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尤其是武漢,有這么一句極具地域特色的口頭禪,想必大家都聽過,那就是——“不服周”。

“不服周”這三個字,是湖北人骨子里的硬氣與倔強。這個流淌著三千年楚文化血脈的詞匯,藏著一段讓周天子顏面掃地的陳年舊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大封諸侯。當(dāng)時楚人的首領(lǐng)鬻熊曾幫助周文王,按理說該給個好位置吧?結(jié)果周王室只給了楚國“子爵”。

“子爵”是什么?周朝共有5個封爵等級,按次序分別為公、侯、伯、子、男,“子爵”位列第四,不僅爵位低,而且封地也特別小。

更氣人的是周王室的態(tài)度!據(jù)《史記》記載,周成王召開諸侯大會,楚君熊繹前往參加。但是,熊繹被攔在大殿外,周成王拒絕其入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如此,周成王還命令熊繹作為火師,被安排去“守燎”(看火堆)、“置茅”(擺放祭祀用的茅草),堂堂國君,竟然像仆人一樣。

面對羞辱,楚人憤然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意思是,既然周朝視楚為蠻夷,楚人便以蠻夷自居,拒絕遵循中原禮法,從此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從此,楚國走上了“不服周”的硬核發(fā)展道路:自封為王(本來只有周天子能稱王);開發(fā)銅礦,鑄造自己的貨幣;吞并周邊小國,地盤越來越大。

對于楚國的不斷挑釁與日益強大,周王室哪能容忍?公元前985年,周昭王親率大軍南征楚地,《史記》記載“南征伐楚,涉漢水,遇大兕”。

但這次戰(zhàn)爭并沒有取得預(yù)期的勝利,反而讓周昭王見識到了楚國的硬氣與頑強。周昭王不甘心失敗,3年后再次出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昭王率領(lǐng)周朝精銳之師“西六師”進攻楚國,結(jié)果仍以失敗告終。不僅周軍全軍覆沒,周昭王也殞命漢水。《竹書紀(jì)年》記載“昭王南征而不復(fù)”,成就了史上首個被水戰(zhàn)反殺的帝王。

周昭王出征被殺,這可是周朝歷史上罕見的奇恥大辱。從此以后,周、楚之間,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仇,楚國更是堅定了不服周朝統(tǒng)治的決心。

公元前606年,楚國勢力強大,楚莊王率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附近,表面看是軍事演習(xí),實際上卻是在周朝家門口炫耀武力。

楚莊王故意問周朝使者,“鼎之輕重幾何?”九鼎,那可是九州王權(quán)的象征。楚莊王“問鼎中原”的經(jīng)典一幕,更是將楚國的“不服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白了吧,湖北人的“不服周”,最初的起源是——楚國不服周朝的統(tǒng)治。再聽到湖北人說“不服周”,別只覺得是口頭禪,它有著3000年歷史呢。

從楚國倔強抗?fàn)帲浆F(xiàn)代湖北人敢拼敢闖,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不服周”始終凝聚了湖北人的倔強與硬氣,是長江水澆灌出的硬骨頭精神。

三千年后的今天,“不服周”早已褪去血腥氣,卻依然流淌在湖北人的血液中——從“九省通衢”的商貿(mào)拼搏,到英雄城市的“武漢挺住”;從光谷科技的自主創(chuàng)新,到長江經(jīng)濟帶的敢為人先。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叛逆,而是知難而進的生命力。

親愛的朋友,尤其是湖北老鄉(xiāng),你們對“不服周”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