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注重孝道的國家,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后有出息,為自己臉上增光;

有的希望娃今后可以守在自己身邊,養(yǎng)老送終,度過幸福的晚年。

其實,這兩種孝順就是《人世間》所提到的養(yǎng)口體和養(yǎng)心智。

養(yǎng)口體,指的是守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

養(yǎng)心智,指的是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臉上有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無論是養(yǎng)口體還是養(yǎng)心智,都是在踐行孝道,也沒有誰比誰更高一籌。

然而現實是,養(yǎng)口體的孩子,一開始為父母賺足了面子,父母人前風光無限,等孩子長大后,他們一些行為舉止,卻傷透了父母的心。

上海一對老教授在養(yǎng)老院孤獨離世,他們三個身在美國的兒女,竟然一個都不愿意回國,而是讓養(yǎng)老院代為舉辦葬禮,他們只需出席線上悼念即可。

這個故事讓很多人心里一涼,不知道這對老夫婦生前內心該是多么荒涼一片。

含辛茹苦、傾盡全力撫養(yǎng)孩子長大,給他們最好的資源,提供好的條件,讓他們出國深造,沒想到卻養(yǎng)了一群“白眼狼”,最終無人養(yǎng)老送終。

其實,孩子孝不孝順,和所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分不開,也會從小表現出一些特征,父母不可大意,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長大后“不孝順”的孩子,從小都有這3個特征

① 習慣服從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

懂事,真的不是褒義詞。

一個女孩哭訴,自己從記事起,懂事的標簽就一直跟隨她,從小聽話學習好,好像沒有經歷什么叛逆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是后來越長大她越痛苦,她發(fā)現自我評價非常低,在社交中過度迎合他人,忽視自我需求,后來一度陷入到抑郁的情緒,不能自拔。

直到她后來離開原生家庭,和父母少了聯系,才發(fā)現自己生活得到片刻的安寧。

習慣聽話服從的孩子,邊界感模糊,分不清孝順和盲從,可能被親情綁架;

由于長期處于被支配、約束的環(huán)境中,也可能走向反面,讓孩子積累未被表達的負面情緒,成年后孩子,因恐懼控制而徹底疏遠家庭,以此表達反抗。

② 沒有擔當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是典型的“啃老族”,他因為甜言蜜語和善于討好人而備受趙美蘭的寵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母親的過度溺愛,讓蘇明成成為一名巨嬰,他習慣依賴家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只會推卸責任。

沒有責任擔當的孩子長大后不孝順,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周圍人的需求,因為從未要求付出,孩子不懂回報感恩,只想索取。

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恩意識非常重要,讓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參與到家庭的分工中,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和孩子加強情感聯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③ 冷漠自私

共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共情也叫擁有同理心,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他人的情緒和需求。

冷漠自私的孩子,或者生性涼薄的孩子,存在很強的情感冷漠、社交疏離,缺乏感恩、同理心,和父母無法建立深層連接。

尤其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吐槽自己的青春期孩子,和自己不說話,沉迷游戲,見到自己就像見到仇人一樣,其實是孩子現實中缺乏和父母深度情感交流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給父母的建議:

及時調整自我的教育方式,停止溺愛,讓孩子承擔家庭責任,用"感謝教育"替代"理所當然"思維;

重建情感聯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孝順長輩,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榜樣。

給成年孩子的建議:

自我察覺,了解自己冷漠背后的原因;

練習共情能力,從一些小事做起,逐漸改善和父母的關系。

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足夠好的父母

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唐納德說過一句話: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足夠好的父母。

唐納德指出,完美育兒是個神話,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真實的互動環(huán)境。

當父母試圖做到“完美”時,就會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一些潛在的危害:

一是導致過度控制,剝奪了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總是被父母打擊,不愿意主動嘗試新鮮事物,不愿意敞開心扉和父母交流,孩子容易成為“媽寶男”或者安心啃老,不想主動承擔責任;

二是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以 "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名,表面上是愛,實際上卻可能帶來深遠的心理傷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教養(yǎng)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愧疚控制"(Guilt-Tripping),長期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情緒健康和人際關系。

三是陷入自我消耗,過度犧牲自我需求,長期壓抑情緒,最終導致身心俱疲,甚至影響教育質量。

很多全職或者單親媽媽容易陷入這種"養(yǎng)育倦怠"中,嚴重時可能引發(fā)抑郁、焦慮或親子關系惡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育兒和家庭教育中,我們要摒棄做個完美媽媽或者爸爸的想法,對待孩子要像園丁而非木匠那樣,粗暴的將孩子“砍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

寫在后面

《園丁和木匠》一書中提出:要讓孩子盡可能多的玩,讓他們在混亂和無序的童年中不斷得到發(fā)展和進化;

盡可能給孩子多的愛,愛讓無序成為可能,給孩子做好陪伴和榜樣,讓孩子邊玩邊學、邊看邊學、邊聽邊學。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感恩孝順、有責任心的人,父母要做好自己:

不要人前人后兩個樣,不在孩子面前演戲,不道德綁架孩子,讓孩子的內心得到充分發(fā)展,成為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人,散發(fā)善意對待周遭的人。

你認為孩子長大后表現出孝順或不孝順,和什么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