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南京與武漢之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打運動戰(zhàn),建立根據(jù)地?!?/strong>
這一步棋,毛主席從1946年就開始考慮了。
直到1947年6月,毛主席下達了挺進大別山的命令,12萬劉鄧大軍從魯南強渡黃河,直搗蔣軍腹地。
蔣介石仍然堅信他的黃河戰(zhàn)略:
在陜甘寧邊區(qū)徹底擊潰我黨中央及首腦,或是逼過黃河,陷入他嚴密防守的華北平原。
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
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被老蔣任命為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

他從1937年開始屯兵西北,這時他手握34個旅25萬大軍,向陜甘寧邊區(qū)發(fā)起強力進攻,從攻占延安開始,胡宗南部就被我軍的“蘑菇”戰(zhàn)術磨得團團轉。
保衛(wèi)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昆侖縱隊”,僅有800人,彭老總的西北野戰(zhàn)軍也不到3萬人。
敵我雙方兵力懸殊,但毛主席力排眾議,堅持留在陜北,與敵人周旋,這是解放戰(zhàn)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轉戰(zhàn)陜北。
1947年7月初,蔣介石知道毛主席還在陜北,氣得大罵胡宗南,此時胡宗南像一只無頭蒼蠅,四處搜查我黨中央的蹤跡,搞得陜北地區(qū)一片雞犬不鳴,盡失民心。
彼時,陜西靖邊縣小河村,中央前委的工作人員正在忙著發(fā)電報,擬文稿。
到了傍晚,大家聚在場坪上開起了小型舞會,慶祝又一次在艱難又危險的環(huán)境下險象環(huán)生。

毛主席在窯洞里,悠閑地抽著煙,與周總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一起討論接下來的戰(zhàn)略布局,他打著手勢形象地比喻說:
“這一刀將讓蔣介石亂了陣腳,岌岌可危的蔣家王朝,伸出雙臂一無所獲,反被刺一刀?!?br/>
毛主席早做好準備在陜北展開持久戰(zhàn),撤出延安時就說過:
“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離開陜北?!?br/>
毛主席在等待時機,變被動為主動,讓蔣介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陳毅為此曾經(jīng)打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毛主席和蔣介石在陜北這個棋盤上下棋:
“黃河為界,舉手無悔?!?br/>
我軍從王家灣到小河村,經(jīng)歷2個多月的轉戰(zhàn),可謂是步步驚心,黨中央前委在7月21日至27日召開了小河會議。

小河曙光,偉大轉折
會場就設在小河村一戶農(nóng)家院里,大槐樹下臨時搭的涼棚下,毛主席、周總理、任弼時,彭老總、賀龍、陳賡、楊尚昆等人圍坐在一起。
陳賡一見到毛主席,又提起要他東渡黃河的事,他說這樣同志們可以保護毛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內(nèi)心堅定,不愿再討論東渡黃河一事,直接繞開話題:
“陳謝大軍你們在晉南打得好,把蔣介石嚇壞了,接下來要你們再嚇嚇他,非把他嚇瘋不可!”
陳賡又說,他可以去打山西的閻錫山。
毛主席連連擺手:
“閻錫山目前的威脅不大,現(xiàn)在主要的目標是蔣介石和胡宗南?!?br/>
雖然胡宗南屢戰(zhàn)屢敗,是我軍公認的志大才疏,但毛主席無半點輕敵。

想當年賀龍憑兩把菜刀鬧革命,毛主席曾多次贊揚他的英勇事跡,陳賡又向彭老總請戰(zhàn),表示可以調到陜北,同西北部隊集中作戰(zhàn)。
但任弼時說目前陜北的糧食非常緊缺,轉戰(zhàn)中連毛主席也沒得吃,如果你們兩支部隊都要靠賀龍同志從山西運糧過來,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陳賡一聽不能打閻錫山,又不能支援陜北,豈不是無仗可打了,他笑著說:“那我不是要失業(yè)了?!?/p>
一旁的周總理說:
“你也可以是一把刀,而且是一把好刀!”
接下來,會議進入到核心議題,毛主席詳細分析了現(xiàn)在的局勢,并闡述了如何進一步組織和發(fā)展進攻戰(zhàn)略。

