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32字 | 閱讀需5分鐘


寧夏東南部,萋萋枯草、漫漫黃沙深處,有不少斷斷續(xù)續(xù)的長城遺跡若隱若現(xiàn)。談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湮滅于黃土的血色權謀。

▲寧夏中衛(wèi)長城遺址(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戰(zhàn)國時代,盤踞西北的義渠戎國屢屢襲擾秦國后方,為消除邊患,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以智謀破局——她與義渠王周旋多年,甚至誕下兩子以安其心。待時機成熟,這位被后世演繹為《羋月傳》主角的鐵腕太后,在甘泉宮設局誅殺義渠王,隨后秦軍橫掃隴西,徹底平定義渠。
《史記》用短短幾十字紀錄了這段往事:“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這段不足百字的記載,正是寧夏境內(nèi)最早長城的修筑緣起。

▲《羋月傳》中的羋月(圖片來源:電視劇照)
這道戰(zhàn)國長城縱貫隴西(今甘肅東部)、北地(寧夏東南部)、上郡(今陜西北部)三郡,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雨,其夯土墻體大多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寧夏固原境內(nèi)約二百里殘垣保存較為完整,其斷續(xù)相連的城障與烽燧,構成中國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且連續(xù)延伸最長的戰(zhàn)國長城遺存。
人工天險總在關山險隘處拔地而起,而寧夏自古便是“關中屏障,河隴咽喉”,所以自戰(zhàn)國至明代,秦、漢、隋、唐、宋、明六朝接力在此構筑邊墻。
一千五百公里長城遺存如年輪層疊,戰(zhàn)國循著寧夏長城的蜿蜒曲線,我們將觸摸這道軍事屏障背后更深邃的文明意蘊。
(一)
被人忽視的長城“暗門”
修建長城的初衷當然是隔離敵我,但若僅僅如此,就解釋不了為什么長城沿線要設立200多座關口,為南北交通留下通道。
城墻凡與道路交叉,都要修一暗門,使道路從暗門通過。寧夏東邊墻屬東西向長城,但并不阻礙南北交通,原因就在暗門。

▲長城暗門(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早期暗門的靈感或來自于《墨子·備突》篇中的突門,面向敵軍的一側砌磚偽裝,而面向己方的一側為空心。敵兵在外側一時無法分辨門的位置,而己方可以如同雞蛋破殼般破墻而出,實施突襲。
明軍中有一個特殊兵種,名叫“夜不收”,專司哨探、塘報。他們常年來往于長城內(nèi)外,每當?shù)玫街匾閳?,就要從暗門返回報告。
“夜不收”們須經(jīng)過嚴格審驗才能出入,“每次出邊,必給號票……返報必由暗門驗實放入,毋容私自入城及家口不時近邊、供饋傳泄”。

▲夜不收(圖片來源:《夜不收》劇照)
到了隆慶年間,明朝與蒙古達成封貢互市協(xié)議,暗門的軍事用途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長城沿線大開邊市,暗門作為貿(mào)易口岸,成了馬市建筑的標準配置。
一般來說,長城馬市通常是由馬市堡、暗門、驗虜臺、甕城等設施組成,用以管控彈壓市場內(nèi)潛在的搶市、騷亂行為。
直到清代,“節(jié)使經(jīng)臨、屬國職貢、過往信宿,路由暗門,商旅亦接踵往來,遂成孔道?!弊阋?strong>暗門維護長城南北雙方經(jīng)濟交流秩序的功能依舊存在。
(二)
寧夏長城——農(nóng)牧對話的前沿
西周以降,中國大地生長出兩條文明脈絡:黃河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先民們開墾阡陌、修造水渠,春播粟麥秋收稻菽;陰山以北的廣袤高地難以發(fā)展穩(wěn)定農(nóng)業(yè),牧人們驅(qū)趕牛羊追逐水草,在馬背上建立起流動的部落聯(lián)盟。
這道橫貫萬里的長城,既是駿馬與耕牛的分野,也是毛氈與絲綢的交匯。它用夯土與磚石將兩種生存法則焊接在一起,讓對峙轉化為對話。中原的草藥、金屬制品、茶葉絲綢流向北方,北方的馬匹、耕畜等也進入中原。
明代詩人穆文熙在詩中寫道:“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边@里的市場不僅指茶馬互市、榷場貿(mào)易等官市,也有民間自發(fā)的民市、月市、小市等。

▲一條長城分隔農(nóng)牧(圖片來源:銀川市旅游局供圖)
當清朝實現(xiàn)了“長城內(nèi)外皆一家”,長城的軍事意義消退,但其文化基因仍在延續(xù)。張家口的晉商不再需要鏢局護衛(wèi),蒙古駝隊可直抵天山北麓的糧市,江南絲綢與草原皮貨在烽火臺見證下自由流轉,不僅使邊疆人口百年激增數(shù)倍,更讓“華夷之防”化為多民族共生共市的沃土。
我們記憶中的長城常定格在烽火狼煙的悲壯,卻遺忘了它作為文明紐帶的主旋律。從周幽王烽火到隆慶和議,這道屏障始終具有雙重性格:既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血肉長城”的剛毅,也是茶馬互市里“胡漢一家”的溫情。若以兩千年為尺度丈量,后者才是它更持久的面容。
毛澤東主席有“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豪情,陸游則有“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感懷。似乎秦人搬運一塊塊巨石就在眼前,似乎南北大戰(zhàn)一聲聲金戈碰撞就在耳邊。
世人印象中的長城多是北京八達嶺那種磚石結構,但寧夏用夯土石塊鑄造的城墻更有歲月滄桑。長城不語,守護著南北兩側的人們,守護著這個五千年流轉不絕的文明。

▲寧夏的夯土長城(圖片來源:銀川市旅游局供圖)
朝代更迭,歲月變遷,即便是堅不可摧的長城也會被時間刻下印記。兩千多年的風沙讓大部分城墻逐漸崩塌,但每一處殘存的垛口仍在告訴我們:真正的邊界從不在山河之間,人們早已學會把差異釀成共生的智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