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程冰冰 谷艷敏
“關注雙槐樹遺址多年,今日終見“河洛古國”真容!”5月2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期間,鞏義雙槐樹遺址迎來大批游客。高校教師韓女士捧著文物修復盲盒和親手制作的陶器,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歷史、考古知識通過現(xiàn)場展示、互動游戲、文創(chuàng)食品等形式融入大眾生活,這樣的創(chuàng)新傳播令人耳目一新!”

活動現(xiàn)場,“考古有‘藝’思 探方上的藝術節(jié)”主題道旗迎風招展,游客參與熱情高漲,節(jié)日氛圍火爆。文物造型的風箏翱翔藍天之上,陶器很“淘氣”手工區(qū)、考古尋寶游戲區(qū)人頭攢動;露營帳篷下,游客愜意地品鑒文創(chuàng)咖啡……距今5300多年的“河洛古國”,正以鮮活姿態(tài)煥發(fā)時代生機。
“考古有‘藝’思”,沉浸式體驗獲熱捧
步入雙槐樹遺址,幾只文物造型的巨型風箏在空中翱翔,數(shù)千年前的文明符號“乘風”搖曳于現(xiàn)代天空。草坪上,露營帳篷里,孩子們專注體驗陶藝制作、考古盲盒挖掘。

“快看我挖出來的什么!”動物考古盲盒活動區(qū),8歲的小櫻桃一邊小心翼翼掃除土屑,清理著一片獸骨,一邊激動地和小伙伴們分享著探索發(fā)現(xiàn)的快樂……“這些獸骨遺存是研究先民農業(yè)經濟的關鍵證據,加油尋找線索吧?!痹诠ぷ魅藛T的鼓勵下,小櫻桃繼續(xù)“發(fā)掘”不斷延伸著她的發(fā)現(xiàn)之旅……在雙槐樹遺址,動物考古盲盒、考古尋寶、指尖喚醒文明等多項活動,讓參與者切身感受到考古與藝術碰撞的獨特魅力。
“今天我和先生帶著孩子一起來體驗,活動豐富有趣,不虛此行!”上午十點多,游客趙女士坐在露營帳篷下,看著穿梭在各個活動區(qū)域的孩子,與旁邊的游客分享起了參觀體驗:“活動設計兼具專業(yè)性與趣味性,拉近了公眾與考古的距離?!薄扒嗌倌暝趫鼍盎又袑W習知識,傳統(tǒng)文化在輕松氛圍里深入人心,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這樣的形式值得推廣!”來自湖北的陳先生也對活動贊賞有加。

知識拓容,歷史觸手可及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向游客介紹了雙槐樹遺址的多項重大發(fā)現(xiàn):“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印證古人對天象的觀測,三重環(huán)壕彰顯聚落防御體系的精妙......“原來古人的智慧遠超想象!”初中生睿睿邊聽邊記,收獲頗豐。
“寶藏任務書”服務臺前,游客通過“考古十問”深化認知。開封的鄭先生感嘆:“原以為這里是單純的仰韶文化遺址,沒想到還涵蓋裴李崗、龍山文化!”大學生茜茜則對出土的牙雕蠶展開探討:“這或許是等級最高的器物?”回答完問題、領取過文創(chuàng)禮品,那些塵封的歷史知識悄然留在心間,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少家長“點贊”:“書本上的歷史知識理解記憶難度大,但是在陶藝制作的過程中,他自然就記住了陶器的紋樣、制法等知識,學習的興趣明顯提升!”

“這不僅僅是一次考古體驗活動,更是一場跨越五千多年的文明對話?!被顒又校瑲v史愛好者丁先生頗有感慨:“通過互動沉浸式體驗,能切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p>
文明傳承,從體驗到責任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讓孩子們明白了考古不是‘挖寶’,而是科學解讀文明密碼的過程?!迸c孩子一起參加活動的趙先生,道出了公眾參與“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舉辦的深刻意義。他表示,自己在雙槐樹遺址深切感受到,當嚴謹?shù)目脊艑W與創(chuàng)新傳播結合,沉睡的遺跡便煥發(fā)新生。游客捏制陶器時的專注、孩童辨識獸骨時的雀躍、觀眾凝視探方時的沉思,無不彰顯文明傳承的溫度。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人表示:“開放日不僅是科普實踐,更是搭建起公眾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橋梁。我們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將‘河洛古國’從學術概念轉化為文化記憶,讓更多人觸摸歷史、感知華夏文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