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夜,當全國觀眾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時,鏡頭掃過觀眾席,一位身著橙色工裝、佩戴榮譽綬帶的年輕人起身向全國拜年。他是吳昊,國網成都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長。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共同頒授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這個從成都街巷走出的“90后”青年名列其中,讓熟悉他的居民既驚喜又覺得“本該如此”。

“電網搶修,搶的是民心”
翻開吳昊的工作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101位幫扶老人的特殊需求:玉林東街78號王大爺需要每月更換胰島素冷藏箱電池、芳草街12號李婆婆家的智能電表要調成大字模式……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構成了他每天的工作主線。
這樣的“小事”,吳昊做了近十年。初入黨員服務隊時,他曾困惑:“換燈泡、修開關也算大事?”老隊長帶他走訪幫扶對象伍婆婆。老人拉著他的手說:“你們來了,屋子亮了,心里就不慌了?!边@句話讓他頓悟:電力工作者的價值,藏在每件“小事”的溫度里。截至目前,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累計結對幫扶空巢、殘疾老人100多位,接聽求助電話15萬余次,開展電力搶修和上門服務10萬余次。
2022年夏季,成都遭遇罕見高溫。神仙樹大院的變壓器因超負荷運轉突發(fā)故障,上千戶居民陷入黑暗。吳昊帶著隊員沖進40℃的配電房,一邊指揮搶修,一邊在小區(qū)廣場架起臨時服務點。他們搬來冰塊,備好涼茶,挨個向居民解釋進度。一位大媽塞給他一把蒲扇:“小伙子,慢慢修,我們信你們!”三小時后,燈光重新亮起時,廣場上響起了掌聲。
這種“信任”,源自22年的承諾。自2002年連心橋黨員服務隊成立以來,7任隊長、42名隊員接力傳承“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誓言。在宜賓長寧地震災區(qū),吳昊和隊友在余震中為安置點帳篷接電,讓受災群眾在寒夜里有了光明;在成都大運會場館,他們提前三個月摸排線路,實現(xiàn)供電“零差錯”;在百年不遇的暴雨中,他們蹚著齊腰深的積水搶修配電箱,工裝上的橙色成了群眾眼中的希望。

“技術創(chuàng)新,要讓服務跑在問題前頭”
面對越來越智能的電力系統(tǒng),吳昊卻注意到了一個問題:不少老年人正在被科技“困住”。在他的推動下,一支由通信、科技行業(yè)青年組成的團隊,開始琢磨如何讓智能設備“聽得懂”老人的話。團隊將現(xiàn)代技術融入傳統(tǒng)服務,由吳昊主導開發(fā)的“親老智慧系統(tǒng)”通過分析用電數(shù)據(jù)預警老人異常狀況,成功預判多起獨居老人跌倒事件;推出的“微網實格”電力工位,讓隊員在15個社區(qū)擔任微網格員,實現(xiàn)“未呼先應”的主動服務。
在成都玉林西路9號院,白德蘭老人總愛拉著吳昊的手念叨家長里短。七年前,吳昊第一次上門為老人更換燈泡時,發(fā)現(xiàn)獨居的她聽力衰退,連敲門聲都聽不清。幾天后,他帶著團隊研發(fā)的“愛心閃燈門鈴”再次登門——門鈴一按,屋內燈光頻閃,老人再也不會錯過訪客。如今,這款門鈴已升級到第三代,兼具閃光、振動和聲響功能,惠及100多位獨居老人。
從“單槍匹馬”到“星火燎原”
提起2009年那個夏夜,玉林社區(qū)68歲的居民楊光霖記憶猶新。由于樓道里太黑,一腳踏空,“差點把老骨頭摔碎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他給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打電話,盡管不在供電服務范圍,黨員服務隊自掏腰包為老舊小區(qū)安裝聲控燈,讓“黑樓道”亮了起來。如今,“照亮回家路”工程已惠及169個小區(qū)、10萬居民。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行動帶動了社區(qū)自治:居民們自發(fā)組建“銀齡電工隊”,跟著隊員學習簡單電路維修,讓黨員服務隊從“單槍匹馬”變成了“星火燎原”。

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吳昊收到一條特殊的信息——來自涼山州阿吼村的彝族少年吉木拉布說:“哥哥,我長大了也要當電力志愿者?!边@讓他想起2021年帶隊去涼山幫扶時的場景:孩子們圍著發(fā)電車好奇地問 “電是從哪里來的?”老人摸著新安裝的LED燈舍不得關掉。那一刻他明白,電力服務不僅是接通線路,更是點亮希望。
作為黨員服務隊第七任隊長,吳昊始終記得老隊長移交“幫扶檔案”時的叮囑:“這是我們隊的‘傳家寶’,8年前上一任隊長交給我,要我時刻記著為民服務的承諾,以后就看你的了!”帶著“時代楷?!钡墓适?,吳昊先后走進校園、社區(qū),開展了19場宣講。他很少講自己的成績,而是反復說起那些并肩作戰(zhàn)的隊友、那些給予信任的居民。

從春晚舞臺回到芳草街,吳昊依舊是那個每天穿梭在街頭巷尾的“電力小哥”,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那些深夜的搶修、耐心的講解、反復的調試,都在訴說著一個簡單的道理: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秋妤 供圖 受訪者 編輯 曾雪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