準確地說是“刀”,其實是鋒利無比的三把刀。
第一刀是劉鄧大軍,他們此時已經(jīng)渡過黃河,向大別山挺進。
第二刀是陳謝大軍,他們將從晉南、豫北交界處南渡黃河,挺進豫西、陜南。
第三刀是陳粟大軍,他們將越過隴海路南下,進入豫皖蘇平原。
三把刀排列成“品”字陣勢,主動出擊蔣軍勢力薄弱的中原地區(qū),這正是毛主席經(jīng)略中原的偉大戰(zhàn)略思想:三軍配合,兩軍牽制,突破中原。

從地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劉鄧刺中的是前胸,陳謝擊打肋骨,而陳粟則是敲擊后背。
毛主席曾說過:
“不要等我們的作戰(zhàn)力量超過敵人以后再來進攻,而是要不失時機地從內(nèi)線作戰(zhàn)轉為外線出擊,把戰(zhàn)爭引向蔣管區(qū),主動發(fā)起進攻,使解放戰(zhàn)爭盡快發(fā)生偉大的轉折?!?br/>

華夏幾千年,中原腹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哪一場戰(zhàn)事不是最終逐鹿中原,鹿死誰手?所謂“自古誰得中原,誰可得天下?!?/strong>
毛主席之所以在這時作出由防御轉入進攻的決定,正是因為時機成熟了。
截至1947年7月,在一年多的作戰(zhàn)中,我軍各個戰(zhàn)場都取得重大勝利,殲敵110萬余人,雖然敵強我弱形勢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但兩軍的兵力對比懸殊有了很大改變。

會上各位中央領導討論得正起勁,毛主席突然站了起來,一手叉著腰,一手奮力揮動著:
“戰(zhàn)略全局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就是劉鄧大軍向大別山躍進?!?br/>
周總理補充道:
“我們要在南起長江,北至黃河,西從漢水,東到黃海的中原大地上,三路大軍互為犄角,協(xié)力配合,向敵人展開大規(guī)模的進攻?!?br/>

賀龍指著地圖說:
“太好了!這不是挺厲害的三把刀嗎!”
接著,毛主席又風趣地對陳賡說:
“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嗎?”
陳賡點頭表示知道,毛主席又笑著說:
“你可別把鍋砸了,船也別沉?!?br/>
幾路大軍都挺進中原,陜北只有靠彭老總單槍匹馬繼續(xù)與胡宗南部周旋。
毛主席做了更長遠的計劃,他說要打倒蔣介石預計用5年時間,可見把困難預估得非常充足,需要一點一點地誘敵深入。
賀龍問彭老總:
“你們北上榆林,放的是一條長線?!?br/>
彭老總點頭表示默認,任弼時接著說:
“要引胡宗南這條大魚上鉤,昆侖縱隊也要往榆林走?!?br/>

8月1日,毛主席一行朝榆林走去……
為牽制胡宗南主力留在陜北,以策應陳謝大軍南渡黃河、進軍豫西,以及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毛主席決定主動出擊,攻打榆林。
圍榆打援,沙家店戰(zhàn)役成拐點
榆林的戰(zhàn)略位置對于兩軍都非常重要,這次毛主席、彭老總決定主動出擊榆林,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先天條件,那就是此時西北野戰(zhàn)軍在轉戰(zhàn)中的成長速度驚人。
8月初,彭老總開拔到榆林的兵力有8個旅約4.5萬人,毛主席與黨中央駐扎延安12年,與陜北人民魚水情深,在危難時刻軍民一心,部隊自然得以飛快壯大。

彼時,國民黨防守榆林的是鄧寶珊第22軍、鐘松部整編第36師第28旅及地方保安團隊,合計兵力只有1.5萬人。
這場戰(zhàn)役從兵力上的懸殊,我軍占了明顯優(yōu)勢,這可急壞了胡宗南和蔣介石,老蔣跑到延安來督戰(zhàn),下令務必守住榆林。
蔣介石認為我軍圍攻榆林,證明我軍不惜暴露,一定是走投無路,所以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老蔣命胡宗南部主力6萬多人分路北上,解救榆林。
8月6日,雙方開火交戰(zhàn),經(jīng)過一天激戰(zhàn),我軍殲滅了敵軍兩個營。
接著,第二天又攻占城南高城和飛機場,完成對榆林外城的包圍。
胡宗南急著南調北援,他的主力部隊火速增援,只有西北馬家軍向來與胡宗南有嫌隙,說的援兵到最后也沒見著人影。
8月10日至11日,西北野戰(zhàn)軍連續(xù)發(fā)起兩次總攻,均未成功。
這時劉戡所部和鐘松所部南北對進,把西北野戰(zhàn)軍壓縮到榆林、葭縣與米脂之間的狹小區(qū)域內(nèi)進行決戰(zhàn)。
面對這種情況,彭老總準備先解決從左翼逼近榆林的鐘松整編第36師。
鐘松部都是精兵強將,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的部隊就是國民黨軍隊中少有的“德械師”。
在“淞滬會戰(zhàn)”,他率領的獨立第20旅是“八一三事變”先遣部隊,在上海虹橋打響了中日大戰(zhàn)的第一槍。
彭老總本想打鐘松個出其不意,可鐘松十分狡猾,率領整編第36師不走公路,而是繞道穿越沙漠,成功繞過西北野戰(zhàn)軍預設阻援陣地,進抵榆林城。

