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桂林,人們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然而,桂林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它還有藏匿于山水之間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村落。
如今,桂林已有171個村落被列入全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占廣西入選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些傳統(tǒng)村落如同桂林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靜靜地佇立在山水之間,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傳承著先輩的智慧與文化。
01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門等村矮寨自然村——
“九甲”風格續(xù)寫鄉(xiāng)愁篇章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門等村矮寨自然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人字坡屋面、屋頂鳳扳爪、磚挑檐門頭、扇形屋檐口、方門圓窗頂、紅墻白線條……”這些獨特的建筑元素共同構成了門等村的“九甲特色”。位于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南部的門等村矮寨自然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所處的平江河流域一帶自古即稱“九甲”,瑤、壯、漢民族文化在此處歷經數百年融合,孕育了獨特的“九甲”建筑風格。

村莊居住環(huán)境舒適愜意。
老一輩矮寨人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傾注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融入房屋的建造之中。每一處精美的雕花、每一道獨特的工藝,都承載著他們對幸福的祈愿,對未來的憧憬,別具一格的老屋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矮寨人精神傳承的載體。

矮寨村秉持著 “修舊如舊”的原則維護村中老宅。
“九甲”建筑風格傳承人,采用當地材料和土木工藝對房屋進行維護,秉持 “修舊如舊” 的原則,最大程度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結構和風貌,并在建筑裝飾上融入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傳統(tǒng)雕花圖案,如寓意福祿的梅花鹿、代表年年有余的鯉魚等。

別具特色的“九甲”建筑風格。
同時,矮寨村大力開展生態(tài)治理,通過種植各類花草樹木、治理污水,為村莊增添了一抹抹綠意,讓村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愜意。
02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紅巖村——
滿園紅柿迎客來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紅巖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十大魅力鄉(xiāng)村”“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等榮譽。
晨曦初露,金色的陽光輕柔地灑在紅巖村成熟的柿子上。光影交錯間,紅彤彤的柿子果形圓潤飽滿,果皮光滑細膩。深秋時節(jié),是紅巖村萬畝柿子林的最佳觀賞期,果實掛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

紅巖村老村屯還保留著古樸的傳統(tǒng)建筑。
紅巖村享有“中國第一月柿之鄉(xiāng)”的美譽。村口主干道上車流如織,村里柿子元素無處不在,與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拍照。

紅巖村的月柿吸引各地游客。

紅巖村民宿發(fā)展紅火。
果園變公園、農戶變商戶、產品變禮品。近年來,紅巖村依托月柿產業(yè),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拉長產業(yè)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今,紅巖村有民宿85棟,配套客房300多間,農家樂餐館50多家,每到月柿成熟,民宿客房供不應求。

紅巖村一隅。
小柿子成就大“柿”業(yè)。據統(tǒng)計,恭城瑤族自治縣月柿種植面積目前達到23.86萬畝,產量約87萬噸,年綜合產值超74億元,成為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yè)。
2022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zhèn)紅巖老村、朗山、高桂、門等、東寨5個村屯被列入廣西傳統(tǒng)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以“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與發(fā)展并重、與創(chuàng)建宜居城鄉(xiāng)同步、與全域旅游資源整合”為建設目標,擦亮村落名片。
03
靈川縣九屋鎮(zhèn)江頭村——
“廉”香四溢的“清官村”

靈川縣九屋鎮(zhèn)江頭村,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北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理學鼻祖周敦頤的筆下,蓮被賦予了花中君子的形象,自古以來象征著“廉”。靈川縣江頭村,建村已有千年歷史,因獨特的“科舉仕宦文化”和“江頭洲愛蓮文化”,被譽為“中國科舉仕宦文化村”“才子村”“清官村”,是周敦頤的后裔聚居之地,村民多為周姓。

江頭村的愛蓮文化被列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頭村人才輩出,被譽為“中國科舉仕宦文化村”“才子村”“清官村”。
在愛蓮文化滋養(yǎng)下,周氏家族以一顆“蓮心”秉承廉性,自明清以來有數百人出仕為官,皆廉潔奉公。村中保留的太史第、解元第、按察使第、同知府第、奉政大夫第、五代知縣府等門楣牌匾,既彰顯了周氏家族的榮耀,也體現了周氏子孫嚴格遵循家風,做人為官都如蓮一般廉潔、正直的品格。

