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華在《活著》里寫道:“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盡了人生的真諦。
人到晚年,有人為錢發(fā)愁,有人為病痛焦慮,可老話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正的悲哀不是沒錢沒勢,而是活了大半輩子,卻始終不明白這3個道理,把日子過得擰巴又遺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兒孫自有兒孫福,別把子女當“養(yǎng)老寄托”
“養(yǎng)兒防老”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觀念,可《紅樓夢》里的賈母,含辛茹苦養(yǎng)大兒孫,最后賈府衰敗,眾叛親離,臨終時只剩滿心凄涼?,F(xiàn)實中,不少老人把所有心血傾注在子女身上,退休后還幫著帶孩子、補貼家用,總想著“等孩子出息了,我就能享?!薄?br/>鄰居王大爺就是例子,省吃儉用供兒子出國讀書,退休后又把養(yǎng)老金拿來給兒子還房貸。結(jié)果兒子定居國外,一年也聯(lián)系不上幾次。老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過度依賴子女,最后只會換來失望。倒不如學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把日子過成自己的詩。
二、身體健康是本錢,別拿命去“換人情”
老輩人常說“面子比天大”,可有些老人為了人情往來,不惜掏空積蓄、透支身體。就像《駱駝祥子》里的祥子,為了所謂的“體面”,拼命拉車,最后累垮了身子。李奶奶就是典型,親戚辦酒席,她借錢也要隨禮;朋友旅游邀約,她硬撐著虛弱的身體同行,結(jié)果回來就大病一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體才是晚年幸福的根基。與其打腫臉充胖子,不如學學《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專注內(nèi)心的寧靜。沒事散散步、養(yǎng)養(yǎng)花,把自己照顧好,比什么都重要。畢竟,沒了健康,再風光的人情往來都是空談。
三、活到老要學到老,別讓思想“提前退休”
有人覺得老了就該“躺平”,可楊絳先生百歲高齡仍筆耕不輟,翻譯作品、撰寫回憶錄,把晚年活出了新高度。反觀現(xiàn)實,不少老人退休后就徹底放棄自我,每天窩在家里看電視、打麻將,漸漸與社會脫節(jié)。
老話說“學無止境”,哪怕腿腳不便,也能通過讀書、看新聞拓寬眼界。張爺爺70歲開始學攝影,背著相機走遍大好河山;劉奶奶80歲學用智能手機,和孫子視頻、網(wǎng)購玩得不亦樂乎?!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晚年照樣能綻放光彩。
人這一輩子,最怕的不是衰老和貧窮,而是活了大半輩子,還拎不清、看不透。老祖宗留下的“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是消極避世,而是歷經(jīng)千帆后的智慧。
往后余生,少些對子女的執(zhí)念,多愛自己的身體,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哪怕粗茶淡飯,也能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畢竟,真正的幸福,從來不在別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