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最熟悉的父母突然變成了 “陌生人”,你會怎么做?方紅權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1
父母老了,卻遺忘了過去
方紅權怎么也沒想到,一場看似與自家毫無關系的車禍,會徹底改變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2019 年,在那場陌生人的交通事故現場,方紅權的母親竟整整發(fā)了 5 個小時的脾氣,任他怎么勸說都不愿離開,仿佛這場車禍就發(fā)生在自家。

這個反常的舉動,讓方紅權聯想起母親此前種種奇怪行為。
從 2016 年起,母親的記憶力就越來越差,她會莫名其妙地把鍋碗瓢盆拿到臥室,轉眼就忘了自己做過什么;
在廚房急得滿頭大汗,以為家里進了賊,實則是她自己把廚具藏了起來卻不記得。
而父親同樣出現了類似狀況,方紅權一開始只當是老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可母親在車禍現場的異常表現,讓他隱隱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

帶著不安,方紅權帶父母去了醫(yī)院,最終得到一個殘酷的診斷:
兩位老人幾乎同時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老年癡呆”。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
我國 60 周歲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已超 1000 萬,每年新增病例高達 30 萬,位居世界首位,照此趨勢,到 2050 年患者數量將飆升至 2700 萬。

這個被稱為 “大腦橡皮擦” 的疾病,正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2
坦然接受,勇敢面對
面對患病的父母,方紅權的生活瞬間亂了套。
父母的記憶就像一團亂麻,時而覺得自己是少年,時而又以為回到青年,甚至有時還以為剛成親,吵著要回早已拆除的老房子。
這可不是簡單的懷舊,對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來說,這種記憶錯亂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和不安。

這是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記憶和認知的區(qū)域受損,導致過去的記憶片段被打亂重組,而他們又無法分辨現實與過去的區(qū)別。
為了安撫父母,方紅權絞盡腦汁。
有一次,父母又在收拾行李要回老房子,方紅權看到父親把行李扎得很整齊,突然有了主意。
他買來兩朵大紅花,像領導表彰一樣獎勵給父母,夸父親行李收拾得漂亮,贊母親指揮得好。
沒想到這招還真管用,兩位老人捧著紅花開心了兩三個月。

但這種 “新鮮感” 總會過去,后來父母又故態(tài)復萌。
這時,方紅權又想到新辦法 —— 帶父母去他們老同學家。
雖然父母嘴上還念叨著老房子,但這次出行讓他們的病情穩(wěn)定了不少。
在這個過程中,方紅權不斷變換角色,有時是兒子,有時是鄰居,有時是領導,通過這種角色扮演。
他在心理學上運用了 “情境適應” 的原理,為父母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能理解和接受的 “虛擬場景”,從而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

可照顧兩位患者談何容易,方紅權也有撐不住的時候。
其實,他自己還是一位重度抑郁癥患者。
一邊是患病后不認識自己的父母,一邊是內心的痛苦與煎熬,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換作誰都難以承受。
大多數時候,父母不記得他是那個被他們呵護長大的兒子,他還要拋棄兒子的身份,去配合父母發(fā)病時的各種情況。
但長期的相處,也讓方紅權慢慢找到了打開心結的鑰匙。
3
無論什么時候,親情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天晚上,方紅權忍不住在房間痛哭,心疼父母也心疼自己。

哭聲吵醒了母親,那一刻,母親竟無比清醒,眼神和語氣都回到了從前,她撫摸著兒子的頭,問是誰欺負了他。
這一瞬間,方紅權突然明白:父母還是父母,他們只是被疾病困住了,并不是情感上拋棄了他。
這種認知,在心理學上屬于 “認知重構”。
他不再把父母的遺忘看作是情感的背叛,而是將其視為疾病導致的行為,這種心態(tài)的轉變,極大地緩解了他內心的痛苦。
后來,方紅權想到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 用社交媒體直播。

他告訴父母這是在開會,手機那頭的觀眾就是與會人員。
父母十分配合,尤其是母親,對著鏡頭大方地說:“歡迎各位參加本次會議?!?/p>
父親以前是會計,算盤打得好,方紅權就給父親買了算盤,讓他在直播間表演。觀眾們也暖心配合,不斷出題、夸獎。
這個做法,既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又能讓父親活動大腦。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一種 “社會支持” 與 “認知刺激” 相結合的方式。

直播為父母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社交場景,滿足了他們被關注和認可的心理需求,同時算盤練習等活動也能一定程度上延緩大腦退化。
方紅權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堅韌與愛。
他的堅守,就像心理學中的 “ABC 理論” 所說。
事件(A)本身并不能決定結果(C),人的信念(B)才是關鍵。
盡管被抑郁癥困擾,方紅權卻憑借對父母的愛和信念,一次次走出絕望。

同時,這個故事也反映出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對家人陪伴和社會關懷的迫切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歸屬與愛是人的重要需求,家人的照顧和社會的關愛,能給予患者和家屬強大的精神力量。
“陪伴,是最長情的良藥?!?方紅權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意義。
在照顧父母的這場艱難旅程中,他既是守護者,也是被治愈者。

希望每一個被阿爾茨海默癥困擾的家庭,都能像方紅權一家一樣,在愛與陪伴中,找到沖破困境的力量,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