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爆火,讓我對科技進步的速度又有了新的思考,焦慮感讓我覺得AI取代人類,貌似就在不久之后。

想要人類社會不倒,人就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解決社會帶來的新問題。于是我問Deedseek,在當今時代,人最應該注意什么事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它給出了17條答案,我拜讀了一下,發(fā)現他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好像比我這個人類還深刻。

思如涌泉,說干就干,我著手將這17條關于人際交往、生活、工作,以及關于自我生存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

關于社交的六個常識、關于職場的三個常識、關于生活的八個常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社交的六個常識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所有的痛苦都來源于人際交往。但如果人與人之間不是交織的,社會也不會存在了。

所以任何人都無法真正意義上從巨大的人際網格中解離出來。

唯一解就是,在痛并快樂著的時候,讓痛少一點。

Deepseek建議人類重拾的第1條常識

「人際交往比金錢更重要」

大多數人對社交應酬實際上是嗤之以鼻的,但很多應酬又是你躲也躲不過去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鏡像自我理論”里強調,朋友之間的互動可以完善人對自我的認知,你離不開朋友,更離不開“親密關系”。

因而會在無意之中,或重或輕地,依賴身邊每一個人。

人際交往的主權在你手里,交往提供的價值是用多少錢都換不來的。

但在這種時候,你一定要牢記:

「足夠的尊重才是建立關系的前提」

不管是在家人之間,還是朋友、伴侶,甚至是合作伙伴、陌生人之間,要讓關系更一進步,一定是需要尊重的。

醫(yī)學證明,尊重可以激發(fā)神經元對大腦的“獎勵”,使人更容易接納對方。

而心理學則認為:

「尊重能增加“傾聽”的概率,拉近雙方關系」。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上下級之間,容易用“支配”代替“尊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你為了孩子好,但卻讓他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小小的舉動,會讓親子關系,產生裂縫。

如果想規(guī)避此類問題,就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各種關系”,因為:

「培養(yǎng)堅不可摧的關系,是需要用大量時間澆灌的」

有研究認為,越想讓關系親密,就越要投入更多時間。從朋友到熟人,只需要90小時的密切交往。

而從朋友關系到好朋友關系,則需要200小時以上的交往。

而在所有人際交往里,愛情是最深刻的,由于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加持,愛被認為是人際交往的頂點。

現代青年都不提倡結婚,并不是他們不相信愛情,而是他們只相信愛情。

所以青年身邊的人們,要明確他們的想法:

「婚姻不是生命的必需品,愛情才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青年都說自己“不需要愛”,但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浸泡在愛的溫泉里。

可也要注意:

「持續(xù)不斷的愛,會讓大腦疲勞,進而對愛產生麻木」。

心理學家芭芭拉強調:“愛是發(fā)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正是這種像雨點一樣不密集的東西,刺激了多巴胺的產生。

如果認為愛必須得是密密麻麻毫無空隙的話,則會讓人覺得自己“愛而不得”,進而影響親密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職場的三個常識

年初,工作在某電臺的主持人王瀚被裁員。沒多久他就踏上了旅途,他說:

“這種工作不適合我。我不想自己的一生都在請假中度過?!?/p>

平衡生活和工作,在當今世界是一個重大難題。犧牲生活換來的工作,只能讓人疲憊。

關于職場,有三點常識必須重新拾取。否則工作就是生活的“阿修羅地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職業(yè)本身就是流動的,如不能接受流動,會引發(fā)集團焦慮」。

2025年,報名國考人數350萬,比去年多了40萬,堪稱“歷史最難”。

大家都想要穩(wěn)定的工作,不接受工作的流動。競爭壓力的增大,引發(fā)考公群體“集團焦慮”。

但如果接受了工作的流動,焦慮會緩解不少。具體怎么選擇,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想要在職場走得更遠,要讓人感知到你有深度思考和表達,兩大能力」

阿希從眾實驗表明,群體中堅持獨立觀點者更容易獲得尊重。而獨立的觀點誕生和維持,離不開深度思考和表達能力。

第三點很重要,要明白:

「休息不是獎勵,而是生存的權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國乒運動員陳夢,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承認——她只要一休息,就會有恥辱感。

于是她只能拼命練習,犧牲了很多本該屬于自己的時間。

不管是職場還是學習,都不要有“休息恥辱”,覺得自己停下了腳步,就會被別人趕超。

內卷是零和游戲,并且自我剝奪了休息和生存的權利。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人就會生活的樂趣。

在社會比較理論中,這叫作“被迫競爭”。結局是帶來焦慮、抑郁和職業(yè)倦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生活的八個常識

生命是很多事情的集合,而忙碌的我們,總會對其產生誤區(qū),有時候,這些誤區(qū)或許也是“致命的雷區(qū)”。

首先就是健康雷區(qū)。

「成年人必須具備的技能,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你身邊有沒有為了怕耽誤工作有病不去看的人?什么時候健康也要被拋在工作后面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不僅是為了你,也是為了所愛之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些以各種原因拋棄正常作息的人,是自己生命里最可怕的“殺手”。

