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遠近春暖花開,生活總在繼續(xù),心身真有蘭香,做人庶幾君子。所到之處都有你的名字,蘭君。

文 | 何振華

母親節(jié)臨近,這個節(jié)日雖然是舶來的,但發(fā)膚受之父母,對自己母親的深深依戀和熱愛,天下人的共情幾無差異?!捌褑柩剩Р春S?。朵朵香瓣,伴隨玉骨片片撒入碧濤。91歲在人間,清清白白活,干干凈凈走,當最后一枝遺骸輕擱不落時,我怎么不知那是媽媽何堪母子就此別離......”4月8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時,任淚水模糊視線。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整整60年人間過往,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切的一切,可堪回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整整60年人間過往,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切的一切,可堪回尋

都說人3歲之前的記憶是一片空白,而我清晰地記得自己嗷嗷待哺的場景。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母親懷我時已31歲,沒有奶水,喂我的是奶糕糊糊。襁褓中的我餓得大哭,父親調(diào)勻奶糕的小鍋那桿細長的木柄我看得清清楚楚。生我那年,母親在里弄生產(chǎn)組繡花。白天,我就獨自睡在床上,母親隔個幾小時溜回家一趟看看我;我要么安靜地熟睡著,要么已滾落到床底下睜大著雙眼等待著什么。有一趟,我小腳蹬翻的被子捂住了臉,亭子間新嫂嫂上曬臺晾衣服,許是隱隱聽見我異樣的啼哭,從窗外觀察動靜,趕緊奔下樓叫上隔壁過街樓的顧家阿娘趕到后弄堂的生產(chǎn)組喊我母親。倘若再耽擱一下,臉色發(fā)紫、聲息微弱的我,小命嗚呼了。除了有一天我跟鄰家男孩發(fā)生齟齬,母親不問青紅皂白把我領(lǐng)回家關(guān)上房門一頓雞毛撣子,任誰勸說都不停手,從小到大,母親沒有動手打過我。為了沒能讓我吃上一口娘奶,為了那一趟我差一點被悶死,年屆鮐背的母親,去世前兩年,邊追著哪部電視劇,邊拉著我手,噙著淚,對我表達她的歉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滬上弄堂生活已經(jīng)逐漸消隱,只留下依稀的記憶

從我踏上工作崗位,一直到母親退休之前,母子聚少離多。我常年在外跑采訪,隔三岔五地出差,越是節(jié)假日越是忙得不著家。母親早已習慣成自然,她對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人在外,每天都要給她打一次電話。有一年春節(jié)前我在湘西北山區(qū)調(diào)研,網(wǎng)絡(luò)不暢,兩天沒有給母親打電話,待我返回長沙駐地正準備訂票回滬時,接到鄰居電話,說母親因為擔心我,突然一過性腦缺氧暈倒,幸好其時在鄰居家聊天,送醫(yī)院及時,我趕到急診觀察室時,見病床上形單影只的老人家,不禁潸然。母親反而勸慰我。鄰床老伯告訴我,母親對他說,自古忠孝不兩全,兒子是孝順兒子,但要聽組織的話,完成好任務(wù),不犯錯誤,就是對她最好的孝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靈巖山舊影

