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秋,秦嶺深處一座代號“719”的軍工廠內,青灰色的磚墻爬滿爬山虎,銹跡斑斑的鐵門后,是五排依山而建的窯洞式宿舍。這里曾是三線建設時期的熱鬧之地,如今卻只剩零星幾戶老職工留守。我母親總說,這地方陰氣重,山風掠過時像有人在耳邊低語。
那年我七歲,父母在719廠的車床車間工作。父親是技術員,母親負責質檢,兩人常加班到深夜。中秋前夜,廠里突然接到一批緊急訂單,父母被要求通宵趕工。我被獨自留在九排三號的家中,臨睡前,母親再三叮囑:“鎖好門,聽到什么動靜都別出去?!?/p>
可孩子的好奇心總勝過恐懼。約莫凌晨一點,我被一陣窸窣聲驚醒——像是有人用指甲輕輕刮著窗玻璃。月光透過泛黃的窗簾,在地上投出一道細長的影子,那影子微微晃動,竟不似樹影的婆娑,倒像個人僵直地立著。我縮在被窩里不敢動彈,直到一聲凄厲的貓叫劃破寂靜,影子倏然消失。
第二天清晨,母親回家時臉色煞白。她手里攥著一枚銅質工牌,邊緣沾著暗褐色污漬。“在廁所門口撿的……”她聲音發(fā)顫。我湊近一看,工牌上刻著“鍛工車間·周建軍”,編號尾數(shù)被硬物刮花,只剩模糊的“719-4**”。
“周建軍?”父親皺眉,“那不是四排六號的老周嗎?聽說三年前調去甘肅分廠,后來……”他猛地噤聲,母親狠狠瞪了他一眼。
當晚,母親執(zhí)意要去四排打聽。六號房早已荒廢,門鎖結滿蛛網(wǎng),窗臺上卻擺著一碗未腐壞的月餅,燭淚凝固在瓷盤邊緣,仿佛有人剛祭拜過。鄰居王嬸壓低嗓子說:“老周媳婦去年就帶著孩子改嫁了,但這屋子邪門得很。每到農歷十五,窗臺總有新供品,還有人聽見里頭有磨刀聲……”
中秋當天,廠里罕見地提前收工。父母拎著月餅往家走時,看見四排圍了一群人。廠保衛(wèi)科的人正用封條貼住六號房門,地上散落著香灰和紙錢碎屑?!爸芙ㄜ娚蟼€月在甘肅出事了!”有人竊竊私語,“說是檢修鍋爐時跌進沸水,連尸首都……”
話音未落,一陣陰風卷起紙錢,打著旋兒撲向九排方向。母親突然僵在原地——月光下,一個高大的身影正站在我家門前。那人穿著藏藍色工裝,左胸口袋別著褪色的工牌,方臉隱在陰影里,雙手垂在身側,指尖滴落著渾濁的水珠。
“老周?”父親試探著喊了一聲。影子猛地一顫,轉身朝后山走去,步伐僵硬如提線木偶。母親拽著父親追上去,卻在繞過鍋爐房時跟丟了。銹蝕的鐵門上,赫然留著五個濕漉漉的手印。
三日后,甘肅廠方派來的人證實了噩耗:周建軍死于農歷八月十四夜,正是母親撿到工牌那晚。更詭異的是,他臨終前攥著一把太原廠區(qū)的舊鑰匙,掌心刻著“九排三號”四個血字。
“他來過?!蹦赣H盯著窗臺上突然出現(xiàn)的半塊月餅,聲音輕得像嘆息。月光透過玻璃,將工牌上的刮痕照得清晰——那被抹去的編號,分明是“719-403”。
后來我們才知道,周建軍調離前曾住九排三號。當年他妻子在此難產(chǎn)身亡,嬰兒哭聲夜夜縈繞,逼得他主動申請調崗。鍋爐事故那晚,值班記錄顯示他本不該出現(xiàn)在車間,卻有人聽見他喃喃自語:“得修好……孩子怕冷……”
如今719廠早已廢棄,但每逢中秋,留守的老人們仍會多擺一副碗筷。山風掠過空蕩的窯洞,傳來若有若無的磨刀聲。有人說,那是在修永遠修不好的鍋爐;也有人說,是某個父親正為孩子打造不會生銹的月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