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wèi)的風掠過茶館的布幌子時,總帶著些舊時光的味道。那里有老藝人敲著醒木說“且聽下回分解”,有學徒在后臺偷偷給師父的茶壺添水,有觀眾把瓜子皮扔在青磚地上,跟著臺上的段子笑得前仰后合??扇缃竦南嗦暯瑓s被直播間的閃光燈照得有些晃眼——楊議的拜師爭議、侯耀華的直播言論,讓本該說學逗唱的舞臺,變成了口水橫飛的擂臺。作為江湖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二位或許該聽聽老輩人的話:把江湖還給藝術,把體面留給時間。
一、江湖不是名利場,是手藝人的棲身之所
侯寶林大師當年在天津撂地賣藝時,為了一塊“攢底”的好活,能在小茶館里免費給觀眾打雜三個月。他常說:“藝人的本事是喂不飽的,唯有把心放在活計上,才能在江湖里站得住?!笨扇缃竦慕?,卻有些本末倒置:拜師成了流量密碼,收徒成了圈錢套路,連“砸掛”都從舞臺上的幽默,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刀槍。楊議先生,您在直播間里紅著眼眶說“拜師無需他人承認”時,可曾想起侯寶林大師為了師承輾轉拜師的艱辛?侯耀華先生,您在直播中感慨“為了掙錢不支持拜師”時,可曾記得父親當年為了讓相聲登上大雅之堂,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江湖本是手藝人的江湖。馬三立在《我這一輩子》里演的那個小市民,窮困潦倒卻始終不肯拿“藝德”換錢;郭德綱早年在小劇場里,為了留住觀眾,一晚上能說五段相聲,段段都是新活。他們靠的不是炒作,不是爭議,而是實實在在的本事。二位身處江湖高處,何不學學老輩人的“笨”——把直播間的熱鬧讓給晚輩,把精力放在帶徒弟、磨新活上,這才是對江湖最大的尊重。
二、體面不是吵出來的,是守出來的
相聲行當有句老話:“臺上見真章,臺下留體面?!?/strong>侯寶林與郭啟儒搭檔多年,臺上互相調侃不留情面,臺下卻親如兄弟;馬志明與黃族民合作三十載,臺下從未紅過臉,因為他們懂得:真正的體面,是對藝術的敬畏,是對同行的寬容,是對江湖規(guī)矩的守護。楊議先生,您與兄長的紛爭,本是家務事,何必拿到直播間里讓眾人評說?侯耀華先生,您與楊議的分歧,本是行業(yè)內部的探討,何苦用“為了掙錢”這樣的話傷了和氣?

看看如今的德云社,岳云鵬走紅后依然堅持每天練功,郭麒麟為了演好一段戲推掉所有綜藝,他們用行動證明:體面是后臺里流的汗,是舞臺上磨的活,是面對爭議時的沉默與堅守。二位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與其在直播間里爭一時長短,不如靜下心來寫一段能傳世的好段子,帶幾個能扛鼎的好徒弟——這才是江湖里最硬氣的體面。
三、把江湖還給藝術,讓時間說真話
海河的水之所以能流百年,是因為它容得下帆船與汽笛,載得動明月與星光。相聲江湖之所以能傳百年,是因為它既有侯寶林的大雅,也有張壽臣的大俗,既有馬三立的深沉,也有郭啟儒的詼諧。楊議先生,您的《楊光的快樂生活》曾讓多少人看到市井里的幽默,那才是相聲該有的煙火氣;侯耀華先生,您在《編輯部的故事》里的客串,曾讓多少人感嘆“相聲演員演戲也有范兒”,那才是藝人該有的跨界體面。既然二位都曾用作品征服過觀眾,何苦在流量的泥潭里打轉?

時間是最公正的判官。當年郭德綱被罵“三俗”時,誰能想到他會成為相聲復興的旗幟?如今那些靠爭議走紅的“網紅演員”,又有幾個能在舞臺上站滿十年?二位不妨學學前輩——侯寶林大師晚年依然在改《賣布頭》的臺詞,馬季先生臨終前還在琢磨新段子。把江湖還給藝術,把自己還給作品,時間自會為你們寫下最體面的注腳。
四、小編結語:江湖路遠,藝術長青
估衣街的老槐樹又開花了,那淡紫色的花落在茶館的瓦當上,像極了老輩人留下的詩行。愿楊議先生能放下直播間的熱鬧,在后臺好好教教徒弟們《八扇屏》的氣口;愿侯耀華先生能重拾對相聲的初心,帶著晚輩們整理整理侯派相聲的老活。江湖路遠,藝術長青,當二位的名字不再出現(xiàn)在爭議里,而是出現(xiàn)在新段子的作者欄里、新徒弟的師承表里,那才是對相聲江湖最大的成全,對自己最大的體面。
畢竟,相聲不是江湖恩怨的放大鏡,而是人間百態(tài)的哈哈鏡。把焦點從“人”身上移開,多看看“活”,多想想“藝”,這江湖才能重回它該有的模樣——有笑,有淚,有傳承,有希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