成功人士一天只睡四小時是謠傳,充足的睡眠才是強化生命力的根本。

醫(yī)學研究已經證明,睡眠之所以能恢復精氣神,是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細胞進入了修復模式,撫平了器官高強度工作之后的思考。

有數據表明,長期保持足夠睡眠的時間,其DNA端粒的長度,要超過不足者一倍。而端粒,關乎衰老與死亡。

「保護大腦的方法,是集中注意力」

一心多用不是特異功能,只會造成記憶力難以集中。

要保護大腦,就要學會在冗雜的信息原理,找到最關鍵的那個。如果在乎的東西太多,大腦就會疲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想要論據?也有。神經影像學顯示,長期分心者前額葉血流量會平均減少23%,導致決策能力下降37%。癥狀是:出現思維跳脫和邏輯混亂。

這是一個死循環(huán)。分心會影響大腦,而被影響的大腦,會更容易分心。

第二,成長雷區(qū)。

「成熟的標志不是更穩(wěn)重,而是可以應對繁復的現實」

對成熟的各種標準化的定義,都是錯誤的。成熟不是對外的,而是要先對內,再由內而外。

只有你自己才配定義,自己是不是“成熟”了。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熟的核心,在于“真實”,要對世界有清晰的認知,也就是所謂“感受真實的世界”。

成熟的人一定會經歷的過程是:預測未來-獲取反饋-優(yōu)化認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過這一流程,可以打破“自我欺騙”,能擁有在現實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緒,在成長過程中也非常重要。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但發(fā)泄情緒,要有邊界」

謎底就在謎面上,有原則的情緒發(fā)泄,可以令人酣暢淋漓。而沒有邊界地發(fā)泄情緒,只會帶來災難。最直接的例子——路怒癥。

還要在成長中明白一點:

「生存必然伴隨痛苦,但痛苦不代表失敗」

我問Deepseek,為何生存一定伴隨痛苦。它援引了歐文·亞隆的心理學觀點:

“生存的痛苦來源于人類永遠無法規(guī)避的四個問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p>

拿自由來說,被定義的自由,還是不是自由?答案是,自由只有在界定的框架里才叫自由,否則就是“縱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因為自由而感到痛苦,是因為有些自由要突破既定框架和原有責任,最終帶來焦慮。

電影《出走的決心》就討論了家庭責任和自由之間的沖突。

你想要說走就走的旅行,但責任的鎖鏈會束縛住你的手腳。所以出走,是需要決心的。

可電影中的女主角,最后還是踏上了旅途。半生受壓榨的她,終于還是成功了。

有的成功需要用痛苦來交換,痛苦只會帶來痛苦,而非失敗。

不是有句老話?就連失敗都是成功之母。

第三,價值雷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價值的產生,往往伴隨效率。我的更新的頻率越高,我出現在你面前的可能性越大,我的存在就越有價值。

但如果我只埋頭工作,就會錯過屋外剛剛破土的新芽。

所以要提醒你:

「只追求效率,會錯過更多寶貴的東西,無聊才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

“心智游移”觀點認為,大腦會在無任務的狀態(tài)下重組信息,催生出新奇的想法。

一項心理實驗,將人分為兩組,一組什么都不做,另一組被強制抄寫電話號碼15分鐘。

隨后研究者提問:“塑料杯都有什么用法?”

無任務的一組,提出的塑料杯用法,比抄寫電話號碼的那組,多說出40%的塑料杯用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拾起被你拋棄掉的“無聊”,或許能發(fā)現更多有趣的風景。

再換一個角度看價值,那就是“財富”。

「會存錢,才能累積財富」

對于普通人來說,累積財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存錢。

存錢能讓你的身邊沒有價值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安全感,會越來越多。

如果不知道怎樣做才能下定決心存錢,那就記?。?/p>

存錢≠收入-支出

存錢=收入-欲望

最后一點,我將它從健康、成長和價值雷區(qū)中解離了出來。因為它與快樂息息相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你想問——我要如何過得爽?那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

「不用糾結機會的轉瞬即逝,忠于自己才能得到想要的結局」

花花世界迷人眼,機會也是萬花叢中的一朵又一朵。但對于普通人來說,抓住機會的概率并不高,如果機會轉瞬即逝,就不要再糾結了。

你要糾結的不是錯過機會,而是如何提高抓住機會的概率。

怎么提高?很簡單——走心。

明確自己想要什么,內心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抓住。

人是不會自己害自己的。就連對自己動刀子的人,在內心深處也是為了拯救自己。

當機會來了,如果真的糾結這條路對不對的話,就先問問自己,想不想要。如果想要,就沖過去抓住它。

但后續(xù)的代價和成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受。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別管別的,只管自己。

還是那句話,生命是很多東西的集合,關注到了一點,往往會忘記其他的東西。

拾起這些東西,你才能應對各種挑戰(zhàn),明白“生存”最根本的快樂,來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