我軍來不及調整部署,為爭取主動,彭老總果斷下令撤軍,8月12日,榆林之戰(zhàn)結束。
西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向榆林東北常樂堡轉移,以誘敵北進,主力則向榆林東南地區(qū)隱蔽集結,待機殲敵。
毛主席要求彭老總準備七天的糧食,以利必要時機動。
鐘松率部趾高氣揚地進入榆林城,國民黨各種媒體紛紛大肆宣傳“榆林大捷”,被“勝利”沖昏頭腦的鐘松,誤入“調虎離山”計之中,卻全然不知。
8月19日,毛主席順利擺脫胡宗南的追蹤,終于來到西北野戰(zhàn)軍總部所在地前東元村,他和彭老總商量后決定在沙家店請君入甕。
8月20日,一切準備就緒,就在二十來里之外的沙家店,一場伏擊大戰(zhàn)就要開始了!

過去幾個月以來,毛主席率黨中央走過靖邊小河、子洲、綏德、米脂,當時被逼到咸榆公路與黃河之間的狹小一隅,若不能打破胡宗南的圍攻,只有北上進入晉綏,這是一步死棋。
但倘若贏了眼前的沙家店一役,這盤棋就活了。
中午1時,戰(zhàn)斗打響了,我方率先向敵軍發(fā)起進攻,霎時間,沙家店塵土漫天,天地崩裂。
梁家岔的土窯洞里,電報頻頻,電鍵聲聲……
突然,門前站崗的戰(zhàn)士聽到毛主席在電話中說著自己的真名,自從撤離延安以來,他一直用化名“李德勝”作為掩護。
戰(zhàn)士們見毛主席“志在必得”的陣勢,大家打心底歡喜,知道勝利在望,憧憬著曙光的到來。

彭老總牽著胡宗南的“牛鼻子”往北跑,在沙家店一個回馬槍,黃昏時分,捷報傳來,這一戰(zhàn),我方大獲全勝。
敵整編36師的165旅123旅共計6700余人被團團圍在沙家店。
絕望中的鐘松求助無門,最后扮著馬夫灰溜溜地落荒而逃,胡宗南和劉戡也是愛莫能助,據(jù)說鐘松后來受到了國民黨軍事法庭的審判。
不過1948年,他又回來了,與彭老總在西府戰(zhàn)役中再次交鋒,結果出奇地相似,他再次倉皇而逃。
這一次他再沒臉回南京,就跑到香港做起餐館老板。
直到1950年,胡宗南逃到臺灣,才把鐘松招了回去,慶幸的是,胡宗南死后,他還能安享晚年,旅居歐美各國。

沙家店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是我軍轉入戰(zhàn)略反攻的轉折點。
毛主席親自去彭老總司令部祝賀,說這一仗打得實在好,對西北戰(zhàn)局有決定意義。
“轉戰(zhàn)陜北最困難的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strong>毛主席用湖南話稱贊道:“打了這一仗,就過了?!?/strong>
東渡黃河,扭轉乾坤
沙家店戰(zhàn)役之后,敵人的各個戰(zhàn)線,像冬天的冰凌在滔滔黃河水中消融。
胡宗南號稱20萬大軍進攻陜北,經(jīng)我軍多次打擊,士氣低落,半年中被殲滅和拖垮近半數(shù),我軍愈戰(zhàn)愈勇,士氣高昂。
此時,陜北局勢已被徹底扭轉,全國形勢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8月中旬,劉鄧大軍開始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行動。
8月20日當晚,毛主席一行轉移到了朱官寨。由于沙家店戰(zhàn)役后的有利形勢,在朱官寨的一個月,毛主席的心情都非常好,唯獨有一天例外。
這天在毛主席住的窯洞里,剛剛收到劉鄧大軍發(fā)來電報,情況異常險惡:蔣介石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千方百計地切斷劉鄧和陳粟大軍的聯(lián)系,隔絕陳謝兵團的支援,企圖將劉鄧大軍困死、餓死、凍死在大別山。
這時,蔣介石調集重兵到達汝河南岸和平漢鐵路,阻止劉鄧部隊南下、西進,企圖在沙河以南、平漢路以東、汝河以北地區(qū)殲滅劉鄧大軍。
收到電報后,毛主席臉色凝重,彎著腰看地圖,研究敵我形勢,他3次拿起鉛筆想要在地圖上作標記,結果手中鉛筆幾次掉了下來。

