚王匜鼎跨越92年在安徽博物院重逢共同展出。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楚王熊悍鼎和楚王匜鼎跨越92年在安徽博物院重逢共同展出。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荊楚之地的楚國都邑曾幾經(jīng)遷徙,楚考烈王熊元(亦有作“完”)為避強秦,于公元前241年將都城遷至壽春,即今安徽壽縣。熊元也正是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的墓主。他的兒子楚幽王熊悍則是壽縣李三孤堆墓的墓主,也是武王墩墓發(fā)掘之前唯一能夠確認的楚王墓,楚王熊悍鼎和楚王匜鼎均為隨葬在李三孤堆墓的銘文器。

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卞堅介紹,1933年李三孤堆墓被盜掘,之后發(fā)掘出土文物4000多件,其中安徽博物院收藏了700多件,而楚王熊悍鼎等一批精品青銅器文物輾轉流落至天津,后被天津博物館收藏。

在展覽現(xiàn)場,這兩件“父子鼎”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凝望。楚王熊悍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共有銘文60余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從銘文可知,該鼎是楚幽王熊悍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改鑄的禮器。和它并肩而立的就是楚考烈王匜鼎,其形制與鼎相似而腹部較淺,一側伸出一流,推測為盛水器。其口沿外壁有銘文“楚王酓前作鑄匜鼎,以共歲嘗”,顯示出它是楚考烈王在秋天進行祭祀活動時的禮器。

  楚王熊悍鼎口沿處的銘文清晰可見。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楚王熊悍鼎口沿處的銘文清晰可見。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器以藏禮,鼎在歷史上不僅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常被作為王權的象征。這對“父子鼎”的世紀重逢,不僅揭開了楚國遷都壽春后的政權更迭和以武立國的風貌,更讓觀眾現(xiàn)場感受到考古學中“器物證史”的魅力?!案缸觾纱亩υ诎不詹┪镌菏状螘?,也為公眾了解戰(zhàn)國晚期的楚國歷史、壽春歷史,提供了更多實物資料和想象空間?!北鍒哉f。

楚考烈王的鼎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兒子楚幽王的墓中?對此卞堅解答,目前學界推測,由于戰(zhàn)國晚期時局動蕩,楚幽王在為父親楚考烈王舉行葬禮時,留存了一批當時鑄造的精美青銅器以繼續(xù)使用,楚幽王去世時,就將這批生前使用的青銅器的一部分用來隨葬,造成了“父子鼎”同墓的狀況。

除了“父子鼎”之外,安徽博物院在此次大展中,還首次展出了楚幽王陪葬器中的“九鼎八簋”。其中八簋包括了安徽博物院館藏4件,與熊悍鼎一起從天津借展的2件,剩余兩件以仿真展板“留白”。這套禮器被視為當時等級最高的禮器組合,在武王墩一號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八簠”尚未公開展出之前,這次大展讓公眾得以先行窺見先秦時期青銅禮制的最高等級是何等森嚴又富麗堂皇。

  安徽博物院首次展出的楚幽王陪葬器中的“九鼎八簋”。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徽博物院首次展出的楚幽王陪葬器中的“九鼎八簋”。新華社記者 朱青 攝

這場展覽的籌備是一場持續(xù)半年的文明“拼圖”。卞堅透露,此次大展文物數(shù)量從220件左右增加到93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數(shù)量達180余件。除楚王熊悍鼎和院藏楚王匜鼎、楚王鑄客大鼎、鄂君啟金節(jié)等“重器天團”首次聯(lián)袂登臺,大展還展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器物240余件,院藏楚王墓帶銘文青銅器近乎全數(shù)展出,是目前國內最為全面的李三孤堆楚王墓器物群集中展示。

“此次預展吸收了近年來安徽在夏商周部分考古的最新成果,展出了安徽博物院多年來收藏但未曾展出過的精美青銅器、玉器、陶器、原始青瓷等相關文物。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這場展覽還將以優(yōu)化升級后的新面貌正式開放?!北鍒哉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