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晚年自稱"十全老人",他在《御制十全記》里寫道:"予臨御五十年,普免天下錢糧四次,漕糧三次。"這話聽著闊氣,可咱們翻開《清高宗實錄》仔細算算賬就發(fā)現(xiàn)不對勁,乾隆六下江南花了2000萬兩白銀,相當于當時全國一年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您知道2000萬兩白銀換算成現(xiàn)在多少錢嗎?按清代中期一兩銀子購買力約合人民幣600元計算,足足120個億!

國庫確實堆過白銀,最鼎盛時存銀8000萬兩,但這里面藏著兩個秘密:一是靠抄家。大貪官和珅被抄出8億兩白銀,相當于朝廷20年收入;二是"永不加賦"的謊言。
雖然田賦沒漲,但地方官搞出"火耗"(碎銀熔鑄損耗費),山東巡撫曾上報"每兩加耗三錢",農(nóng)民實際交的稅比康熙年間還多兩成。這就好比現(xiàn)在有人跟你說"工資不漲",結(jié)果每月扣你30%的績效獎金。

長工一年工資買不起一頭牛
咱們到河北保定農(nóng)村看看。根據(jù)《乾隆朝刑科題本》記載,長工老張一年工錢是"白銀二兩五錢,小米五石"。
按當時米價每石1.2兩計算,全年收入折合8.5兩 城里人也不輕松。北京茶館跑堂月薪400文,按1兩銀子兌1000文的匯率,一個月才賺0.4兩(240元)。 可胡同里的豬肉要40文一斤,跑堂的干十天活才能買三斤肉。難怪《紅樓夢》里劉姥姥進大觀園,看見一碗鴿子蛋都要驚呼:"一兩銀子一個呢,我們莊稼人過一年!" 每三年爆發(fā)一次農(nóng)民起義 乾隆最愛吹噓"養(yǎng)民之政",可《清史稿》里記載的農(nóng)民起義次數(shù)暴露真相:乾隆六十年間,大小起義超過100次,平均每半年就有一起。 最著名的王倫起義,導火索就是山東壽張縣衙加收"漕米折色",硬要把該交的米折算成高價銀兩。老百姓被逼得賣兒賣女,最后抄起鋤頭沖進縣衙。 更可怕的是人吃人。 《清宮檔案》里保存著乾隆十八年(1753年)甘肅 看過電視劇《天下糧倉》的朋友應(yīng)該記得"火龍燒倉"的劇情,歷史上真有這事,乾隆十三年,浙江糧倉離奇失火,燒掉的正是本該用來救災(zāi)的存糧。 英國使團看到滿街乞丐與豪華宮殿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副使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里寫道:"北京街頭乞丐之多,就像倫敦街頭的老鼠。""普通百姓衣衫襤褸,住的土房連英國農(nóng)夫的谷倉都不如。" 但他們在承德避暑山莊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宮殿貼滿金箔,宴席上光給皇帝做菜的灶臺就有100多個。這種反差讓英國人得出結(jié)論:"這個帝國就像破舊的大船,表面光鮮,實則千瘡百孔。" 最諷刺的是外交細節(jié)。 乾隆給英國國王的回禮是"普洱茶十團,哈密瓜干一匣",而英國送的天文望遠鏡、蒸汽機模型卻被鎖進倉庫,直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時都沒拆封。這種盲目自大,正是" 影視劇沒告訴你的 現(xiàn)在清宮劇里,動不動就是宮女太監(jiān)月例銀子幾十兩,純屬胡編。 根據(jù)內(nèi)務(wù)府《宮中則例》,一等宮女月薪才二兩銀子,剛夠在京城買盒中等胭脂。要是趕上主子不高興,動輒還要扣錢。故宮現(xiàn)存乾隆四十三年的懲罰記錄:"宮女翠兒打碎青玉碗,罰俸三月,杖二十。" 倒是貪官過得滋潤。 和珅每天早飯要吃六個荷包蛋,每個蛋成本二兩銀子,不是雞蛋金貴,是廚子得把蛋液從銀壺慢慢注入雕花模具,在燕窩湯里文火煨熟。這種吃法,普通百姓別說見,聽都沒聽過。 "康乾盛世"說法的由來 這個提法最早要追溯到康熙本人。 他在位時就讓人編《古今圖書集成》,專門收錄歌頌太平的詩詞。到乾隆更夸張,組織編纂《四庫全書》時,把涉及民生疾苦的2萬多本書全毀了。現(xiàn)代學者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里說得透徹:"清朝皇帝最擅長制造盛世的假象。" 西方人也沒閑著。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把圓明園畫成"萬園之園",歐洲貴族看了真以為中國遍地黃金。 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英國議會還在爭論:"要不要為這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超級大國開戰(zhàn)?"他們哪知道,這些GDP都是靠三億農(nóng)民每天勞作15小時堆出來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