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網(wǎng)訊【記者袁軍 巫玉萍】5月5日上午10時,我們一行八人踏入簡陽市丹景山峰頂?shù)姆鹋d寺,開啟了“五一節(jié)”最后一場探尋千年古剎的旅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佛興寺原名圣德寺,始建于東漢時期,開山祖師俗姓江。相傳,一位年輕僧人從成都東行登上丹景山主峰后,一邊修行一邊建寺,奠定了佛興寺的前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國時,劉備入蜀,將其收為皇家寺廟,命名為“圣德寺”,讓阿斗在此讀書、種樹,張飛也曾駐扎于此。此后,歷經(jīng)南朝達摩祖師三弟子僧副傳教,及隋唐宋元的發(fā)展,圣德寺在明清達到鼎盛,寺內(nèi)建筑集儒、釋、道三教道場于一體。然而,佛興寺歷經(jīng)滄桑,寺廟全毀,直至1990年,釋能松法師找到兩塊功德碑,確認遺址后重建寺院,“圣德寺”更名為“丹景山佛興寺”。如今,佛興寺正以佛教文化、生態(tài)旅游為基礎進行升級改造,致力于成為佛教文化圣地和風景名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游客們穿梭于佛院之間,漫步在小徑上,沉浸在古寺的清幽靜謐中,感受著每一處建筑、每一尊佛像所訴說的歷史故事。臨近中午,眾人在山頂齋堂享用了別具禪意的齋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午,游客們參觀了有著1700年歷史、據(jù)傳為劉備親手栽種的古銀杏樹,還聆聽了忠烈柏的傳奇典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國末期,魏國大軍攻入成都,劉禪投降,而其子劉諶不甘受辱,先殺妻兒,后到劉備靈前自刎。廟祝感念劉備仁義,將劉諶三個兒子的首級埋葬于丹景山迎風坡,后來此處長出一株奇特柏樹,遠觀為一樹,近看是三株相依,在貧瘠干燥的土質(zhì)中高大茂盛,它承載著人們對忠烈之士的敬仰,吸引著眾多人前來感受忠烈之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丹景山上還有與阿斗相關(guān)的“黃荊條子出好人”典故。三國時,秦宓在丹景山教導阿斗早讀,見阿斗打瞌睡,便用黃荊條子抽打并教導他認真讀書、繼承父業(yè)。阿斗雖抵觸,但“黃荊條子出好人”的說法卻流傳下來,體現(xiàn)了古人對教育方式的思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游覽,我們領略到佛興寺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簡陽的文化旅游增添了別樣色彩,也相信會吸引更多人對佛興寺心生向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附1:簡陽丹景山佛興寺賦

丹景巍巍,屹立東川,佛興古寺,踞于峰巔。溯其淵源,肇始東漢,圣德為名,法脈綿延。開山祖師,江氏之賢,始創(chuàng)蘭若,佛光初燦。

三國之時,劉備入川,收為皇家,廟宇增煥。阿斗讀書,高臺遺篇,張飛練兵,營盤可瞻。更有仙姬送子之傳說,鹿子凼邊,靈韻翩翩。達摩弟子,僧副來傳,南朝佛法,于此播衍。

隋唐宋元,繼往承前,明清鼎盛,香火盛燃。大雄寶殿,莊嚴肅穆,觀音玉皇,列位神壇。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十殿威嚴,信眾誠虔。儒釋道三教,共融一山,和諧共處,佳話流傳。

古柏蒼樟,翠影參天,銀杏一株,東漢植焉。歷經(jīng)風雨,歲月千年,鋸燒不死,碩果年年。然歲月滄桑,災禍頻連,火災肆虐,文革遭難。廟宇傾頹,古跡幾殘,梵音不再,香火斷煙。

幸逢盛世,佛法重興,能松法師,化緣募金。重建廟宇,佛興更名,藥師殿起,梵宮再臨。晨鐘暮鼓,又響山林,善信云集,祈愿安寧。而今苗凈法師,發(fā)宏大愿,復寺恢宏。古銀杏畔,將矗偉殿,鐘鼓齊鳴,福澤廣覃。

五龍朝景,山勢蜿蜒,奇幻勝景,天地奇觀。寺周美景,如詩似畫,游客信眾,絡繹來觀。佛興古寺,承載千年之歷史,見證歲月之變遷。佛光閃耀,庇佑一方之平安;法雨普施,潤澤眾生之心田。愿此古寺,永傳法脈,輝煌燦爛,萬代綿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附2:“黃荊條子出好人”典故的由來

在三國時期,位于丹景山上,有一座專為漢昭烈帝劉備的太子阿斗所建的讀書臺,這里便是阿斗讀書學習之處。

一年春天,丹景山上朝霞絢麗,四周彌漫著鳥語花香的氛圍。當時,秦宓肩負著教導阿斗的重任,他帶著阿斗登上讀書臺早讀。秦宓深知讀書的重要性,語重心長地對阿斗說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數(shù)爾曹;萬般皆有用,不及讀書高?!币庠谧尠⒍访靼鬃x書的崇高意義,期望他能勤奮學習,將來有所作為。

然而,少頃秦宓因事離開再歸來時,卻看到阿斗在讀書時打瞌睡。秦宓本就性情暴躁,見阿斗如此不認真學習,恨鐵不成鋼,順手便從一旁摘來一根黃荊,使勁地抽打阿斗。同時,他一邊打一邊教導:“黃荊條子醒懶人,望爾讀書要認真,立志繼承父創(chuàng)業(yè),巴山蜀水另翻新?!鼻劐迪Mㄟ^這種方式,讓阿斗清醒過來,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能夠認真學習,將來繼承劉備的大業(yè),將巴山蜀水治理得煥然一新。