江頭村傳統(tǒng)建筑群。

愛蓮家祠。
江頭村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國時期的傳統(tǒng)民居70余座,古跡眾多。村入口處,莊嚴古樸的愛蓮家祠最為引人注目,這里既是供奉祖先祭祀的宗祠,又是周氏子孫學習的私塾。家祠懸掛著“世德鄉(xiāng)舉選,宗盟會法傳”的門聯。祠堂中供奉著周敦頤的畫像,掛有《周氏家訓》和《愛蓮說》,祠堂兩側的窗欞紋樣內藏乾坤,“慎言、敏事、親賢、遏制、循理”等字樣與木窗融為一體,承載著家族的家風傳承。

愛蓮家祠既是祠堂亦是周氏子孫的學堂。
愛蓮家祠旁的字廚塔,塔身為四角三層,村中老人說,村民們世世代代都對文字心存敬意,從不亂扔廢棄字紙,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村中的學子們會把廢棄字紙集中送到塔中焚燒,這份莊嚴的儀式感體現了村民對知識的尊重。

圖為江頭村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青磚灰瓦、飛檐相望。
2008年10月,靈川縣以江頭村歷代清官廉政廉潔愛民史實為基礎,建立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該基地融合“真誠、和諧、積德、行善、奉獻”的愛蓮文化,將周氏家風建設與廉政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及游客在欣賞歷史、自然風光,探尋古建筑群奧秘的同時,感悟愛蓮文化的魅力與啟迪。
04
灌陽縣新街鎮(zhèn)江口村——
“同胞三翰林”佳話與桂劇起源

灌陽縣新街鎮(zhèn)江口村,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第二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
江口村位于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鎮(zhèn),處于馬山江、安樂源江與灌江的三江交匯處,因此得名“江口”?!叭瓍R流,必出狀元。”這里不僅有較為完整的桂北古商貿街,還流傳著一段科舉佳話。
江口村出了3名進士、17名文武舉人,其中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同胞三兄弟接連中進士并被欽點翰林,為廣西科舉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故有“一門三進士,同胞三翰林”的美談。

圖為唐景崧故居正門。
眼前這座明亮寬敞的建筑為唐景崧故居,其精美的墻繪、磚雕、木刻在歷經歲月洗禮后,依然散發(fā)著往昔光輝,現已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緊挨著故居的空地上,有一個古戲臺,象征著唐景崧與桂劇之間緊密相連的情緣。

從寒門到翰林,唐氏三兄弟的經歷堪稱寒門出貴子的典范。
唐景崧是一個資深戲迷,晚年為桂劇改革與創(chuàng)新付出了諸多心血,他將桂北的地方戲和皮黃腔融合創(chuàng)編,建戲臺、搭戲棚、編劇本、定曲牌,桂劇由此誕生。他還組織“桂林春班”,招收了30名女學徒,讓桂劇從此有了女演員。

唐景崧故居內的木刻圖案工藝精湛、保留完整,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唐景崧用六七年的時間先后創(chuàng)作了40出桂劇劇本,合稱《看棋亭雜劇》,直到病故。他將這些劇目在江口村和同姓不同宗的月嶺村傳播,促進了桂劇的傳承,被譽為“桂劇第一劇作家”。2024年3月16日,灌陽縣文化藝術館非遺中心聯合新街鎮(zhèn)在唐景崧故居舉行了桂劇傳承開班儀式。

飛檐翹角錯落有致,清流潺潺穿橋而過。
近年來,江口村以唐景崧故居和江口傳統(tǒng)村落為重點,打造“觀陽古鎮(zhèn)”,舉辦了“二月七”民俗文化節(jié)之“猜謎一條街”等活動,讓江口村既有古建筑的“形”,又煥發(fā)著歷史文化的“魂”。
05
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望月觀古的大觀園

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步行至月嶺村口,進士、舉人、歲貢、拔貢等八塊朱紅漆描金牌匾高懸于門樓上,與屹立在門前的拴馬石一同向世人彰顯月嶺村人才輩出的輝煌。

熱熱鬧鬧的月嶺村口,村民正在趕牛進村。

古樸的建筑、牌匾散發(fā)著厚重的歷史氣息,孩子們在門樓、檐下嬉笑打鬧,給古村注入蓬勃生機。
村中老人說,月嶺村古時稱望月嶺,因村后山形像犀牛橫臥,狀似抬頭望月,在1984年改稱為月嶺村并沿用至今。全村人口均出自唐氏一脈,同宗同族同姓。

歲月在墻面留下斑駁的印記,而村中的清池在村民生活中依然能承擔洗衣的功用。
月嶺村街巷縱橫交錯,圍墻、道路均是石砌。村中古民居群里,有六個大院是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宅建筑,均是該村富豪唐虞琮為其六個兒子修建的庭院。
這六個大院于同一天劃線、動土、上梁,依次名為“翠德堂”“宏元堂”“繼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錫嘏堂”。每個院落內有大小房屋十余棟,寬敞明亮、整齊劃一的官府庭院式布局,而且有不同的特點。“多福堂因院子里面福字多而有名,繼美堂的花園里有一條特別的石板路,又被叫作‘跳步園’?!备S村民唐集全的步伐,各院落的特別之處在眼前顯現出來。

