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歐洲腹地的亞洲宣言:13國聯合聲明敲響單邊主義喪鐘

2025年5月4日,意大利米蘭的會議桌上,一場看似尋常的財長會議,卻成為改寫全球貿易規(guī)則的歷史性時刻。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及央行行長全票通過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首次點名警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擾亂全球產業(yè)鏈,威脅經濟穩(wěn)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份聲明不僅是亞洲經濟體對美貿易霸權的集體反擊,更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的圖謀徹底破產——13國選擇以多邊合作對抗單邊施壓,將會議地點選在歐洲腹地,更暗含了“歐亞聯動”的戰(zhàn)略深意。

為何這場會議選址米蘭?意大利作為G7輪值主席國與歐盟第三大經濟體,成為連接歐亞的“中立橋梁”。會議期間,中日韓與東盟不僅討論了區(qū)域本幣債券市場、災害風險融資等議題,還與歐盟代表就綠色金融、供應鏈穩(wěn)定達成合作意向。一名歐洲觀察家直言:“美國試圖用關稅分裂世界,但亞洲國家卻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在歐洲搭建起了新的規(guī)則舞臺?!?/p>

二、日本的反戈一擊:從“親美小弟”到“反制先鋒”

會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態(tài)度的戲劇性轉變。2024年底,日本首相石破茂曾主動向美國示好,試圖通過擴大汽車進口、增加駐日美軍費用換取關稅豁免。然而,美方不僅將汽車零部件關稅提高至25%,更要求日本全面配合對華技術封鎖。談判破裂后,石破茂公開表態(tài):“美國的霸凌讓盟友寒心?!?/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米蘭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一改往日曖昧立場,力挺聯合聲明,并主動與中國、東盟探討建立“去美元化”結算機制。這種轉變背后,是日本汽車、電子產業(yè)因美國關稅損失超120億美元的現實困境。一名日本經濟分析師坦言:“當美國將盟友視為籌碼而非伙伴時,亞洲國家唯有抱團才能生存?!?/p>

三、東南亞的覺醒:關稅重壓下的“反美統(tǒng)一戰(zhàn)線”

美國揮舞的關稅大棒,最先砸中的正是其試圖拉攏的東南亞國家。越南對美出口的紡織、電子產品被加征46%關稅,柬埔寨大米出口損失49%,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yè)因24%關稅被迫裁員……特朗普政府曾威脅各國“削減對華貿易換豁免”,但現實是:2024年中國-東盟貿易額突破1.2萬億美元,遠超美國的4300億。

印尼財長英卓華在閉門會上直言:“美國要求我們‘二選一’,但中國的市場與產業(yè)鏈早已深度嵌入東南亞經濟?!边@種務實選擇促成了東南亞國家的集體轉向——馬來西亞率先宣布對美棕櫚油加征報復性關稅,越南則聯合柬埔寨推動“東盟內部供應鏈替代計劃”。中國的應對策略更顯智慧:通過續(xù)捐400萬美元支持區(qū)域宏觀經濟監(jiān)測、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擴容至2400億美元,以制度性合作替代對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美國的戰(zhàn)略破產:從“全球霸主”到“孤家寡人”

特朗普政府原想通過關稅逼迫各國“選邊站”,卻意外促成了一場多邊主義反擊戰(zhàn)。13國聯合聲明發(fā)布次日,美國標普500指數暴跌3.2%,美元對歐元匯率創(chuàng)兩年新低。更致命的是,日本、越南等“傳統(tǒng)盟友”的背離,徹底暴露了美國霸權體系的裂痕。

美國國內同樣陷入兩難:若繼續(xù)加碼關稅,通脹壓力將迫使美聯儲激進加息,引發(fā)13個州聯合起訴聯邦政府;若妥協退縮,則“美國優(yōu)先”人設崩塌,中期選舉恐遭政治反噬。正如德國基爾研究所的報告所示: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成本,93%由本國企業(yè)與消費者承擔。關稅大棒,終成砸向自己腳面的巨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中國的破局之道:以規(guī)則重塑對抗霸權邏輯

此次米蘭會議的成功,折射出中國應對貿易戰(zhàn)的雙軌策略:

1. 硬實力反制:對美芯片、農產品精準加稅,同時通過《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深化區(qū)域融合,2024年中國對東盟投資增長37%;

2. 軟規(guī)則構建: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BMI),將美國排斥在外的區(qū)域金融安全網轉化為規(guī)則話語權。

這種“團結+反制”的組合拳,讓美國單邊主義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局。正如藍佛安在閉門會上強調的:“本區(qū)域的穩(wěn)定性,才是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最佳答案?!?/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多邊主義的勝利與霸權黃昏

當13國財長在米蘭按下聯合聲明的通過鍵時,他們書寫的不僅是貿易規(guī)則的變革,更是一個時代的隱喻:單邊霸權的黃昏已然降臨,而多邊合作的曙光正照亮歐亞大陸。美國的關稅大棒或許能制造一時的噪音,但中國與亞洲伙伴共同奏響的多邊主義交響曲,必將定義21世紀的經濟新秩序。

歷史的諷刺在于:特朗普試圖用關稅筑起高墻,卻讓世界看清了合作橋梁的價值。這場米蘭會議,或許正是改寫全球化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