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王朝只有一位開國皇帝,為什么說清朝有4位開國皇帝呢,因為清朝的情況很是特殊,所以出現(xiàn)了有4位開國皇帝的罕見情況。
一、實際上的奠基者,名義上的開國皇帝之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大眾印象中的清朝開國皇帝,其實努爾哈赤準確來說應該是清朝的奠基者,而非開國皇帝。
努爾哈赤時代只是草創(chuàng)后金政權,連關外都沒有統(tǒng)一,說是割據一方都勉強,只能說是邊疆割據政權,準確來說他的后金政權只是大清的前身。
如同秦國與秦朝的關系,秦始皇之前有秦國二十多位君主,但是為什么說起秦朝是以秦始皇開始呢,因為秦朝統(tǒng)一了六國,使得秦朝成為全國性政權。
再具體來說,努爾哈赤的后金和清朝的關系,也可以參考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與元朝的關系,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追封祖父成吉思汗為元太祖,但是提起元朝的時候,說起開國皇帝都是說元世祖忽必烈。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并不能算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后世子孫一直抬高他的身份導致的。
清太宗皇太極時代追封父親努爾哈赤為太祖廟號,主謚號為武字,簡稱為太祖武皇帝,一般來說這是占據半壁江山的割據王朝開國皇帝的待遇,這個待遇對于努爾哈赤已經屬于高配了。
再往上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太祖高皇帝待遇,是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的最高待遇。
在大清入關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死后,對標元世祖忽必烈,上廟號世祖,在討論他的謚號之時,漢大臣認為應該給他上一個主謚號“高”字,是為世祖高皇帝,享受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的待遇。
本來這也正常,以順治帝正式登基的1644年為時間節(jié)點,明朝滅亡,清朝順勢入關成為了全國性政權,等于是繼承了明朝的正統(tǒng),成為下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所以給予順治帝的開國皇帝待遇并沒有什么問題。

但沒想到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鰲拜不干了,他認為關外二帝時期也是清朝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當時的正統(tǒng)所在,是與明朝各與正統(tǒng)的,所以要提高努爾哈赤地位,因此改努爾哈赤的主謚號為“高”字,努爾哈赤由此成為清朝的太祖高皇帝,全面享受到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的待遇。
這是很明顯的過分抬高之舉,關外二帝時期,即使是皇太極時期,也沒有做到與明朝分庭抗禮,沒有形成南北對峙,更何況是努爾哈赤的弱小后金時代,所以明朝才是當時的唯一主角,后金(大清)不過是地方割據政權,不屬于清朝的一部分,努爾哈赤是不能享受到正統(tǒng)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的頂級待遇的,這個水分很大。
如果按照那樣算法,秦始皇之前的秦國君主也應該都追封為皇帝,納入秦朝一部分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鰲拜并非是一介武夫,他還是很有政治嗅覺的,不是一般人,還好康熙帝之后拿下了他,不然任由他發(fā)展,成為下一個架空皇帝的多爾袞都是有一定的可能。
對于這點,即使之后康熙帝扳倒鰲拜親政成功也是無可奈何,畢竟總不能又改回去,那樣就是貶低自己的祖先努爾哈赤,所以努爾哈赤就那樣在清朝享受著獨一無二的最高待遇。

二、真正的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努爾哈赤雖然初步建立關外霸業(yè),但臨死之前不只是在寧遠之戰(zhàn)中為袁崇煥所敗,使得后金政權國力受損和威名大損,更要命的是當時的明朝組成了關寧錦防線,還聯(lián)合李氏朝鮮和蒙古林丹汗全面封鎖后金,使得難以自給自足的后金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幾近崩潰。
同時后金內部也是問題多多,提倡八家分權的努爾哈赤留下的是八王共治的制度,大汗并沒有絕對的權力,主要權力是由八旗旗主把持,這種共治制度,很容易造成內亂情況。
這時候皇太極橫空出世,他在位17年,在軍事上打破明朝關寧錦防線,降服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統(tǒng)一關外,君臨東北。
在政治上他成功改變八王共治制度,大力進行中央集權,進行一家集權,初步建立了皇權統(tǒng)治。
所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并不只是簡單改國號那般,意味著權力分散的后金政權成功過渡為中央集權的大清帝國,所以皇太極可以說是真正的開國皇帝。
不過尷尬的是,明朝滅亡于1644年3月,皇太極卻是猝死于1643年8月,他沒有等到明朝滅亡的好時機,沒有帶領清軍入關,沒有使得大清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所以皇太極只能是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而非清朝的開國皇帝。