走在村中,仰頭即見屋檐上的藝術。
“如果在村里迷路了,你就找找巷道邊的排水溝,跟著水流走就能走出村口嘍?!贝迕裉萍榻B,月嶺村內沿巷設有排水明溝,與村中地勢相結合,其高低起伏科學合理,是月嶺村獨有的導航。

2024年11月25日,月嶺村舉行將軍節(jié)廟會活動,月嶺桂劇團成員在戲臺為大家獻上桂劇《黃梨花展紙》和《雙賣舞》。
月嶺村人有愛演桂劇、喜看桂劇的傳統(tǒng),農閑時村民們會聚在一起唱幾段,1981年正式成立月嶺桂劇團?!拔覀儠ㄆ谂啪氁恍┯嘘P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節(jié)目,既能向大家宣傳黨的政策,又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碧萍窃聨X桂劇團的成員之一,從20多歲開始演繹小生一角,一演就是幾十年,桂劇早已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孝義可風石牌坊。
月嶺村令人流連忘返的除了桂劇,還有一處極為珍貴的石牌坊——孝義可風石牌坊。相傳唐虞琮其中一個兒子唐世桐體弱多病,娶了史氏不久后便去世,史氏一生守節(jié),并將唐世桐哥哥的兒子唐景濤過繼來撫養(yǎng)。唐景濤學習刻苦,中舉后受到朝廷重用,他為了感謝養(yǎng)母史氏,向朝廷申請建立這座石牌坊,故牌坊正面刻著“皇恩旌表”、反面刻著“敕建牌坊”。
這座高十余米的石牌坊為四柱三間四樓式大理石結構,兩側均有抱鼓石護柱。牌坊上石雕形象豐富、寓意深刻,既有“雙龍戲珠”“麒麟獻瑞”,還有“喜祿封侯(喜鵲、鹿馬、蜜蜂、猴)”“喜報三元(喜鵲、豹山羊、猿)”,以及腳踏祥云的“八仙”“八寶”……這些古老的題材莫不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p>
據悉,這座石牌坊的石雕工藝設計精美,如同一個石雕博物館,歷經百年滄桑仍如故,蘊含了民間匠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研究石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1981年被自治區(q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6
陽朔縣白沙鎮(zhèn)舊縣村——
青瓦屋檐下的中西文化碰撞空間

陽朔縣白沙鎮(zhèn)舊縣村,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被評為國家森林鄉(xiāng)村。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舊縣村,一個隱匿在陽朔遇龍河畔的傳統(tǒng)村落,沿著遇龍河騎行便可抵達。

圖為舊縣村保留的部分傳統(tǒng)建筑。
舊縣村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歸義縣縣城便坐落于此,故名“舊縣”。村里保存了40多棟明清時期的建筑,多為南方傳統(tǒng)的青磚灰瓦馬頭墻建筑,正門多用大理石砌筑,古色古香。村中居民多為黎姓,自清康熙年后出了7名舉人和1名進士,近現代史上還出了位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抗日將軍黎行恕。
青瓦房古建筑與碧綠的田園相映成趣,群峰環(huán)繞,仿佛一幅流動的水墨畫,走街串巷的行人為這幅畫卷更添靈動。午后的陽光灑在石板路上,不少游客在村中散步或騎行。

古鐘樓與獨具特色的翹角相映成趣。
古鐘樓的墻面上掛有幾塊牌匾,左側的牌匾刻著“桂林長田山水畫研究院陽朔舊縣寫生基地”。因群山環(huán)抱、奇峰秀起,清流穿古橋,竹筏載游人,舊縣村為寫生群體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雕梁畫棟的傳統(tǒng)民居也能提供特寫、近景、遠景素材,吸引眾多寫生隊伍前來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
墻面右側掛有“中國傳統(tǒng)村落”牌匾,還有一塊刻有中英文字樣的牌匾:Secret Garden秘密花園。穿過鐘樓,順著指示牌的方向,一座交織著花香、咖啡香的庭院式民宿——“秘密花園”映入眼簾。