其實,有著50年黨齡的母親,一輩子就是兒子為人處世的榜樣。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母親被派往蘇州靈巖山參加采石勞動,返滬時在觀前街買回出名的蘇州鹵汁豆腐干和麻酥糖,分送四鄰。那個時候的我,同大家分享著好吃的甜食,從媽媽的笑談中何嘗體味她從不流露的艱苦勞累。她回上海不久,就投入了挖防空洞工程,我每次送飯下到黑咕隆咚的工地,一身泥醬的媽媽顧不得洗手,一邊捧著我遞過的飯盒大口扒飯、嚼著她腌制的咸菜,一邊催促我趕緊去上學、叮囑我放學回家好好溫習功課。一天,防空洞工地突然塌方,她是小組長,奮力護著工友們逃離現(xiàn)場,自己最后一個脫身時卻被大塊大塊的土方壓埋在地下,附近一所中學的老師聞訊趕赴求援。那天我放學回家時,才知道媽媽已身受重傷住院。當時我父親因患晚期癌癥術(shù)后在家休養(yǎng),我忘不了父親忍著劇痛、撐著病體煮飯,燈下為媽媽謄抄連寫了幾年的入黨申請書。此后不久,父親病逝,年僅53歲。我10歲。父親彌留時對媽媽和我說,他離世那一刻要媽媽不哭,他聽了會更難過;大殮是日就給他穿一身生前做客時著的中山裝,火化后不留骨灰;要媽媽不向組織上提任何困難,再苦再難要將我撫養(yǎng)成人......父親是遺腹子,11歲從徽州休寧來滬謀生,1948年我奶奶就去世了。母親三歲失怙,13歲隨親戚來滬,寄人籬下,在襪廠做工,自己還是個孩子,一手帶大了親戚家6個子女。父親和母親相濡以沫,當年成家時3根條子頂下了壽祥里的房子,含辛茹苦,辛勤工作,撐起了為我遮風擋雨的家。母親感恩黨讓她這樣的勞動婦女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父親去世后,她在每一個新的工作崗位上始終保持著一個“做出來的共產(chǎn)黨員”吃苦在前、任勞任怨、兢兢業(yè)業(yè)的作風。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主動減工資。平時她經(jīng)常用“不占人便宜”“吃虧就是便宜”“活到八十八,不笑人眼睛瞎”這樣的話來教導我。母親在工作單位一直是衛(wèi)生標兵,在家中,我從小就養(yǎng)成了每天灑掃庭除、接受她下班回來檢查整潔衛(wèi)生的嚴格要求和起居習慣。母親是掃盲班畢業(yè)的高小文化程度,但我在聽到她對我說出“男人一屋不掃哪能掃天下”的話時,心底何啻欽佩。我沒有見過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親私塾3年,祖上出過舉人秀才。母親娘家在皖南樅陽城內(nèi),我外公從醫(yī)。父親病重期間,父母親都希望我將來能夠當個醫(yī)生。百無一用是書生,我雖然沒能如父母所愿懸壺濟世,但父母身上的蘭蕙品質(zhì),永遠是我背后的兩雙慧眼,注視著我的筆端,教我有摯誠、講真話、不媚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樅陽

在計劃經(jīng)濟的歲月里,逢年過節(jié),母親能變著法子整出一桌好菜待客。小時候,每到端午,我見她關(guān)在灶間里自學裹粽子,裹得一手好粽子。后來一到快端午節(jié)了,施蟄存先生總會寫信來,想吃我母親裹的肉粽,先生說:“比喬家柵的不知要好多少,現(xiàn)在有的店家賣的粽子,肉是迓了角落里的......”她自己向來節(jié)儉,但每次不管是與同事出游,還是隨我出門,則信奉“窮家富路”,不矯情,不詫異,言聽計從,她的善解人意、通情達理,我現(xiàn)在每每憶念,我總感覺母親這一代大氣、識趣、自己活得爛漫天真又絕不討人嫌的老人家,已然漸行漸遠,望塵莫及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左)與母親合影

父親去世那個午夜,母親聽父親的叮囑,默默為父親凈身換衣后領(lǐng)著我護送到了太平間,母子兩人從復興西路口的大華醫(yī)院,一路走回老西門壽祥里。母親洗完衣服,坐到清早,再也忍不住滿心悲哀,大聲痛哭,驚動了四鄰。整整40年后的今天,我也聽從母親的遺囑,用最簡樸的儀式,同愛人、兒子兒媳一道,為老人送行。又在如此春光明媚、晴空萬里的日子,送母親在大海棲居。母親生前說過不要悼詞,只要兒子寫一篇文章聊一聊她沒有留下遺憾的一生。走筆之時,我真切地感覺媽媽就坐在我身邊,陪著我一氣呵成。謝謝媽媽,你養(yǎng)育了我,也成就了我。遠近春暖花開,生活總在繼續(xù),心身真有蘭香,做人庶幾君子。所到之處都有你的名字,蘭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油膩臺詞”“濕身出鏡”?基層干部花式宣傳家鄉(xiāng)切忌用力過猛

兩場閱兵

包餃子給一個男人吃,還是給全世界吃?她選擇了全世界

版權(quán)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一律不得轉(zhuǎn)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quán)相關(guān)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