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由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三部分組成,位于西藏拉薩市的中心的紅山上。無論是318進藏路線,還是219進藏路線,都把布達拉宮作為旅行終點,隨著西藏旅游業(yè)的繁榮,布達拉宮也成為全國性地標性景點,仿照布達拉宮修建的寺廟很多,從遠處看唯有遵義的燕泥寺建筑外形最神似。

燕泥寺位于遵義湄潭縣黃家壩鎮(zhèn)雁儀山村,處在湄潭縣西北側城郊位置,緊鄰黃家壩隧道,距離縣城不遠,只有10多公里不到30分鐘的車程。從大佛殿正門上的匾額推斷,燕泥寺很有可能原名是雁儀山寺,因為匾額存在已久,上面“雁儀山”三字清晰可見,只是后來為什么會變成燕泥寺,可能與守寺老人的傳說有關。

燕泥寺屬于地方性廟宇,史料不清晰,相關歷史只能靠當?shù)厝丝诳谙鄠?,相?a class="keyword-search" >寺廟始建于北宋,距今有上千年歷史,明清時期,擁有土地上百畝,山林上千畝,廟產(chǎn)頗豐,但后來毀于戰(zhàn)亂,在近代重修完工當天,陽光明媚,卻突然飛來許多燕子,管理者認為是吉兆,便將“雁儀山寺”更名為“燕泥寺”。

燕泥寺坐落在雁儀山上,雁儀山是當?shù)刈罡叩纳椒?,有一覽眾山小地理優(yōu)勢,寺廟也依山而建,總體上分為三個臺階,第一層是山神殿,第二層是觀音殿和財神殿,第三層是寺廟的核心部分,四合院結構,左右?guī)渴菑N房和守寺人的起居室,正殿為大佛殿、觀音殿和藥王殿等,每個殿宇面積不大,顯得特別精致。

別看燕泥寺的殿宇比較多,每個殿宇面積不大,并且殿宇與殿宇之間又很緊湊,總體上看來,規(guī)模并不大,比較奇特的是,寺廟都是伴山而建,層與層之間輪廓分明,再加上白色的外墻,遠遠望去,與拉薩的布達拉宮還真有幾分神似,因此,又被網(wǎng)民稱之為“貴州版的布達拉宮”。

燕泥寺規(guī)模不大,擁有布達拉宮的外形,在當?shù)剡€是很有影響力,尤其是每逢重大節(jié)假日、每年香會,寺廟香火不斷。游客多了,對寺廟評論自然都多了,什么都好,就是寺廟同時擁有三個觀音殿有些令人費解,管理人員解釋分別供奉的是千手觀音、送子觀音、觀世音菩薩,功能各有不同,看似合理,其實還是有爭議。

佛學是不是真假這里不做評論,毋庸置疑有眾多虔誠者,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在傳統(tǒng)的觀念看來,每一座寺廟都有一個或者幾個不相關的主題,但像燕泥寺這樣,同時擁有多尊觀音不說,每尊觀音都修建一個觀音殿,主題明顯重復,為何如此,令人費解,在這里除了用“奇特”來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你說是不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