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率部起義,他提出——“別清算我的兵!”毛主席聽完直接點頭應允,還反手把他扶成了解放軍兵團司令。
他是誰?是從四平一路打回來的“蔣校長門生”陳明仁,最后成了共和國上將,還留下了一張跟毛主席的“雙人合照”。

寧當“逆臣”,不做“忠犬”——他為啥臨陣起義?
1949年8月1日清晨,長沙城內(nèi)警報頻響。外圍城鎮(zhèn)已被相繼解放,四野大軍已壓至城郊春華山。
此時的長沙警備區(qū)司令陳明仁身處風口浪尖,背負三道心理十字架,一邊表忠于蔣,一邊悄悄打開通往北平的大門。
他不是沒掙扎過。陳明仁三怕:怕算舊賬,四平血戰(zhàn)40余日猶在昨日;怕起義被扣投降帽子,導致兵心散亂;怕保密不好連累全家,自古將帥身敗名裂,最忌耳目走風。

7月29日,白崇禧秘電陳明仁,讓他扣押程潛。對此,陳明仁“敷衍”接見程后讓其暫留,并未繳械,敷衍了事。
緊接著,8月1日,蔣介石親筆信命陳明仁“死守長沙”。此時,中共已派出代表團前來談判,陳明仁也命人前往接觸,暗中安排和平事宜。
但,到底是否選擇起義,陳明仁心中仍然舉棋不定,一直到8月2日深夜,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了:毛澤東給陳明仁送去了一顆“定心丸”。
主席明確表示“各劃各的船,各為其主,我們理解。只要他站過來,就用他?!边@一段話,陳明仁反復讀了三遍,眼角泛紅,終于下定決心。

毛澤東還專門提議:起義后的陳部,應“同等待遇、同吃同穿、一視同仁”。
不談待遇談士兵——這人起義還有點講究
8月4日,長沙城內(nèi),氣氛緊繃如弦。陳明仁與中共代表會談的地點選在市郊某處軍政辦公廳,由于白天人多耳雜,真正的談判是在夜間進行的,連草稿都是用小紙條傳遞,防泄密。
談判桌上的陳明仁并未談個人前途,也未索要軍銜待遇。他只提了一個請求:部隊整編后,“不得清算斗爭”。
這個請求不只是字面那么簡單。陳明仁所帶兵團,包括29軍和71軍,都是蔣介石精銳老部,部分高級軍官在四平等戰(zhàn)役中與解放軍交火激烈,甚至有人還曾公開發(fā)表“反共誓言”。

他怕一旦起義后,這些人被定性為“戰(zhàn)犯”,隊伍將人心惶惶。他也怕自己部下被當成“俘虜”,淪為戰(zhàn)敗者受盡羞辱。
要知道,蔣介石治軍嚴苛,每一支部隊都是層層選拔而來,陳明仁苦心經(jīng)營十余年,部隊號稱“湘軍之魂”。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兵變成“囚犯”。
軍委得知此請求后,在8月4日晚間召開緊急會議,隨后作出回應:答應陳明仁的要求。不僅如此,同意保留其“兵團司令”的名義,還將在整編后為其保留原級別、原待遇。
這一回應,迅速傳回長沙,讓不少軍官徹夜難眠的心才稍稍安定。8月4日凌晨三時,陳明仁通電起義。

起義規(guī)模不小,共計3個軍9個師,另加3個保安師,總?cè)藬?shù)12萬余人。這是國民黨在湖南地區(qū)的主力部隊,是蔣介石的“湘南壓倉石”,如今突然起義,全國震動。
雖然有4萬余人在白崇禧的煽動下逃跑了,但陳明仁親自指揮的第二十九軍與七十一軍共7萬余人核心戰(zhàn)力完好無損地歸于我軍。
這次起義,不只是一次戰(zhàn)術(shù)轉(zhuǎn)向。蔣介石苦心栽培、親手提拔的黃埔第一期弟子陳明仁,此刻不僅選擇“棄暗投明”,更是在“軍事—政治—道義”三線叛離,斷了回頭路。
9月初,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陳明仁,兩人并肩游覽天壇。

不久后,陳明仁被任命為第二十一兵團司令員,率原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新兵團,下轄第五十二、五十三兩個軍,兵力近五萬人。
1952年,整編為第五十五軍,陳明仁親自擔任首任軍長,成為解放軍系統(tǒng)中唯一的“原中將”級別黃埔軍人,直接轉(zhuǎn)任野戰(zhàn)軍軍長者。
從“被重用”到“真正融入”,陳明仁部沒有走過場,而是真刀實槍地進行轉(zhuǎn)型,開展群眾路線學習、軍事作風整頓,甚至派出代表團赴四野參觀“葉挺獨立團”轉(zhuǎn)型案例。
從“校長門生”到“毛主席親兵”——官至上將不靠嘴皮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氣氛莊重。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授銜典禮在這里舉行,陳明仁榜上有名,被授予“上將”軍銜。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場面。要知道,1955年上將軍銜名單中,有150多位原國民黨將領(lǐng)被授予將銜,但能獲“上將”者,只有三人。
陳明仁當時剛剛擔任第五十五軍軍長,駐守雷州半島,為國家“南大門”站崗。他得知消息后,幾度沉默。

身邊的政委王振乾問他為何不高興,他才開口說:“不是不高興,是覺得來得太重了。我從軍三十年,頭一次當上將軍,而且是在人民軍隊?!?/p>
這一席話并非謙虛。早在國民黨軍中,陳明仁已官至中將、師長、兵團司令。但因長期作戰(zhàn)、與蔣介石爭執(zhí)、遭陳誠排擠,他被多次明升暗降。
尤其在云南昆明時,因為士兵服裝破舊,竟被蔣以“影響國格”為由撤職,他怒而當眾摘下軍章、痛斥“此事有賬可查”。
一位黃埔第一期的“蔣介石門生”,最終成為毛澤東親手扶上軍功之巔的“共和國將軍”。
毛澤東對陳明仁一直高度評價。1950年初,毛澤東親自審定第二十一兵團整編文件,明確指示:“陳明仁有指揮才能,亦有戰(zhàn)功,應放手使用。”

1953年,陳明仁調(diào)往廣東湛江,駐防雷州半島,承擔防御臺海方向可能突發(fā)情況的重任。1955年授銜后,他曾以軍代表身份訪問南方邊防線,為祖國安全作出重要部署。
1969年,因風濕病長期發(fā)作,他離職回湘休養(yǎng),得到中央批準。在長沙市麻園嶺,他安度晚年。
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聶榮臻主持悼詞,贊其“忠誠轉(zhuǎn)化、為國盡忠”。
參考資料:
上將陳明仁首任解放軍第五十五軍軍長.黨史博覽.2008
大倒戈 百萬國民黨軍起義紀實.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