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傍晚六點多,大唐不夜城的燈籠剛亮起,天就跟漏了似的往下倒雨水。

原本逛得興高采烈的游客們,被劈頭蓋臉的暴雨澆得慌了神,四面八方的人全往公交站涌。公交站頂棚就那么大點地方,幾千人擠在底下,雨點斜著砸進來,老人的拐杖被擠歪,小孩的哭聲混著雷聲,亂成一鍋粥。
周邊限行管制,私家車進不來,地鐵口也堵死了,唯一的接駁公交成了"救命稻草",可車一來,人群就跟潮水似的往前撲。有個穿花襯衫的大叔被擠得差點摔了,轉(zhuǎn)頭就跟旁邊的人吵起來:"推啥推?
沒看見有 渾身都濕透了!"雨越下越大,公交站臺的積水沒過了腳踝,好些人鞋都跑丟了,光腳踩在水里,又冷又怕。好不容易擠上公交的人也沒好到哪兒去,車門關(guān)了三次才合上,車里人貼人,后背貼著別人的濕衣服,悶得人頭暈。 更糟的是,路上全是積水,出租車、私家車堵成一條長蛇,公交車像蝸牛似的往前挪,有人扒著車窗看,前頭的車大燈連成一片,跟星星落水里似的。 有個帶孩子的大姐直抹眼淚:"西安的景是好看,可這遭罪受得,以后說啥也不來了。"旁邊的大爺嘆氣:"唉,這么大的景區(qū),咋就沒個應(yīng)急的法子呢? "網(wǎng)上更是炸開了鍋,有人拍到暴雨里的天空,說有"不明飛行物",底下評論跟著瞎熱鬧:"莫不是哪位道友在渡劫?" "早上起來看熱搜,都說見著'龍'了。"笑歸笑,鬧歸鬧,大家心里都明鏡似的:這場雨澆出來的,可不只是游客的狼狽,還有城市應(yīng)急的短板。 你想啊,這么大個旅游景點,平時人擠人的,咋就沒考慮過極端天氣的應(yīng)對? 接駁車夠不夠?躲雨的地兒夠不夠? 調(diào)度能不能更及時點? 就像咱農(nóng)村人說的,"晴帶雨傘,飽帶干糧",這道理誰都懂,可真到事兒上,咋就忘了呢?我個人覺得,城市的繁華不該只看燈火有多亮,更要看風雨里有沒有遮頭的棚,有沒有讓人安心的道。那場雨下了兩個多小時,后來交警來了,志愿者來了,慢慢疏導(dǎo)人群,可游客心里的疙瘩,怕是沒那么容易解開。 有人說,這就是突發(fā)天氣,誰也預(yù)料不到??深A(yù)料不到就該手忙腳亂嗎? 別的城市遇到暴雨、大雪,咋就能有條有理? 咱不能每次出事了才說"吸取教訓(xùn)",得提前把功課做足,把應(yīng)急方案想得細之又細,別讓游客來了高興,走時寒心。 你看那被雨水沖得發(fā)亮的石板路,本該映著燈籠的美,卻映著人們的無奈。 旅游城市的面子是景,里子可是服務(wù)啊。這場雨能沖走地上的積水,卻沖不走大家的疑問:下一次極端天氣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不再這么狼狽? 都說"出門在外,安全第一",可這安全,不光是別摔著碰著,更是遇到事兒時,心里有底,知道有人管、有地兒去。西安是古都,有歷史有文化,游客奔著這份厚重來,咱不能讓一場雨就把這份好感沖散了。 各行各業(yè)都一樣,想著賺錢沒錯,但更得想著擔責。游客來了是客人,咱得讓客人覺得,這地兒不光景好,人心更暖,應(yīng)急更穩(wěn)。末了還是那句話,城市發(fā)展得快慢不說,關(guān)鍵是得讓老百姓、讓游客,在刮風下雨時,能找到穩(wěn)穩(wěn)的安全感。 一場雨能沖走游客的傘,卻沖不走城市應(yīng)急的欠賬,這賬,該好好算算了。 至于那天的"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啥,咱也不去深究,就當是老天爺給咱提個醒,該把應(yīng)急這根弦,繃得更緊些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