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民居里別有洞天。
這座依山勢而建的民宿綠意盎然,院中栽有多種花卉苗木,西式的鐵藝與古老的木門巧妙搭配,沿著庭院石板路向前探索,每個轉角都有中西結合的“彩蛋”,一步一景,這別出心裁的設計出自南非建筑設計師伊恩·漢姆林頓之手。這里也被網友贊為“古風版莫奈花園畫卷”。
起初,村民們對伊恩修繕老宅的想法并不認同,當他完成第一棟老宅修葺,重煥生機的老宅讓村民對伊恩刮目相看。伊恩說:“有一次我在屋頂上,舊縣村三個老人叫我下來,他們說要謝謝我。他們看到我保護并修繕了老宅,感到很開心。他們開心,我也開心?!?/p>
從2001年來廣西至今,伊恩已參與修繕古民居超20所,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金繡球友誼獎”。
曾在北京從事雕塑行業(yè)的孫正坤,2019年攜家人來陽朔旅游后定居舊縣村。他將一座古宅改造成民宿和茶室,保留原有的青磚,把自己設計的作品作為裝飾,使現代化雕塑與傳統(tǒng)建筑相碰撞,讓古宅既有老味道又具時髦感。

古墻、古道在斜陽的映照下等待著游客到來。
如今的舊縣村,許多老宅經過修舊如舊后重煥生機,青瓦屋檐之下為中西文化交融空間。茶室、咖啡館、民宿、餐吧等不僅讓閑置的傳統(tǒng)民居得到利用,還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yè)崗位,聞名而來的游客增加了當地經濟收入,以旅游效應助推經濟發(fā)展。
07
興安縣白石鄉(xiāng)水源頭村——
千年銀杏與古宅大院的浪漫邂逅

興安縣白石鄉(xiāng)水源頭村,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穿過一片金黃色的銀杏林,秦家大院便映入眼簾。它位于興安縣白石鄉(xiāng),原名為水源頭村,歷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間。

屋頂瓦面盡顯古樸典雅。
相傳,一位山東的秦姓官員長途跋涉至桂北,被水源頭村的山形地勢吸引,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在此安家。作為唐代名將秦瓊的后人,他們在此繁衍生息,歷經歲月,逐漸建成了如今的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大門上懸掛的文魁、武魁牌匾,彰顯著秦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其中,“武魁”匾為嘉慶十二年(公元1808年)皇帝御賜,上面寫著“欽命贈武職郎秦本洛 恩科武魁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戊辰歲季冬月谷旦立”,即嘉慶皇帝賜給此地的武狀元秦本洛。門楣上的乾坤二卦則提醒后人要德才兼?zhèn)洹⒚靼鬃鋈?、清廉做官?/p>
雨后的秦家大院。
目前,秦家大院保留有20多座明清風格的建筑。這些建筑群依山勢而建,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大宅子,主次軸線分明。宅子多為三進三開,分為四組,每組之間相隔兩米,形成狹長的青石巷道。

老人在天井下收拾采摘好的野菊花,孩童在屋外玩耍。
據村民介紹,由于政府和村民的保護,秦家大院原貌得以完整保留,許多影視劇組曾在此取景拍攝,如央視播放的《歷史的選擇》《大圍剿》《萬山剿匪記》等影視作品,使秦家大院聲名遠揚。
秦家大院每家每戶的門上都有寓意深刻的名稱,如“紫氣東來”“吉門余慶”“朝照乾坤”等,讓人感受到當年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秦家大院的設計十分巧妙,每家的天井旁都放置一個青石板制成的大水缸,一旦發(fā)生火災,可從水缸中舀水撲救,水缸外壁刻有精美圖案,被村民稱為“吉祥缸”。

隨著四季更迭,傳統(tǒng)建筑與四時風景相互映襯。
興安縣是全國聞名的“銀杏之鄉(xiāng)”,每到深秋,銀杏葉由青綠轉為金黃,各鄉(xiāng)鎮(zhèn)如同披上金色外衣,整個興安仿佛一片金色海洋。秦家大院大門外,成片的銀杏樹環(huán)繞村莊,其中一棵樹齡超過1200年,金黃的銀杏葉與古老的建筑構成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吸引著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一灣清流映古屋,圖為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鎮(zhèn)楊溪村。

潛經村是廣西唯一的回族鄉(xiāng)——桂林市雁山區(qū)草坪回族鄉(xiāng)下轄的三個村委之一,圖為潛經村的白氏宗祠。

圖為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古壯寨一隅。
每塊青磚、每片青瓦、每座古橋,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推開沉重的木門,古木散發(fā)著原始的馨香,后人掛上的紅燈籠、紅對聯為古屋舊宅點紅妝,茶香、咖啡香在屋檐下匯聚,喚醒了沉睡的老屋。
在古村落里,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得以靜下心來,品味歷史的醇厚,探尋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美好。這是一片充滿詩意與浪漫的土地,是心靈的棲息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老屋在鄉(xiāng)愁就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