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明確表示,基輔無法確保5月9日出席莫斯科勝利日閱兵的各國領導人安全。

這一表態(tài)迅速引發(fā)國際輿論震動——當俄羅斯試圖通過80周年閱兵重塑大國形象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馉幾h:3天還是30天?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提出的"5月8日至11日?;鸪h",本質是為閱兵式營造和平表象。但澤連斯基的回應充滿火藥味:"俄羅斯應該擔心的不是閱兵式,而是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這種強硬態(tài)度背后,是俄烏雙方對?;疬壿嫷母痉制纾?/p>

值得玩味的是,澤連斯基的表態(tài)暗含"道德綁架"——他將拒絕長期?;鸬呢熑螝w咎于俄羅斯,試圖將俄方塑造為"破壞和平"的一方。正如俄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所言:"當基輔政權公開策劃'空中恐怖襲擊'時,他們還能談什么'停火'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安全威脅:從言論到行動的風險升級

澤連斯基的"安全警告"并非空穴來風。烏克蘭前議員拉平直言:"紅場聚集的軍人都是合法目標",甚至揚言要送

1. 遠程打擊能力:烏軍擁有射程超1000公里的國產"海貍-2"無人機,配合美制"陸軍戰(zhàn)術導彈",可覆蓋莫斯科全境。2025年3月,烏軍曾發(fā)射337架無人機對莫斯科機場實施飽和攻擊,導致機場停擺12小時。

2. 情報滲透網絡:俄聯(lián)邦安全局4月逮捕3名"烏克蘭間諜",指控其策劃破壞閱兵式。烏對外情報局局長曾公開承認,針對俄高級將領的"清除行動"成效顯著。

對此,俄羅斯已啟動"史上最嚴密閱兵安保":紅場周邊部署S-500防空系統(tǒng)、激光反導車和電磁干擾車,VIP觀禮區(qū)配備"鎧甲-S"防空系統(tǒng),攔截率可達73%。但軍事專家杜文龍指出:"面對無人機蜂群攻擊,現(xiàn)有防御系統(tǒng)仍存在盲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地緣博弈:國際社會的"選邊站"困境

澤連斯基的言論正在重塑歐亞地緣格局:

- 西方陣營的分裂:歐盟雖施壓塞爾維亞總統(tǒng)武契奇取消莫斯科之行,但武契奇回應稱"不會改變決定"。與此同時,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英國首相斯塔默等歐洲領導人以"日程沖突"為由,拒絕出席澤連斯基提議的基輔慶?;顒樱癸@歐洲對烏支持的疲憊感。

- 中俄的戰(zhàn)略協(xié)作:中國儀仗隊已確認參加莫斯科閱兵,而俄中4月簽署的87億美元能源協(xié)議,為俄方提供了穩(wěn)定的經濟支撐。這種"美國退、中俄進"的態(tài)勢,正在改寫中亞地緣經濟版圖。

- 第三國的生存智慧:巴西、哈薩克斯坦等19國領導人堅持出席閱兵,既不愿得罪俄羅斯,也不想徹底倒向西方。這種"兩邊不得罪"的策略,反映出中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國內政治:澤連斯基的"豪賭"邏輯

澤連斯基的激進表態(tài),與其國內政治生態(tài)密切相關:

- 支持率的雙刃劍:最新民調顯示,澤連斯基支持率達69%,創(chuàng)2023年以來新高。這種民意基礎使其敢于采取冒險策略,通過"對外強硬"轉移國內對經濟疲軟的不滿。

- 西方援助的依賴性:烏克蘭85%的軍費依賴美歐援助,澤連斯基需通過制造危機維持國際關注度。正如《經濟學人》指出:"當援助成為生存手段,制造威脅就成了政治本能。"

- 個人政治遺產的塑造:澤連斯基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抗俄英雄",為戰(zhàn)后政治生涯鋪路。其團隊近期推出的"勝利日特別宣傳片",將烏軍描繪成"捍衛(wèi)歐洲文明的最后防線",正是這種敘事的體現(xi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爭議焦點:安全警告的合法性與后果

事件引發(fā)多重爭議:

1. 國際法層面:若烏克蘭襲擊閱兵式,可能構成"戰(zhàn)爭罪",因其直接針對非軍事目標及平民聚集的大型活動。多個國際組織已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將歷史紀念活動政治化。

2. 外交倫理層面:澤連斯基的"安全警告"被批評為"將外國領導人當人質"。斯洛伐克總理菲佐直言:"這是對基本外交禮儀的踐踏。"

3. 戰(zhàn)略風險層面:若襲擊導致外國政要傷亡,烏克蘭將面臨全球輿論譴責,西方援烏政策可能急轉直下。更嚴重的是,俄羅斯可能采取"無限制反擊",甚至動用戰(zhàn)術核武器。

結語:當歷史紀念淪為政治籌碼

澤連斯基的"安全警告",撕開了俄烏沖突的最后一層溫情面紗。從?;馉幾h到安全威脅,從地緣博弈到國內政治,這場圍繞勝利日的較量,本質是大國戰(zhàn)略收縮與小國生存困境的碰撞。正如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所言:"勝利日屬于所有抗擊納粹的民族,其神圣性不容破壞。"

對國際社會而言,這一事件敲響警鐘:當歷史紀念淪為政治籌碼,人類付出的將不僅是道德代價,更是和平本身。而對澤連斯基來說,如何在"莽夫"與"戰(zhàn)略家"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比贏得一場閱兵式的輿論戰(zhàn)更需要智慧。

來源引用:法新社、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中國外交部聲明、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