但當時阿斗對秦宓的這種教育方式滿心抵觸不滿,他回敬道:“老師何必太認真,黃荊條子痛煞人。我與丹景傳敕令,黃荊從此永不生。黃荊黃荊,死苗爛根,千年不準長,萬年不許生。”阿斗覺得秦宓打得太狠,心中委屈,便賭氣發(fā)出這樣的命令。

說來也神奇,從那以后,丹景山周圍真的再也找不到一窩黃荊了。“黃荊條子出好人”這一說法便由此而來,人們常用這句話來表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當?shù)膰绤柡蛻徒溆袝r是必要的,能促使孩子走上正道,成為有出息的人,就如同當年秦宓用黃荊條子教育阿斗一般。 雖然阿斗當時對被打不滿,但秦宓的初衷也是希望他能成才,這句俗語也承載著古人對于教育方式的一種思考和經(jīng)驗總結(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附3:忠烈柏的傳奇典故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三國末期的風云變幻令人感慨萬千。彼時,魏國大軍如洶涌潮水般攻入成都,蜀漢局勢岌岌可危,蜀漢皇帝劉禪無奈之下選擇罷兵投降,宣告了蜀漢政權(quán)的衰落。

然而,劉禪之子劉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節(jié)。他心懷對蜀漢的忠誠與熱血,不甘于降魏受辱,堅決不從父親的投降之命。在這國破家亡的絕境中,劉諶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擇。為了捍衛(wèi)尊嚴,不給敵人施暴的機會,他忍痛先親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又相繼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那決絕的舉動背后,是他對家國的深沉眷戀和寧死不屈的信念。

隨后,劉諶提著妻兒的頭顱,腳步沉重地來到供奉著祖父劉備靈位的廟子。在劉備靈前,他悲慟大哭,哭聲中滿是對蜀漢覆滅的不甘、對祖先的愧疚以及對命運的無奈??蘖T,他毅然自刎而死,以生命詮釋了忠烈的含義。

廟祝長久以來感念劉備主政川蜀時的仁義愛民,目睹劉家這少有的忠烈兒孫的悲壯結(jié)局,心中滿是惻隱。于是,他冒著風險,收攏了劉諶三個兒子的首級,悄悄逃出了已然淪陷的成都,一路奔波,將首級埋葬于丹景山的迎風坡上。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不知從何時起,在埋葬劉諶兒子首級的地方,長出了一株奇特的柏樹。遠觀此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仿佛只是一棵樹,靜謐而莊重。然而,當人們走近它時,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三株大小相當?shù)陌貥渚o密相依,宛如兄弟攜手并肩。

丹景山的土質(zhì)貧瘠,土壤干燥,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其他樹木大多長勢平平,難以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但這株忠烈柏卻與眾不同,它高大茂盛,枝葉繁茂,傲然挺立,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那段悲壯的歷史。

忠烈柏的故事在丹景山一帶代代傳唱,它承載著人們對忠烈之士的敬仰與緬懷。如今,這個故事吸引著遠近的人們紛紛前來,只為一睹忠烈柏的風采,感受那跨越時空的忠烈之氣。 每當人們站在忠烈柏前,似乎都能聽到歷史的回聲,看到劉諶那堅毅而決絕的身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附4:簡陽丹景山佛興寺的歷史和現(xiàn)狀:

歷史沿革

東漢始建:佛興寺原名圣德寺,始建于東漢時期,開山祖師俗姓江。

三國時期:劉備入蜀時將其收為皇家寺廟,讓阿斗在此讀書、種樹,并派張飛率兵駐扎于此,周邊留存有“阿斗讀書臺”和“張飛營”等遺址。

南朝至明清:南朝時達摩祖師的三弟子僧副到圣德寺傳教,隋唐宋元持續(xù)發(fā)展,明清時期香火達到鼎盛,當時寺內(nèi)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殿等諸多建筑,供奉眾多儒、釋、道三教神像,曾管轄雙流與簡陽的大小寺廟六十余處。

近現(xiàn)代變遷:解放初期,僧眾自行解散,后寺廟在幾次火災和文革中被徹底毀壞。1990年,釋能松法師在雜草中找到兩塊功德碑,確認寺院遺址后開始重建,并將其更名為“丹景山佛興寺”。

現(xiàn)狀情況

建筑規(guī)模:目前佛興寺有一個大殿,正面三跨開間,十八扇朱紅色大門,門外有四根盤龍柱。此外還有藥師殿、觀音殿、齋堂、僧住房、居士住房等建筑,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

寺廟活動:佛興寺日常有早晚課誦等佛事活動,也會在重要節(jié)日如清明節(jié)舉行祭祖大典等活動,吸引眾多信眾前來參加。

周邊環(huán)境:寺旁古柏、樟樹郁郁蔥蔥,還有一株樹齡達1700多年的古銀杏。寺周高山連綿起伏,似五條游龍奔向丹景山,形成“五龍朝丹景”的奇幻景觀。

旅游發(fā)展:隨著成都東進戰(zhàn)略的推進,當?shù)赜媱澩度?.6億元,以佛教文化、生態(tài)旅游為基礎,全面升級佛興寺,將其打造成為佛教文化圣地和風景名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