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大的古建筑可以不用一顆釘子是真的嗎?”“如果沒有釘子固定,建筑牢固嗎?”帶著這樣的疑問,4月27日,九里亭外國語實驗學校的孩子們來到校園千米外的一處靜謐宅院——薈珍屋,與中國古老而精湛的“榫卯”木工技藝相遇。

推開薈珍屋的大門,斗拱飛檐、亭臺樓閣、雕梁畫棟依次鋪展開來,孩子們仿佛穿越了時空,好奇地打量著院子里精美而古老的“老物件”。伴隨著講解員趙老師的解說,中式廳堂中的上品太湖石,黛墻灰瓦的徽式建筑,小橋流水的蘇式園林……那些藏在老物件紋路里的故事,仿佛躍然在眼前,重新煥發(fā)出光彩。

“棟、梁、柱、椽,都是木房子的主要構件,大家抬頭看,柱子上面這個就是梁?!?a class="keyword-search" >榫卯連接在薈珍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應用,趙老師就地取材介紹建筑的精細構建,“這些看似簡單的木頭,不僅代表木工的高超技藝和我們先輩的智慧,更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彼哪昙壍年惣褲烧J真聆聽關于榫卯結構的知識,他由衷地說道:“古代的工匠,不利用一釘一膠,就制成了如此堅固又精美的房屋,真是了不起!我也很喜歡榫卯制成的家具,不僅沒有缺陷,而且壞掉也只需要換下一段就可以,很有智慧?!?/p>
參觀學習之后,同學們化身小魯班,開始對著事先準備好的木材仔細觀察,一番敲敲打打后,一個通過榫卯技藝組合而成的木凳便做好了?!霸瓉碇灰久Ш?,就能夠承受來自不同方向的力,太神奇了。木頭,太有意思了!”大家踴躍發(fā)表看法。
“這樣一場文化探索之旅,不僅讓孩子們對榫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激發(fā)了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堅定了文化自信。”九外實驗校長王本運介紹,學校立足學生主體視角,以 “社會中的我” 作為課程設計與實踐的原點,依托兩類清單,探索“行走的思政課”校本化實施路徑,建構了“幸福校園、幸福家庭、幸福社區(qū)、幸福家鄉(xiāng)、幸福中國”五大課程模塊,形成“大思政課”校外社會實踐體系。這種體驗式學習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助力學生 “在幸福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成長”。
供稿:九里亭街道分中心
編輯:周雨薇
審核:周樣波 初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