三、真正的清朝開國皇帝順治帝,不過主要功績卻是多爾袞所為
順治帝身為清朝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可以說是真正的開國皇帝,他的歷史地位可以參考元世祖忽必烈。
不過他的最大問題是名不副實,因為他是幼年登基,并沒有親政能力,所以帶領清軍入關的是實際當權者攝政王多爾袞,并且多爾袞之后坐鎮(zhèn)北京,在他的指揮下,清廷擊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并且連破南明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就剩下最后一個政權永歷在西南苦苦支撐,奠定了清朝大一統(tǒng)中國的格局,可以說順治帝能成為世祖,多爾袞起碼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功勞。
不過在古代王朝,臣子的過錯是臣子的,臣子的功勞則是皇帝的功勞,雖然順治帝的作為有所爭議,但就實際來說,他身為當時的皇帝,在位時期清朝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功勞自然是算他的,總不能給多爾袞上一個世祖廟號。

四、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攝政王多爾袞
清世祖順治帝的歷史地位和元世祖忽必烈一樣,但是元世祖忽必烈身為元朝開國皇帝,可沒有人質疑,因為他是自己打天下,順治帝之所以有人質疑,就是因為多爾袞替他真正的開了國,可以說多爾袞實際上干的是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的事情。
因為不世之功,多爾袞的權力在當時也是越來越大,不臣之心也是越來越明顯,甚至當了皇父攝政王,直接當了順治帝的父親,在各方面待遇也是向皇帝看齊,還直接說道順治帝的父親清太宗皇太極是得位不正,意思順治帝也是得位不正,至于誰應該當皇帝,那自然是他多爾袞了,已經有了明顯的篡位之心。
但因為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穩(wěn)定,諸如兩黃旗是死忠于順治帝的勢力,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的不少諸王貝勒也是并不認可多爾袞,只是因為多爾袞勢大,所以只能忍氣吞聲,不過平常多爾袞獨攬大權,他們可以忍,但如果多爾袞要篡位,他們肯定會反對,到時候爆出出來的反抗力度可能大,也可能小,這對于多爾袞來說屬于不可控的風險。

當時多爾袞才三十多歲,還年輕,所以應該是想徹底平定南明永歷政權以后,有著更大的功勞和穩(wěn)定的局勢再篡位,結果因為他身體太弱,狩獵騎馬時被摔下來,如果他的身體素質可以,本來也就是養(yǎng)養(yǎng)傷的事情,但因為他的身體素質太差,所以沒有扛過去,就那么死了,由此使得順治帝順利親政。
順治帝親政以后,一方面為了穩(wěn)住多爾袞的黨羽,另一方面多爾袞的功勞確實是大,所以追封他為成宗義皇帝,也是認可了他的功勞,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
等到順治帝坐穩(wěn)皇位以后,開始瘋狂清算曾經架空他的多爾袞,最后多爾袞被剝奪一切封典,連墓都被掘了,下場是相當凄涼。
127年以后,乾隆帝認為多爾袞功勞太大了,如果就那樣對他,會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所以借口順治帝當時沒有親政,都是居心不良的宵小誣告多爾袞的,多爾袞是被冤枉的大清忠臣,因此平反了多爾袞,將其睿親王爵位復封,并且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不過乾隆帝并沒有恢復曾經追封多爾袞為皇帝的待遇,畢竟這件事太大了,會引起很大的非議,甚至會影響到乾隆帝的統(tǒng)治,因此最后有著大一統(tǒng)王朝開國皇帝功績的多爾袞,只能是享受到鐵帽子王的待遇,不過這也算不錯了,畢竟他曾經的作為很明顯有篡位之心,一般篡位者,要么成功,成為新皇帝,要么被清算到死無葬身之地,像多爾袞能在死后127年得到平反,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