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媒體報道,時隔一年多,美國終于接到了中國的月壤,就連美國的科學家也非常興奮,可是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沒想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卻不會資助研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對于月壤的借出,中國也提出了四個條件,每個都很嚴格,不過美國想要研究月壤還是需要一定阻力,中國提出的條件又是怎樣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史,幾乎等同于對月球正面的“單相思”。自上世紀60年代起,無論是蘇聯(lián)的無人探測器,還是美國的載人登月,所有樣本都來自月球正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2020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采回樣本,中國才打破美蘇壟斷,躋身月球挖土俱樂部。但真正的王炸出現(xiàn)在2024年,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的樣本,讓中國擁有了全球獨一份的“月背限定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塊“盲盒”究竟多珍貴?月球背面比正面古老約10億年,保存著太陽系早期撞擊事件的完整記錄。意大利國際宇航大會上,主辦方甚至為這批樣本安排了VIP級安保,專人押運、獨立展臺、紅外監(jiān)控一應俱全。

不過,美國的借土之路并不順暢。2023年首次申請時,四所美國高校集體碰壁。原因很簡單,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的《沃爾夫條款》,白紙黑字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任何航天合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出“自己立法自己拆臺”的戲碼,讓科學家們哭笑不得。直到2025年,兩所高校才以“自籌經(jīng)費、不碰NASA資金”的迂回戰(zhàn)術,擠進了中國批準的7家國際機構名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1年,美國國會高票通過《沃爾夫條款》,名義上是防止太空技術泄露,實則將中國徹底踢出國際航天合作群聊。

十幾年過去,這個條款成了美國科學家的緊箍咒,香港大學行星學家錢煜奇曾試圖申請研究阿波羅樣本,NASA的回復只有冷冰冰的拒絕。而當中國開放月壤申請時,美國研究者卻得先過國會這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條款的諷刺性在2025年達到頂峰,中國向全球發(fā)放月背土壤體驗卡,美國高校卻需要國會開具“免責聲明”才能簽收樣本。更尷尬的是,NASA一面喊著科學無國界,一面繼續(xù)用該條款卡住中美合作。連路透社都看不下去,直言這是用國家安全綁架科學。

不過,美國科學界的求生欲不容小覷。布朗大學的研究團隊悄悄繞開NASA資金,自掏腰包與中國合作,格洛奇教授甚至計劃把樣本切片帶到香港實驗室,只為避開條款限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對月壤樣本的開放申請,意外成了檢驗國際科研合作誠意的“試金石”。獲批的7家機構中,既有傳統(tǒng)航天強國法國和德國,也有“太空新秀”巴基斯坦。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甚至提前兩年布局,通過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與中國建立信任。這種“技術換樣本”的策略,讓美國高校看得眼紅卻無可奈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歐洲航天局的舉動更耐人尋味,盡管未直接申請樣本,但其官員多次公開表態(tài)支持中國探月工程,并暗示未來可能繞過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單獨與中國合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經(jīng)一年拉鋸戰(zhàn),中國最終向美國高校開了綠燈,從5月3日的報道上就能看到,中國給美國兩所高校放行,但附加的四項條款非常嚴格,其中第一條就是禁止“轉手倒賣”,未經(jīng)中國航天局批準,樣本不得轉交第三方。

想和其他實驗室合作?先打報告審批。這條直接堵死了美國高校借花獻佛的可能,畢竟當年阿波羅樣本曾被私下贈送給多國政要,連荷蘭博物館都收到過一塊假月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條也非常重要,限期“完璧歸趙”,要知道研究周期最長一年半,超時需提前30天申請續(xù)借。對比NASA出借阿波羅樣本動輒十年的“超長待機”,中國顯然不想讓月壤變成“有借無還”的釘子戶。

當然數(shù)據(jù)透明化也是重要條件,所有驗記錄必須向中國航天局報備。美方抱怨“像被裝了監(jiān)控”,但中方理由充分,2020年某國曾將嫦娥五號樣本用于未申報的輻射驗,導致樣本意外污染。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月球樣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重要的是第四條樣本丟失需立即報警并通知中國,24小時內(nèi)提交事故報告,可見樣本的重要性,畢竟美國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鑒。

稀缺性催生需求,月壤樣本的地下交易早已不是秘密。2024年,國際刑警組織曾破獲一起走私案,繳獲的“月塵”后被證實是摻了火山灰的水泥粉。真正的黑市價格高得離譜,1克嫦娥五號樣本叫價500萬美元,是黃金的800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對樣本的嚴格管控,某種程度上遏制了黑市猖獗。這種“民轉軍”的擦邊球策略,讓中國不得不在條款中加上“禁止第三方使用”的鎖鏈。

月壤的價值遠不止于科研,隨著各國推進月球基地建設,月壤中的氦-3元素被視為核聚變?nèi)剂系慕K極答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曾比喻稱現(xiàn)在的月壤爭奪,就像19世紀的石油勘探,先到者劃定勢力范圍?!?/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的焦慮肉眼可見,2025年,NASA緊急啟動“月球前沿計劃”,宣稱要在2030年前采集月背樣本。但業(yè)內(nèi)人士心知肚明,等美國的探測器飛到月背時,中國恐怕已經(jīng)在建第三個月球實驗室了。

當紐約州立大學的實驗室終于亮起分析月壤的儀器,人類離破解月球誕生之謎又近了一步。這場持續(xù)一年多的“借土風波”,暴露出科學理想與政治現(xiàn)實的劇烈碰撞。中國用四個條件樹立了規(guī)則,美國則在《沃爾夫條款》的困局中艱難轉身,或許未來的某天,當月球成為人類共同的前哨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美國高校終于拿到月壤樣本時,這場博弈遠未結束。中國用四個條款劃清了合作底線,而《沃爾夫條款》仍像幽靈般阻礙著更深層的技術交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歷史總是充滿輪回,50年前,美國曾慷慨分享阿波羅樣本推動全球探月熱潮,50年后,角色互換的劇情提醒著所有人,科學進步從來不是零和游戲?;蛟S某天,當沃爾夫條款成為歷史課本的腳注,人類才能真正讀懂月背土壤講述的宇宙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