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里講“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這短短八個字,道出了中國人對家庭最樸素的向往??僧?dāng)70后邁過五十歲門檻,站在人生中場回望,才驚覺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
老一輩用脊梁撐起一片天,年輕一輩卻接不住傳承的接力棒;父母耗盡半生心血,換來的卻是無人問津的晚年;一家人看似住在同一屋檐下,心卻隔得比山海還遠。這些藏在日常褶皺里的隱痛,正在慢慢侵蝕家庭本該有的溫度。

一、老一輩拼斷腰,下一輩不接棒:傳承斷層的無奈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可有些家庭的“乘涼人”,連給老樹澆水都嫌麻煩。70后的父母們,大多經(jīng)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像駱駝般默默承受生活重擔(dān),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恨不得把每一分錢都掰成八瓣花。就像《增廣賢文》里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們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下一代身上,盼著孩子能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然而現(xiàn)實卻常常讓人唏噓。當(dāng)父母好不容易在城里給孩子買了房,孩子卻覺得“啃老理所當(dāng)然”;父母手把手教生意門道,孩子卻嫌“老派做法沒前途”。這種傳承的斷層,斷的不只是物質(zhì)和手藝,更是家族的精神血脈。就像竹子抽節(jié),本該節(jié)節(jié)拔高,卻在關(guān)鍵處生了裂痕。
二、爹娘把自個兒熬成燈油盡,換來的卻是沒人疼惜:親情錯位的悲涼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可現(xiàn)實中,有些子女連禽獸都不如。70后的父母,很多都活成了“蠟燭式父母”——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拼命燃燒自己,直到油盡燈枯。他們生病時怕打擾孩子工作,默默吞下止痛藥;逢年過節(jié)做好一桌子菜,等來的卻是孩子“加班不回家”的消息。
鄰居王叔就是典型。退休后還去工地打零工,只為多攢點錢給兒子還房貸。去年查出腰椎間盤突出,疼得直不起腰,兒子卻只在電話里說了句“多休息”。《孝經(jīng)》有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有些子女連父母最基本的健康關(guān)懷都做不到,這種親情的錯位,像一根刺,深深扎在父母心頭。
三、一家子各顧各的:人心散了,家就空了
“家和萬事興”,這話聽著簡單,做起來卻比登天還難?,F(xiàn)在很多家庭看似完整,實則早已名存實亡。夫妻各玩各的手機,孩子沉迷游戲,老人獨坐陽臺發(fā)呆,連一頓像樣的團圓飯都湊不齊。就像一盤散沙,風(fēng)一吹就各奔東西。
這種“原子化家庭”的狀態(tài),比貧窮更可怕。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共同話題,夫妻之間只剩生活瑣事的爭吵,兄弟姐妹為了利益反目成仇?!睹献印氛f“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當(dāng)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元都失去凝聚力,又何談幸??裳??
人到五十,半生已過,最希望看到的,不過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頓飯,說說心里話??涩F(xiàn)實往往是,我們在追求物質(zhì)的路上越走越遠,卻把最珍貴的親情弄丟了。家庭的溫暖,從來不是靠金錢堆砌,而是需要每個成員用心經(jīng)營,互相理解。畢竟,家和,才能萬事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