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戴建業(yè)

婚禮上的致辭及其千萬讀者

題記:這本隨筆集的題材真是“五花八門”,從師緣書緣到愛情婚姻,從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從社會關(guān)懷到旅游見聞……我想用優(yōu)美機智的語言,和朋友們聊聊自己求學、交友、謀生、婚姻、旅游中的酸甜苦辣,但愿我自己聊得盡興,也希望朋友們讀得開心。用我講課的口頭禪來說,“你聽懂了沒有”?

這本隨筆集的題材真是“五花八門”,從師緣書緣到愛情婚姻,從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從社會關(guān)懷到旅游見聞……我想用優(yōu)美機智的語言,和朋友們聊聊自己求學、交友、謀生、婚姻、旅游中的酸甜苦辣,但愿我自己聊得盡興,也希望朋友們讀得開心。用我講課的口頭禪來說,“你聽懂了沒有”?

寫論文要“不茍言笑”,讀論文也得“正襟危坐”,就個人興趣而言,我更喜歡讀隨筆,也喜歡寫隨筆,偶爾還翻譯一點隨筆,因為寫隨筆可以任心而談,讀隨筆容易會心而笑,隨筆不只像詩歌那樣有情,而且還比詩歌更為有趣。

讀文學經(jīng)典的偶觸之思,談學術(shù)著作的一得之見,我總想在有識之外,還能盡可能聊得有味。書中的社會人生、愛情婚姻、生活場景和自然風景,我也都是把它們當作特殊的“文本”來解讀,力圖從獨特的人文視角,盡可能見人之所不曾見,并用優(yōu)美機智的文字,盡可能言人之所未嘗言。我不太欣賞沉悶的文章,希望每篇文章化沉重為輕松,出嚴肅以詼諧。法國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帝國》(Empire of Signs),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審視日本文化,作者將日本的建筑、包裝、筷子、鞠躬、文具等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別具一格的文化符號,并用別具一格的精粹散文加以表現(xiàn),薄薄一冊小書,寥寥二十多篇小品,有哲學的深邃,有詩歌的凝練,有散文的優(yōu)美,從運思到體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我也特別喜歡英國小品,培根《隨筆集》中老辣透辟的誅心之論,蘭姆《伊利亞隨筆》中不動聲色的冷幽默,昆西《一個英國吸食鴉片者的自述》中紆徐委婉的文筆,伍爾夫《普通讀者》中優(yōu)雅從容的韻致……無一不讓人心醉。為了深得英國小品的神髓,我從讀中文譯文進而去啃英文原文,自己還試譯了不少英國小品。每次寫散文隨筆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沖動,可惜效顰的結(jié)果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當然,其中不少文章為讀者喜歡,在社會上也有相當廣泛的影響,我這才有勇氣將它們結(jié)集出版。如《碰巧——大學畢業(yè)三十周年隨感》,這篇兩萬多字的長文幾乎所有門戶網(wǎng)站都進行轉(zhuǎn)發(fā),有些地方的閱讀量幾十萬。寫此文時我的情緒低沉,深夜回念前塵,人生不過一夢,自己一生都被命運捉弄,完全認同“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赡苁切形某鲋酝媸啦还У膽蛑o調(diào)侃,讀者完全忽略了我情感的消沉灰暗。另一篇反響較大的文章是《妻子永遠是丈夫最美的風景——在兒子兒媳婚禮上的致辭》,僅僅今日頭條的微頭條中,一天的閱讀量都有一千多萬人,還有無數(shù)人轉(zhuǎn)發(fā)和點贊。作家李彎彎還專門發(fā)了《戴建業(yè)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值得每一對夫妻一起學習》的賞析文章。在“談情說愛”這一組文章中,還有《“談”戀愛》《再“談”戀愛》《何苦單身?》《面對自身——談“性”》等,我反復強調(diào)愛情是人生的高峰體驗,人們應(yīng)該盡情地享受“男歡女愛”,就是??隆缎越?jīng)驗史》中所說的“快感的享用”。在“男歡女愛”中個體生命亢奮激揚,只有每個人生命的高度激揚,我們的社會才蓬勃向上。集中還有些文章不那么丟人,如《人生難道是一場賽跑?》《假如有人欺騙了我》《人情世態(tài)與“屌絲”姿態(tài)》《假如李娜沒有奪冠……》《“虛實之間”》《“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等,這些文章寫起來無比暢快,古人有言“人間樂事莫過于作文”,誰說不是呢?

集中收錄了一組為朋友們寫的書評,有的寫于十幾年前,如《在兼善與獨善之外——評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有的則是草于幾個月之前,如《“出家”與“回家”——評張三夕教授的〈在路上〉》,有的是應(yīng)朋友之托,有的是自己一時起興。不管是寫于什么時候,不管出于什么緣由,都是自己覺得這些著作值得評論,我才會去給它們寫書評。每次給朋友寫書評前,我都要細讀這些的作品,無論贊美還是批評都發(fā)自內(nèi)心——贊美不是無原則的恭維,批評也自有其根據(jù)和標準。遺憾的是,同門劉明華兄的《唐代文學與文化論集》,是一本很有分量的論文自選集,但因論域涉及文學與文化兩個方面,該著的書評至今仍未完成。我給同行朋友們寫書評,一是因為對其人十分熟悉,讀其書也就特別可親,二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身邊的朋友,黑格爾說“熟知并非真知”,讀其書是從“熟知”到“真知”的捷徑,這樣更便于自己“取長補短”。通常給朋友寫書評容易只說“好話”,而我寫起評書來可是“六親不認”,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都只求自己是否心安,并不管對方是否滿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實只是作家的自負,作者自己點頭的文章,說不定讀者反而搖頭。賣瓜的誰不說自己的瓜甜,可瓜到底甜不甜,還得要買家說了才算。

“自序”不能寫成了“自夸”,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