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巷賢鎮(zhèn)趕集日,日頭爬老高了,集市卻沒幾分熱鬧勁。穿藍布衫的阿婆蹲在竹筐旁,手里的粽葉翻來翻去,筐里的艾草蔫噠噠垂著腰?!耙郧佰椎?a class="keyword-search" >趕集散了,滿街都是糖渣子,現(xiàn)在晌午不到就收攤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墻角蹲的大爺吧嗒著旱煙,煙灰簌簌掉在青石板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輩人總說巷賢鎮(zhèn)的根在老圩莊,明朝嘉靖年磨家從賓州遷來,巴掌大的磨莊慢慢長成了熱鬧的圩地。王陽明平了八寨之亂后,十三姓人家陸續(xù)落戶,萬歷年間已有三百多人,茶館商鋪開到半夜,紅燈籠把青石板照得發(fā)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這兒,穿街走巷見人都作揖問好,順口夸了句“巷有賢人”,幾個秀才趕緊把圩地改成巷賢圩??蛇@話聽著總像添了作料的酸粥——乾隆最遠到蘇州,廣西當(dāng)年山賊出沒,他哪敢往這地界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圩莊的九街十八巷還在,青磚墻上的雕花褪了色,磨氏宗祠的匾額倒是新漆的,光緒八年的落款還能辨出幾分??挡旱氖A磨得發(fā)亮,當(dāng)年南來北往的商客踩著它卸貨,如今只有野貓蜷在騎樓下打盹。民國那會鬧匪亂、抓壯丁,十三姓跑了大半,只剩磨家守著老宅子,解放后圩地改成鎮(zhèn),老輩人說“磨家不走,巷賢的魂就斷不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鼓鳴寨在鎮(zhèn)東頭的山坳里,夯土房挨著山,風(fēng)一吹山后石鐘嗡嗡響,像老時光在嘆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寨子里的人還留著長發(fā),青布衫一穿,倒像是從明清畫卷里走出來的,外頭人說這是“古民莊”,可誰知道他們守著這些老房子,心里是甜還是澀?文化廣場的籃球架下,幾個老漢湊堆聊天,旁邊教堂鐵門緊鎖,山歌唱響的三月三,會不會比現(xiàn)在的趕集熱鬧些?

最讓人唏噓的是趕集日,上午十點過,攤位稀稀拉拉,賣菜的多是白頭發(fā),年輕人的影子比天邊的云還淡。老阿婆說她兒子在廣東進廠,孫子過年才回來,“娃娃連巷賢的老故事都聽不進,光盯著手機屏幕”。我常想,當(dāng)老巷的青磚不再映得出孩童奔跑的身影,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還能熱乎多久?

都說“巷賢無賢”是笑話,可老圩莊的一磚一瓦,鼓鳴寨的一草一木,不都是前人留下的“賢”?只是如今年輕人腳步匆匆,老時光跟不上趟,那些藏在巷弄里的故事,該怎么往下傳呢?

趕集的人群慢慢散了,青石板上的陽光越來越淡,唯有墻角大爺?shù)暮禑?,還在一明一滅地續(xù)著老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