陜北地區(qū)本就貧瘠,糧食緊缺,轉戰(zhàn)期間,部隊多是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
1947年是最艱難的一年,又遇天災,加之戰(zhàn)事不斷,農(nóng)民家里沒什么可吃的了。
沙家店戰(zhàn)役時,米脂的糜谷、豆類、玉米、高粱等莊稼才剛剛灌漿,正是長勁的時候,迫于無糧,只能提前收割,這在米脂歷史上也是頭一回。
毛主席都是跟著部隊一起吃,常吃黑豆和糠菜糊糊,長期營養(yǎng)不良,他的雙手浮腫得像水晶饅頭,連一支鉛筆也拿不起來。
正當毛主席認真思考時,一位醫(yī)生悄不聲地走了進來,打斷了毛主席的思路。
“我沒有??!”毛主席一聲怒吼,嚇得醫(yī)生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任弼時聽見毛主席的聲音,趕緊向朝窯洞內(nèi)走去,見毛主席還怒氣未消,生氣地來回踱步,他示意醫(yī)生悄悄離去。
窯洞里沒有一絲聲響,異常安靜,毛主席凝視著地圖,雙眉微聳、神色嚴峻。
過了一會兒,毛主席叫來工作人員,口述給陳粟的電報 ,要他們火速渡河配合劉鄧。
8月27日,劉鄧大軍不負眾望,終于到達大別山地區(qū),建立了根據(jù)地。
徹底打開了戰(zhàn)場局勢,將當時各軍區(qū)的軍民策應和后方兩路大軍聯(lián)合在一起,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國民黨軍腹地。
面對劉鄧大軍給南京和武漢這兩個重要城市造成威懾,蔣介石不得不暫緩前線攻勢,從前線調來部隊拱衛(wèi)南京,大大減輕了我軍前線的作戰(zhàn)壓力。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一著棋,毛主席下了一年多,終于在1947的夏秋之季順利落子。
8月下旬,陳謝大軍強渡黃河,東逼洛陽,西叩潼關,譚震林、許世友率山東兵團進行膠東保衛(wèi)戰(zhàn),轉入了內(nèi)線反攻。
9 月下旬,陳粟大軍分路越過隴海路南下豫皖蘇邊區(qū),至此,黨中央關于戰(zhàn)略進攻的一系列構想全部變成了現(xiàn)實。
1956年,鄧寶珊出席人大會議,他好奇地問毛主席:
“為什么要兩次攻打榆林?”
毛主席聽后,思考一會兒,說:
“圍榆打援,打的是胡宗南、馬鴻逵嘛!”
鄧寶珊聽后,心中釋然了,慶幸自己當初起義的正確決定。

后來被俘的國民黨將領們感嘆:
“共產(chǎn)黨總是能知道我們的行動,我們卻對共產(chǎn)黨的行動如聾似瞎,這個仗還怎么打?”
在轉戰(zhàn)陜北那種極端艱苦而險惡的環(huán)境中,正是毛主席運籌帷幄,實現(xiàn)了偉大的歷史轉變。
毛主席高瞻遠矚,眼光如炬,下第一步棋時他往往就在布局后面的好幾步棋。
1947年10月,轉戰(zhàn)到佳縣神泉堡后,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口號,吹響奪取全國勝利的進軍號角。
12月,米脂縣楊家溝“十二月會議”后,西北野戰(zhàn)軍轉入“攻城打援”外線作戰(zhàn),在宜川、瓦子街地區(qū)一舉殲敵30000人。

這是西北戰(zhàn)場的空前大捷,胡宗南精銳之師再次遭受沉重打擊,陜北形勢完全改觀。
毛主席決定可以過黃河了,去謀劃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大方略,此時的蔣介石后院起火,軍心不穩(wěn),已響起了四面楚歌。
1948年3月下旬,毛主席東渡黃河,告別他生活和戰(zhàn)斗了13年的陜北人民,去迎接光芒四射的朝陽,締造新中國的美好明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